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江華
“醫(yī)教結合”理念下“送教上門”實驗區(qū)工作思考
·雷江華
針對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qū)開展的“醫(yī)教結合”理念下“送教上門”實驗,本文提出“送教上門”主體、對象以及送什么上門、“送教上門”如何干預施教、“送教上門”效果如何衡量等問題,有助于“送教上門”實驗的扎實推進。
醫(yī)教結合;送教上門;實驗區(qū)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在特殊教育領域開展“送教上門”服務,以保障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權利。2015年1月8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qū)名單,有的實驗區(qū)是單獨從事“醫(yī)教結合”“送教上門”“隨班就讀”三項中的某一項實驗,有的則提出進行“醫(yī)教結合”與“送教上門”兩相結合的實驗,這說明承擔實驗區(qū)建設的部分單位考慮到了需要融入當前特殊教育領域提出的“醫(yī)教結合”理念,以更好地推進“送教上門”的工作,提高“送教上門”的質量。然而,此項實驗需要明確如下幾個問題。
目前國家“送教上門”的服務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門來負責,《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明確指出,“縣(市、區(qū))教育行政部門要統(tǒng)籌安排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教育資源,為確實不能到校就讀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服務,并將其納入學籍管理”,可見教育行政部門是“送教上門”的管理部門。但“醫(yī)教結合”理念下的“送教上門”實驗,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能調動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的參與,參與程度如何,需要實驗區(qū)主管部門深入思考,探索有效路徑。有的地方采取的策略是通過引進醫(yī)生到特殊教育學校來推進“醫(yī)教結合”理念下的“送教上門”,希望通過醫(yī)生與教師的合作來開展相關工作,然而需要解決好醫(yī)生在學校的待遇、職稱評聘、編制等問題;有的地方試圖構建雙師型教師來推進“送教上門”工作,通過對教師進行醫(yī)學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來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如何保證教師有能力、精力來進行醫(yī)學的學習并保證學有成效肯定是一大難題;當然也有人考慮到由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來擔任“送教上門”的主體,但醫(yī)生又如何能把教育服務送給特殊兒童?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將“送教上門”的主體作為當地各級政府,讓政府部門來統(tǒng)一協調“送教上門”的工作,或許能將其所屬的教育部門與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甚至是其他的相關部門都統(tǒng)整到“醫(yī)教結合”理念下的“送教上門”實驗工作上來,做好政策的制訂、資源庫的建設、專家?guī)斓慕ㄔO等,例如廈門心欣幼兒園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也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另外,從教育行政部門的具體實施層面來看,究竟特殊教育機構是“送教上門”的主體還是普通教育機構是“送教上門”的主體?盡管全納教育理念已倡導多年,但是很多人認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納教育形式“隨班就讀”的主角仍然是作為“支流”的特殊教育學校,而不是“主流”的普通教育學校。也就是說,特殊教育學校是配角充當了主角的角色,普通教育學校是主角充當了配角的角色。如果能通過實驗區(qū)的改革,探索出有效的路徑,讓各自的角色歸位,合流共進,分擔責任,共同做好“送教上門”工作,實驗的成果就顯現了。
“‘送教上門’的服務對象是否是單一而有限的特殊兒童”是我們在“醫(yī)教結合”理念下推進“送教上門”工作時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因為很多地方將“送教上門”的對象單一有限地界定為中重度障礙兒童或多重障礙兒童等,這必然使“送教上門”的服務限定于特定的少數特殊兒童,而不是全體特殊兒童。當然,從《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的規(guī)定來看,“送教上門”是實施特殊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這種補充如果不僅僅是一種安置形式上的增加,而是一種教育服務的延伸與拓展,那么“送教上門”就會著眼于所有的特殊兒童,甚至會拓展到特殊兒童的家長以及家庭中其他的普通兒童等。因為當“送教上門”的專業(yè)人員離開后,日常生活中特殊兒童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也能承擔與特殊兒童交往,對其進行教育的任務,“送教上門”的效益因此會大大提升。
“送教上門”是送人(專業(yè)人員)上門還是送資源上門?一般來說,“醫(yī)教結合”理念下的“送教上門”需要送醫(yī)生、教育人員、康復人員等上門為特殊兒童提供專門的針對性教育訓練或康復訓練服務,但是成本明顯較高,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很多地區(qū)難以為繼。特別是需要為特殊兒童提供多樣化資源的情況下,“送教上門”的難度就會增加。如果各實驗區(qū)在開展實驗工作時,能轉變思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強大的網絡資源庫,通過網絡終端將資源、技術、課程等提供給需要服務的特殊兒童,那么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益事。在資源建設以及服務方面,澳大利亞皇家盲聾學院的做法或許值得借鑒,該機構通過電子學校將相關資源、服務等利用信息技術網絡平臺傳輸給澳大利亞的每一個家庭。
“送教上門”的干預是干預兒童還是干預家庭?如果僅僅是將教育、康復等送給特殊兒童,則依然存在著“送教上門”只會在有限的時間里給特殊兒童傳授知識、加強康復訓練、培訓職業(yè)技能等問題。也就是說,只有專業(yè)人員到達家里施教時才有教育、康復的發(fā)生,當專業(yè)人員離開時,教育、康復等相關服務也就停止了,這樣“送教上門”的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如果“送教上門”的服務不僅作用于特殊兒童,而且作用于家庭,讓家長及家庭成員掌握教育、康復訓練的方法與技巧,則可以保證特殊兒童在家接受教育、康復等的連續(xù)性,從而通過長期的可持續(xù)性的干預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送教上門”的效果評估重在“量”的普及還是“質”的提高,抑或是兩者兼顧?“送教上門”如果僅僅是為了解決特殊兒童接受教育的問題,實現特殊教育的“全覆蓋”“零拒絕”,它的確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但是如何使“全覆蓋”的全納教育實現讓每個特殊兒童能接受良好的全人教育,經過“送教上門”能成為一名有自理能力的人、有尊嚴的人、幸福的人,需要各級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結合特殊兒童的具體情況做好評估工作,保證“送教上門”的質量,凸顯《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全面推進全納教育,使每一個殘疾孩子都能接受合適的教育”之要求。
希望各個實驗區(qū)能爭取地方政府部門的支持,以問題為導向,破解這些問題,那么推行“醫(yī)教結合”理念下的“送教上門”,不但是實現國家精準扶貧戰(zhàn)略中教育扶貧的重要舉措,而且可以將其視為國家送溫暖工程的舉措之一,通過“送教上門”既可以溫暖一名兒童,又可以溫暖一個家庭,更可以溫暖一個社會。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430079)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