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榿葉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為試驗材料,以乙醇溶液為提取劑應(yīng)用超聲輔助法提取榿葉唐棣中花色苷,采用正交試驗分析了液料比、超聲功率、超聲時間3個因素對花色苷提取含量的影響,并優(yōu)化了提取工藝。結(jié)果表明,超聲輔助提取榿葉唐棣中花色苷的最佳工藝條件為液料比15∶1(mg/mL),超聲功率360 W,超聲時間20 min,在此條件下,花色苷含量可達260.45 mg/100 g。
關(guān)鍵詞:榿葉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超聲提??;花色苷;正交試驗
中圖分類號:S663.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86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1.038
榿葉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是薔薇科唐棣屬一種落葉小喬木或灌木,側(cè)根發(fā)達,耐旱性強、具有較強的水土保持功能,其果實為梨果狀漿果,營養(yǎng)成分豐富,鈣含量居百果之首[1],原產(chǎn)于加拿大Praiess地區(qū)[2]。吉林省北華大學(xué)對唐棣的引種馴化已經(jīng)成功,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3]。唐棣中有多種功能性成分,其中花色苷和果膠的含量比較豐富,花色苷對人體的某些疾病具有預(yù)防、治療等藥理作用和保健功能[4];果膠是膳食纖維的主要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腹瀉、抗癌、治療糖尿病和減肥等功效,在食品工業(yè)中廣泛應(yīng)用。
花色苷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劑萃取法、超臨界CO2提取法、超聲波輔助提取法和酶法等,其中溶劑萃取法是最常用的提取方法,超聲波輔助提取法是一種新興的提取方法[5,6],此外還有微波輔助提取法、液態(tài)靜高壓法輔助提取法、高壓脈沖電場輔助提取等。傳統(tǒng)的水提取法和溶劑提取法應(yīng)用普遍[7],但新興的超聲波輔助提取法、微波輔助提取法、超臨界CO2提取法、酶法提取等方法已得到廣泛關(guān)注與研究[8]。目前,關(guān)于花色苷的研究鮮見報道,本試驗利用超聲波萃取方法對榿葉唐棣中的花色苷進行提取,并對提取過程中的各因素采用正交試驗進行優(yōu)化,為規(guī)模化生產(chǎn)花色苷提供有價值的工藝參數(sh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儀器
榿葉唐棣果實,采摘于蛟河實驗林場;無水乙醇、鹽酸、氯化鉀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普通電子天平(JT502N型)、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HH-2型),金壇市科析儀器有限公司;可見分光光度計(722N型),上海佑科儀器儀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fēng)干燥箱(DHG-9243B5-III型),上海新苗醫(yī)療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花色苷提取 選用新鮮成熟、果實飽滿、機械損傷少的榿葉唐棣果實,用清水洗凈,置于冰箱中冷凍,待凍至堅硬,粉碎機粉碎后用培養(yǎng)皿盛裝覆膜放置于凍干機凍干24 h,取出備用。試驗時每組稱量2 g。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提3次,每次30 min,用真空抽濾去殘渣,旋轉(zhuǎn)蒸發(fā)儀進行濃縮。
1.2.2 光譜掃描確定測量最佳波長 光譜掃描范圍為200~700 nm[9]。
1.2.3 單因素試驗 以花色苷含量為檢測指標(biāo),以乙醇為提取液,考察乙醇體積分數(shù)40%、50%、60%、70%、80%,pH為1、2、3、4、5,液料比(mg/mL,下同)5∶1、10∶1、15∶1、18∶1、20∶1,超聲時間5、10、20、30、 40 min,超聲次數(shù)1、2、3、4,超聲功率200、280、360、440、520 W這6個因素對榿葉唐棣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1.2.4 正交試驗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chǔ)上,選擇超聲功率、液料比、超聲時間3個因素,依據(jù)L9(34)正交試驗,進行提取榿葉唐棣花色苷工藝優(yōu)化組合,研究這些因素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見表1。
1.2.5 花色苷含量測定 用移液槍精密移取提取液1 mL,分別用pH 1.0和pH 4.5的緩沖液定容至10 mL,置于40 ℃恒溫水浴20 min后,分別在530 nm和700 nm處進行提取液吸光度測定。應(yīng)用pH示差法計算花色苷含量[10],花色苷含量(以矢車菊色素-3-葡萄糖苷計,單位:mg/100 g)計算公式如下:
A=(A530 nm-A700 nm)pH1.0-(A530 nm-A700 nm)pH4.5
式中,V為提取液總體積(mL);m為取樣量(g);26 900為矢車菊色素-3-葡萄糖苷的摩爾消光系數(shù);449.2為矢車菊色素-3-葡萄糖苷的摩爾分子質(zhì)量。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榿葉唐棣花色苷的吸收光譜
由圖1可知,榿葉唐棣中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長為 530 nm,符合花色苷類物質(zhì)的吸收光譜。
2.2 單因素試驗結(jié)果
2.2.1 乙醇體積分數(shù)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2可知,隨著乙醇體積分數(shù)的增加,花色苷含量逐漸增加,當(dāng)乙醇體積分數(shù)為60%,提取的效果較好,花色苷含量最高,之后趨于平穩(wěn),所以選擇酸性乙醇體積分數(shù)為60%。
2.2.2 pH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3可知,當(dāng)pH為2時,提取得到的榿葉唐棣花色苷含量最大,在pH 3~5范圍內(nèi),花色苷含量明顯下降,說明了pH為2時,提取效果最好,所以確定提取劑pH為2。
2.2.3 液料比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4可知,隨著液料比的增加,榿葉唐棣花色苷的含量增加,當(dāng)液料比為18∶1時,花色苷含量最高,然后又呈下降趨勢。所以,當(dāng)液料比為18∶1時花色苷的提取效果最好。
2.2.4 超聲功率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5可知,隨著超聲功率的增加,榿葉唐棣花色苷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當(dāng)超聲功率從200 W升高到280 W時,花色苷含量呈上升趨勢,之后花色苷含量呈下降趨勢。當(dāng)超聲功率為280 W時,提取得到的花色苷含量最高。
2.2.5 超聲時間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6可知,超聲時間為5~20 min,隨著超聲時間的增加榿葉唐棣花色苷含量增加,20 min以后隨著超聲時間延長而減少,超聲時間為20 min時,提取效果最好。
2.2.6 超聲次數(shù)對花色苷含量的影響 由圖7可知,隨著超聲次數(shù)的增加,榿葉唐棣花色苷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當(dāng)超聲次數(shù)為3時,提取的花色苷含量最高。
2.3 正交試驗結(jié)果
由表2可知,以酸性乙醇作為溶劑,利用超聲波法提取愷葉唐棣中花色苷時,各因素影響大小順序為A>B>C,最佳的提取工藝為A3B2C1,即液料比15∶1,超聲功率360 W,超聲時間20 min,提取效果最好。在最佳條件下進行驗證,提取3次得到花色苷含量平均值為260.45 mg/100 g,說明正交試驗優(yōu)化工藝穩(wěn)定、可靠。
3 小結(jié)
榿葉唐棣花色苷作為天然植物色素,既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又無毒副作用,無論在臨床應(yīng)用還是保健類食品開發(fā)方面都具有廣闊的前景。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這一資源,確定了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藝為超聲功率360 W,液料比15∶1,超聲時間 20 min,提取液花色苷含量可以達到260.45 mg/100 g。
參考文獻:
[1] 林寶山.尼爾森唐棣的組織培養(yǎng)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xué)通訊,2002,38(6):589.
[2] 陳國山,郭 浩,步兆東,等.榿葉唐棣引種栽培試驗初報[J].水土保持科技情報,2004(4):13-14.
[3] 高文韜,孟慶繁,楊春波,等.榿葉唐棣引種試驗[J].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2007,35(1):16-19.
[4] 盧 鈺,董現(xiàn)義,杜景平,等.花色苷研究進展[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4,35(2):315-320.
[5] 嚴 偉,李淑芬,田松江.超聲波協(xié)助提取技術(shù)[J].化工進展,2002,21(9):649-651.
[6] 岳輝吉,朱 杰.天然色素的超聲提取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xué)進展,2006,6(5):11-13.
[7] 宋 巖.黑豆花色苷提取純化及體內(nèi)抗氧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xué),2013.
[8] SPAGNA G,BARBAGALLO R N,TODARO A,et al. A method for anthocyanin extraction from fresh grape skin[J].Italia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3,15(3):337-339.
[9] 王曉梅,徐為民,曹士鋒,等.紅心蘿卜花色苷穩(wěn)定性的研究[J].食品科學(xué),2008,29(7):98-100.
[10] SHWARTZA E,GLAZERA I,BAR-Y?魥AKOV I,et al. Change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during the maturation and ripening of two commercially important pomegranate accessions[J].Food Chemistry,2009,115(3):96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