高露娟 楊蕎榕 隗祎 辛崇美 胡東艷 李明
200032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皮膚科
·臨床經驗·
米諾環(huán)素治療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一例
高露娟 楊蕎榕 隗祎 辛崇美 胡東艷 李明
200032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皮膚科
患者女,40歲,因頸前無癥狀性紅色皮疹伴膿皰2個月于2015年7月22日就診。患者2個月前頸前無誘因出現(xiàn)綠豆大小紅色皮疹,高出皮面,其上可見膿皰,無明顯自覺癥狀。皮疹逐漸增多增大,中央消退后,邊緣出現(xiàn)新發(fā)皮疹,呈弧形改變。自行外涂薄荷膏,未緩解。曾于外院就診,考慮“毛囊炎”,予口服中藥及甘草鋅顆粒等治療,皮疹無明顯改善。既往體健。月經規(guī)律,已婚,育有一女。否認食物、藥物過敏史,否認外傷史、家族遺傳病史及類似疾病史。
體檢:一般狀況好,發(fā)育正常,生命體征平穩(wěn),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心肺腹等檢查無特殊發(fā)現(xiàn)。皮膚科檢查:頸前區(qū)可見多發(fā)紅色至暗紅色斑塊,最大約4 cm×5 cm,界清,部分邊緣隆起,紅斑上可見多發(fā)毛囊性膿皰。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腫瘤標志物等均未見明顯異常,其中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330×106/L,比例0.071。HIV抗體、梅毒血清學試驗均陰性。心電圖、腹部超聲及肺部CT等輔助檢查未見異常。
皮損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毛細血管及毛囊、汗腺、皮脂腺等附屬器周圍大量嗜酸性粒細胞[>100個/高倍視野(×200)]浸潤,皮下脂肪間隔亦見受累。
診斷:經典型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EPF)。
治療:予口服米諾環(huán)素100 mg每日2次,1周后皮疹明顯消退?;颊叻庍^程中伴有明顯頭暈,治療1個月后皮疹完全消退,減量為100 mg/d,3個月內逐漸減量至停藥。隨訪1年,患者偶于勞累后復發(fā),自行服藥后可控制。目前仍在隨訪中。
討論:EPF的治療手段多樣,系統(tǒng)用藥包括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四環(huán)素類藥物、中藥、氨苯砜等,外用藥包括糖皮質激素、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其他還有物理治療如紫外線照射等。系統(tǒng)應用吲哚美辛被認為是目前經典型EPF的一線治療方案[1],有效率達84%[2]。四環(huán)素類藥物(多西環(huán)素或米諾環(huán)素)是經典型及免疫抑制相關型EPF的二線治療方案[1]。本例患者為中年女性,病程較短,僅有頸前區(qū)受累,表現(xiàn)為特征性紅色斑塊及毛囊性丘疹、膿皰,無瘙癢,無全身癥狀,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正常,因既往多有胃部不適,對非甾體類藥有顧慮,故選用米諾環(huán)素治療,皮疹消退迅速,療效確切。
[1]Nomura T,Katoh M,Yamamoto Y,et al.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A proposal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lgorithms[J].J Dermatol,2016,43(11):1301?1306.DOI:10.1111/1346?8138.13359.
[2]Nomura T,Katoh M,Yamamoto Y,et al.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a published work?base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rapeutic responsiveness[J].J Dermatol,2016,43(8):919?927.DOI:10.1111/1346?8138.13287.
李明,Email:li.ming@zs?hospital.sh.cn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8.015
2016?07?25)
(本文編輯: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