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佩
摘要:教師在教學中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引導者,應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自由,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通過自己的思維加工,進而獲取知識,發(fā)展思維。
關鍵詞:課堂教學;自主; 民主;交流;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375-01
"主動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學習是一種主動性極強的行為,任何人都無法代替或強制。在課堂教學中,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課堂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自己動手操作、積極交流、充分展示、自主質(zhì)疑、解疑,引導主動參與、主動探究。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享受到創(chuàng)新的快樂。
1.課堂教學的思考
長期以來,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常常出現(xiàn)一種"無度"、"低效"的狀態(tài)。具體表現(xiàn)在兩方面:首先,學生存在許多心理障礙,急于求成,學習只求"新",不求"深"。過于依賴,遇到難題不理解,只求"師",不求"思"。過于迷信教師,盲目崇拜,只當忠實的"聽客"。厭倦心理,機械模仿,應付了事。其次,教師存在許多擔心和不放心,擔心學生攪亂了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流程。擔心自己無法解答學生的"怪"問題而下不了臺。對學生的能力不放心,講得多。對學生的活動不放手,牽得多。正是這種心態(tài)造成教師走不出自己,這樣一來就出現(xiàn)了"一種答案,一種模式,一種形式"始終占據(jù)著課堂的主導地位。
以上種種都嚴重削弱了課堂教學的訓練功能。那么如何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呢?我認為: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要在"動"、"活"二字上下功夫。
2.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的方法
2.1引思導學,重在"動"字,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先天潛能是無比優(yōu)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創(chuàng)造一種適宜的環(huán)境和條件,使之得以實現(xiàn)。" 現(xiàn)代課堂中,要把學生真正當做活生生的智慧動物來看待,注重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促進學生"思",教會學生"學"。時時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的機會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和情感因素,而且還要將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學內(nèi)容和極為重要的教育機制。讓學生"動"起來,就要創(chuàng)設一種師生情理相融、輕松、民主、和諧、愉悅的氛圍,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維。在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考慮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如何實現(xiàn)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學會思考,學會質(zhì)疑,學會學習,最終獲取新知。
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發(fā)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共同探討中。在設疑激學下,讓學生產(chǎn)生興趣,在典型實例和知識沖突中,引導個體思考,然后通過小組討論、班中交流、互助互補、教師點撥、教法轉(zhuǎn)化、思維表達等形式獲取知識。老師不做任何限制,放手發(fā)動學生對課文自我探究,自我質(zhì)疑,自我解答問題;在研讀完成后,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營造自由發(fā)表意見和看法的氣氛,這樣學生就不再擔心不合老師的意圖,不再擔心受到老師的否定,課堂民主氣氛會陡然大增。 其次,教師要根據(jù)課堂實際,大膽打破原定的教學方案,讓學生針對某個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老師上課往往最怕亂,總以為一亂就沒辦法教了。事實上,"亂"的時候往往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持不同觀點激烈爭論而引起"亂"時,教師不妨讓它亂下去,最好的辦法是退出教師角色,把講臺讓給學生,讓學生放下"不守紀律"的包袱,暢所欲言,同時教師也要放下架子,把自己與學生真正地平等起來,僅作為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人。即使在課堂上打亂了教學計劃,也可以隨時調(diào)整。
2.2激活課堂,巧在"活"字,要激活課堂必須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人,就必須誘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使他們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不用擔心說錯,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種"暢所欲言"的機會,這樣學生就會獲得一種平等的交談權利,這有利于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同時,也使學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課堂上學生要"活"起來,,就要重視"學"的過程,而不是"學"的結(jié)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提倡"一問多答,一題多解"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特性,求同存異,相機"發(fā)散",多鼓勵,少訓斥,充分運用"親其師而信其道"的心理效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一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灑向每一位學生。
總之,課堂教學要創(chuàng)新,就要突出把外在的知識傳授內(nèi)化為學生的個體素質(zhì),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還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知識奧秘的欲望,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使學生對教師和文本由"近"到"真",由"真"到"親",從而引起共鳴,使課堂學生學習的主動權得以真正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探究教學論》靳玉樂主編 [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