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佐
在篆書到隸書的演進過程中派生出一種新的書體,這種書體是草書逐漸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唐代張懷瓘(guàn)稱之為“隸書之捷”,可見它是隸書的簡捷書寫,也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于一體的一種書體,這一書體我們稱之為章草。
傳世章草名帖之中最為有名的是皇象所書《急就章》,它是書法愛好者學習認識章草的極佳范本。前人對皇象書法評價很高,唐代張懷瓘說:“右軍隸書,以一形而眾相,萬字皆別;休明章草,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被氏髠魇罆E主要有《天發(fā)神讖(chèn)碑》《文武帖》《急就章》等。
欣賞皇象《急就章》,我們需要了解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用筆、結構、章法。
一、用筆
章草的用筆介于草書與隸書之間,既不同于隸書,也不完全是草書。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簡、省、變、連。
“簡”是把復雜的書寫變化為簡單的筆畫或是符號,往往發(fā)生在偏旁部首上。如:“器”中的四個“口”簡化成了四點,方便了書寫也不失原貌;“君”中的 “口”因書寫速度較快,直接簡化為一個捺點。
“省”就是減少一些不必要或重復出現的筆畫。如:“當”字省了中間的“口”;“簾”字省了中間的“廣”。
“變”是將原來的筆畫位置以及與其他筆畫的相互關系進行改變,從而方便了書寫,也可以使字更加美觀。如:“?!弊帜┕P的懸針豎不作懸針處理,變?yōu)橐稽c,這樣不將豎畫伸長有利于章草橫向取勢的發(fā)揮,也顯得更加古樸美觀。
“連”在章草之中最為普遍,求書寫便捷,將不相連的筆畫或是部件連筆書寫。連筆書寫要與基本筆畫書寫順序相一致,從左到右,或是由上及下。
另外,由于章草是從隸書演變而來,有些字還保留了隸書的用筆特點。往往第一筆起筆和最后一筆的橫畫帶有“蠶頭燕尾”的用筆,但還是遵循隸書中“燕不雙飛”的規(guī)律。
二、結構
《急就章》中字的結構端莊而不失靈動,穩(wěn)重又有奇姿,點畫之間穿插避讓,字形以方扁為主,各部件之間呼應連貫,筆短意長?!都本驼隆酚捎谧肿侄嘁怨ふ麨橹鳎瑫鴮憰r容易單調呆板。為了使書寫活潑,筆畫、部件之間多成“向背”關系,書寫時注意“向背”,就不容易把筆畫寫成平行,也使整個字的姿態(tài)生動活潑,變化無窮。
三、章法
章草是今草的前身,與今草的區(qū)別主要是保留了隸書筆法的痕跡,上下字之間獨立書寫而不連帶。皇象所書《急就章》本身就是楷書和章草同寫,目的是為了作為學習臨摹的范本所用。所以,第一行是章草書寫,而第二行是楷書書寫的釋文,這樣對于學習章草是極其方便的。
臨摹字帖不但要形似,還要神似。形似比較容易,但神似卻很難達到。神是內在的,包括骨、氣、韻、意等,要在不斷的學習和思考中慢慢感受。所以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僅要練習書寫,還要感悟書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