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萍
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一詞已經成為課改過程中的一個熱門詞匯,褚宏啟老師曾經指出21世紀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分為三大類:(1)學習與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造與革新能力;(2)數(shù)字化素養(yǎng),包括:信息素養(yǎng)、媒體素養(yǎng)、信息與通信技術素養(yǎng)(ICT素養(yǎng));(3)職業(yè)和生活技能,包括靈活性與適應能力、主動性與自我導向、社交與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產力、責任感、領導力等。
因此,圍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同學科的專家都依據本學科的特點,提出了符合本學科特征,適應本學科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專家指出,初中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方面。作為中學一線教師,我們要調整思維,從課堂教學設計及其外延出發(fā),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是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初中英語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教育學科,而且是語言類學科,本身就缺少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課堂語言氛圍,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意識和英語語感;通過學習要掌握英語語言知識并在語境中整合性運用所學知識;通過學習能理解口、筆語語篇所傳遞的意義,識別并賞析其恰當表達意義的手段;最終要能有效地進行人際交流。
例如在教授牛津英語教材七年級第六單元單元的Reading和Task中的《愛麗絲漫游仙境》內容時,我在課堂內的設計和課外的延伸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1.看著作。推薦學生閱讀《愛麗絲漫游奇境記》([英國]卡羅爾著),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水平的高低,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版本,可以選擇英文版,也可以選擇中譯英版本。通過閱讀,除了可以讓學生了解著作的大致內容以外,也可以為接下來的上課效率的提升打下基礎,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他們的語感,同時也為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續(xù)寫作文埋下伏筆。
2.聽英文。有了閱讀原著的基礎之后,我又利用時間讓學生觀看《愛麗絲夢游仙境》電影,而且是英文中字版本的電影。因為了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讓學生觀看影片時強調不能僅停留在視覺的層面,更主要的是要發(fā)揮聽覺的功能,通過聽英文,一方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另一方面通過多種器官的刺激作用,來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3.學課文。在閱讀了著作、觀看了電影之后,學生對該課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在此基礎之上再來學習本課,學生可以更加細致的了解細節(jié)、宏觀地把握結構。(摘要部分表格與設問)
the Mad Hatter and the March Hare
the White Rabbit
the Cheshire Cat
the Red King
the Red Queen
Alice
Why was the rabbit running in the story?
Where was the rabbit going?
Three animals: cat/mouse/rabbit
Two important people:king/queen
...
4.扮角色、說感想。在把本課內容都學習結束之后,我讓學生對本課內容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根據自己對不同角色的喜歡程度,選擇不同的角色進行角色扮演,可以是依據課文內容,也可以選擇著作或影片的片段,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參與到角色中去,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再次強化了學生對不同角色的理解,達到了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的目的,更是達到了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目的。
5.寫作文。寫作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最怕的一項,它是學生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除了學生平時的積累以外,也需要教師平時加強對學生寫作的指導與訓練。我會每半個月限時讓學生認真寫一篇不同主題的作文(在本課內容學習結束之后,我還讓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結尾發(fā)揮充分的想象,進行續(xù)寫)—然后通過實物投影的方式加以展示—并讓學生互評,指出其優(yōu)秀的語句與不足之處—最后教師點評的方式。通過這樣的訓練與堅持,我相信,只要師生共同堅持,最終一定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在現(xiàn)行的牛津版英語教材中就有不少內容是屬于文化部分的,由于我國與西方國家有著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背景,從而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就曾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習語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讓通過閱讀文學作品等多種手段讓學生感受到他國的文化氛圍,并通過比較等多種形式,清醒地認識到他國與我國民族文化的異同。
例如,牛津英語7A 《Unit3 Lets celebrate》一課,教材上的內容是萬圣節(jié)(Halloween)。課前,我先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以大致了解萬圣節(jié)——課上,我再讓學生觀看視頻《萬圣節(jié)的由來和傳說》;并播放歌曲This Is Halloween,Trick or treat,從而讓學生知道萬圣節(jié)的概況。最后指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jié),也叫作“鬼節(jié)”,那么,中國的“鬼節(jié)”在什么時候呢?你知道它的由來和傳說嗎?……這樣就從萬圣節(jié)一個節(jié)日引申到一種文化并將中西方兩種文化作比較,通過對兩種文化的比較,不僅掌握了一定的學科知識,而且是通過學科知識的比較,了解到不同習俗文化的差異,在文化差異的背景是兩個國家國情的不同。通過這樣的課堂知識的內外延伸,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知識素質和行為取向。
總之,教師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在獲得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理解文化的內涵;在比較不同文化異同點的時候,還要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感,對待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學會繼承與創(chuàng)新,對待外來文化,學會甄別與借鑒。
三、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新性等方面所表現(xiàn)的水平和特點。
由于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經歷、生活環(huán)境、知識水平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所以也就造就了不同的學生在思維品質方面也就千差萬別。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思維習慣不是與生具有的,而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多種途徑、采取不同的方式來啟發(fā)和點撥學生積極思考,能辨析各種現(xiàn)象,評判各種觀點,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
正如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chuàng)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闭驗槿绱?,在課堂上,我努力創(chuàng)造各種情景,提供視頻、歌曲、圖片、實物等資料,鼓勵學生在各種情景中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真正體現(xiàn)出新課改所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只有當學生的興趣濃厚了、積極性提高了、發(fā)言踴躍了,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
四、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指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
新課程改革一直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模式早已給初中英語教學帶來了新視野、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習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形式促使學生把教師的外驅力內化為自覺行為,讓學生能樹立明確的目標,并通過多渠道獲取各種資料,最終能有效的規(guī)劃學習行為并采用恰當?shù)牟呗耘c方法評價自己的學習。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我們教師從改變我們的課堂開始,做長期的堅持與努力,與學生共同努力并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褚宏啟.21世紀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其培育[J].青年教師,2015,(3).
[2]Lado,Robert.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New York:McGraw—Hill,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