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程桂
欲成才,先成人。對學生的教育和培養(yǎng),應(yīng)該從四個字——“品德”“習慣”做起,并且品德遠比習慣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對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要從小事做起。
一、不貪小便宜
不貪小便宜是誠信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個人,一生中總會受到各種大大小小的誘惑,若小時候貪慣了小便宜,長大后當官可能會大貪特貪;干買賣可能會不擇手段,唯利是圖;干事情可能會偷工減料,見油就揩,不揩不歡,沒有道德底線。古人就有“小時偷油,到大偷?!敝f。
二、不溺愛,要讓孩子講禮貌,懂得長幼有序
懂禮貌的孩子處處受歡迎。由于現(xiàn)在每個家庭基本上只有一個孩子,又都聰明伶俐,所以從小就人見人愛。可有許多地方總是讓人覺得有點別扭。比如說:帶小孩赴宴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孩子在宴席上,一見到自己喜歡的菜便一下劃拉到自己前面,或是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或是旁若無人,大喊大叫,更有甚者,臟話連篇,還洋洋自得,自以為出盡了風頭;有些孩子對長輩直呼其名,家長卻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就會目無尊長。
現(xiàn)在,爺爺奶奶幫助帶孩子很普遍。人是隔輩親,老人對孩子溺愛、遷就、包辦一切,這幾乎成了整個社會的通病,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我曾經(jīng)有過一個學生,家人比較溺愛。他愛吃雞腿,但凡吃雞,腿必歸他。有一次沒吃到,便鬧得全家雞犬不寧。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會怎么樣,真是很難想象。
溺愛,使孩子自私;溺愛,使孩子無禮;也是溺愛,使孩子,不知尊老,更談不上愛幼。
三、要讓孩子吃點苦,有責任意識
這個話題實際就一句話:自己的事自己做。許多孩子,從小吃飯,家長就端個碗,跟在屁股后面,玩一陣,吃一嘴;上小學,孩子吃著零食,吊兒郎當走在前面,大人拎個書包跟在后面;下雨下雪,家長早早提著雨衣、雨靴,等在門外;文具盒自己不操心;有一次,我校有一名學生上學時忘記帶鉛筆盒,奶奶便拿起來去送,不料路上滑倒,摔折了腰。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缺乏責任心。試想一下:一個連飯都不好好吃,不背書包、不操心學習用具、上學放學路都不走的孩子,會好好學習嗎?將來會好好工作嗎?
家長總愛說一句話:“你好好念書,其他的都不用管。”因此,許多學生從小到大,除了念書還是念書,手不能提,肩不能擔,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湖南神童魏永康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兩歲認識兩千多個漢字,四歲上小學,八歲上中學,十三歲考上重點大學。媽媽給兒子喂飯一直持續(xù)到高三。在她看來,這些事情都無關(guān)緊要,只有讀書、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大學四年,三年和媽媽一起生活在學校單獨提供的宿舍里,第四年搬進學生宿舍,媽媽仍然形影不離。十七歲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碩博連讀研究生后,媽媽不再陪讀。由于長期生活不能自理,2003年8月,已經(jīng)上了三年研究生的魏永康被中科院退學后回家。之后,精神萎靡不振,甚至長時間離家出走,在外面花光隨身攜帶的錢后,流浪街頭,被警察送回。
四、學會感恩
人要知恩圖報?!暗嗡?,當涌泉相報”這條古訓千百年來被奉為做人的最基本信條。從孩子懂事起,就要讓他清楚這一點。
首先,要感恩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供我們吃穿,讓我們上學……為了我們的幸福,父母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我們有什么理由對父母吆五喝六,憑什么對父母不好。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連動物都知道感恩,何況我們是人。感恩父母,要從小事做起。比如:幫父母做做家務(wù),掃掃地、擦擦桌子、洗洗衣服等;父母下班回家,輕輕地問候一聲,都是一種愛的表達。當然,感恩父母,并不需要天天掛在嘴邊,只要心存感念,有具體行動就好。
其次,要感恩師長。老師教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為我們成才殫精竭慮,用粉筆將黑發(fā)染白,用責任將脊柱壓彎,用良心將我們托起……我們怎么能對老師出言無狀,心生怨恨呢?事實上,感恩師長并不難,一個微笑,一聲問候足矣。你若心存感念,就自然而然地會產(chǎn)生敬畏之心,產(chǎn)生親近感,親其師而信其道。
五、培養(yǎng)愛心
愛心的培養(yǎng),也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例如:家人回家時讓孩子主動為他們拿拖鞋、問候;自己愛吃的食物不獨占,要同家人分享;家人生病,讓孩子去買藥、倒開水等,家中來客人,讓孩子上前問候,泡茶;見到乞丐,特別是老人或者小孩,給點零錢;養(yǎng)些花花草草,給流浪貓喂食等;學校發(fā)起捐款活動,鼓勵孩子積極參加。這些都會培養(yǎng)孩子的憐憫之心,孩子在給予的同時,愛心也就隨之產(chǎn)生。久而久之,善良就會成為一種習慣。
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孩子,應(yīng)該有一顆善良的心,豐富的經(jīng)歷和高貴的靈魂,因為善良的心是幸福的源泉。
編輯 白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