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斯
四十年多前的70年代末,就是“四人幫”粉碎沒多久的時候,有一種婚禮不是在飯店舉行,更不是在什么五星級酒店舉行,那時候的賓館是不對公眾開放的,也不是在教堂舉行,教堂在當時還都緊閉著大門,但是這確確實實是婚禮,通常是在會議室舉行,也許大一點的也可以叫做禮堂或者會堂。這就是集體婚禮了。
集體婚禮如今也有,一年一度的玫瑰婚典也可以算是集體婚禮,新郎新娘多到一定程度還要申請吉尼斯紀錄。只是玫瑰婚禮是一種秀,集體婚禮卻是那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我只能用“產(chǎn)物”來定義它。幾乎所有參加集體婚禮的新郎新娘,臉上的新婚喜悅神色是真的,心里的無奈或者陽奉陰違也是真的。
幾乎和“四人幫”被粉碎接踵而至的是,大量50年代出生的青年要談婚論嫁了,就像如今他們的兒子女兒大批量地結(jié)婚一樣。結(jié)婚的年齡到了,有的人都經(jīng)歷了“八年抗戰(zhàn)”,但是結(jié)婚的錢還不知在哪里。所謂結(jié)婚的錢,也就是訂三四桌喜酒吧,我知道那個年代飯店喜酒的價格,每一桌30元,最好的也就是40元,更何況還有許多是自辦喜酒的。就是這么三四十元一桌的喜宴,在當年也足以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更多的新郎新娘,也包括他們的父母辦喜酒是要出汗的。
窮倒是也有窮的招數(shù)。從50年代直至80年代,一直有一個對著老百姓高喊著的口號:移風易俗,鼓勵老百姓破除舊風俗舊習慣,什么都需要革命化,婚禮也要辦成革命化的,要勤儉節(jié)約?,F(xiàn)在想來實在是很荒唐,當年要想浪費都沒有條件,市井風俗又怎么可以很草率地去移易?但是在當時,革命化的婚禮也真是像一塊超大的補丁,有效地掩飾了社會的貧窮和新人的尷尬。
于是誕生了集體婚禮。不辦酒席了,新郎新娘濟濟一堂——擠在一個不大的會堂,有領(lǐng)導祝賀,有新郎新娘代表發(fā)言,表示著對集體婚禮的自我贊美,還有領(lǐng)導贈送他們照相冊、筆記簿。
那時候新娘的服裝還是停留在中式的緞子外套上,大約是織錦緞?幾乎所有的新娘都是如此,只有顏色的不同,沒有款式的區(qū)別,還沒有新娘穿婚紗的,更沒有新娘穿袒胸露肩的,化妝也尚未成為新娘必須要完成的功課,并不是他們?yōu)榱藚⒓蛹w婚禮而簡裝。他們到照相館里拍的結(jié)婚照,一律半身,肩并肩,類似于將集體婚禮照細分到兩人照而已,與“文革”時代的結(jié)婚照并沒有根本的區(qū)別,唯一不同的是,新娘燙頭發(fā)了,這才是當時的時尚。
有辦不起喜酒參加集體婚禮的,還有響應號召參加集體婚禮的,后者還居多。當時人老實,領(lǐng)導說要參加集體婚禮,那就參加了。問題在于,“集體婚禮”有點怪異,既非中式也非西洋,誰都解答不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集體婚禮與新郎新娘進洞房的對接問題,總不見得集體婚禮后,新郎新娘自己乘上公交車去新房吧,鬧新房的人都無法簇擁新人?;槎Y是舉行了,但是結(jié)婚的儀式?jīng)]有舉行,沒有儀式的婚禮就不是婚禮,至少不符合明媒正娶的傳統(tǒng)習俗。習俗是根深蒂固的。于是很多被迫參加集體婚禮的新人,從會場出來,直奔酒店,那里已經(jīng)有他們雙方的親朋好友。幸好當年喜酒也真是簡單,不需要婚慶公司,更沒有繁文縟節(jié)。
作為一個時代的小怪物,集體婚禮沒有幾年就不再舉行了。只有集體婚禮退出歷史了,婚紗才有可能登場,要是幾十對新人并排而坐,新娘都是身著婚紗,與人家的新郎比肩而坐,那才是更怪。
婚紗攝影登場,已經(jīng)是1984年的事情了。在之前長達十幾年的歲月里,婚紗攝影被當作“封資修”來批判,照相館里一概停止此項營業(yè)。許多人家,當然確實也是有點錢的人家,原先墻上是掛了婚紗結(jié)婚照的,“文革”風聲越來越緊,先是收了下來,后來就偷偷地撕了,燒了,有些人是為了表明自己和“封資修”的決裂,更多的人則是膽子小,怕以后紅衛(wèi)兵來抄家會多一個罪名。也有舍不得并且膽大的,果然,被紅衛(wèi)兵造反派抄家時抄了出來,丟在弄堂垃圾桶旁邊地上示眾,紅衛(wèi)兵對著照片上的新娘惡狠狠地踩上幾腳,然后用火燒了。一直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婚紗照像前度劉郎又重來??上Я嗽诖酥敖Y(jié)婚的男男女女,沒有趕上婚紗結(jié)婚照的年頭。當年第一家恢復婚紗照營業(yè)的是淮海路上的蝶來照相館。當然蝶來早已經(jīng)“化蝶”,它的舊址,正是如今的K11廣場。
也就是婚紗攝影依舊被封殺的時節(jié),移風易俗舉辦革命化的集體婚禮也應運而生。還沒有等到婚紗攝影恢復,集體婚禮已經(jīng)銷聲匿跡。
現(xiàn)代家庭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