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霖 王益民
?
知識資產對國際化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
——基于國際雙元視角
王藝霖王益民
摘要:基于國際雙元視角與知識基礎觀的理論框架,以中國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為主要樣本,探討了企業(yè)的無形知識資產、國際化進程特征與國際化績效之間的關系。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知識資產與企業(yè)國際化績效之間是一種曲線性關系,知識資產對企業(yè)的國際化績效具有正向影響,但是到達一定程度以后,知識資產所起的作用下降,二者是一種倒U型關系。國際化深度與國際化廣度調節(jié)了知識資產與國際化績效之間的曲線性關系,體現(xiàn)了不同的學習過程和能力構建過程。
關鍵詞:知識強度; 國際化績效; 國際化深度; 國際化廣度; 雙元
(一)國際雙元視角下國際化的學習過程
(二)知識強度與國際化績效
基于以上論述,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是一個曲線(倒U型曲線)關系。
(三)國際化進程特征的調節(jié)作用
假設2:當企業(yè)國際化深度高的時候,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曲線關系(倒U型曲線)將會被加強,而當企業(yè)國際化深度低的時候,這個關系會被減弱。
假設3:當企業(yè)國際化廣度低的時候,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曲線關系(倒U型曲線)將會被加強,而當企業(yè)國際化廣度高的時候,這個關系會被減弱。
(一)樣本選擇與數(shù)據(jù)來源
選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制造業(yè)上市公司為主要研究樣本。我們對國際化企業(yè)的定義采取的是“至少有一個海外子公司的企業(yè)”。我們手工翻閱了所研究樣本2007年至2013年年報,剔除不符合國際化企業(yè)的樣本,經(jīng)過手工篩選,最終獲得242家樣本企業(yè)的數(shù)據(jù)。樣本數(shù)據(jù)主要來自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披露的樣本公司年報以及國泰安(CSMAR)數(shù)據(jù)庫。
(二)變量定義與計算方式
2.被解釋變量:國際化績效(ROA)。在國際化的相關研究中,國際化績效常常用總資產報酬率來衡量,本文按照前人的做法,選取總資產報酬率這個指標來衡量國際化績效。
3.調節(jié)變量:國際化深度(Depth)和國際化廣度(Breadth)。對于國際化深度(Depth),依據(jù)的是國際化企業(yè)所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數(shù)量情況。具體計算方法是:樣本企業(yè)在2013年所擁有的海外子公司數(shù)量除以所有樣本企業(yè)中海外子公司數(shù)量的最大值,這樣得到的值是在0到1范圍之內,數(shù)值越大,則表明企業(yè)的國際化深度越大。對于國際化廣度(Breadth),依據(jù)的是國際化企業(yè)所涉及的海外子公司所處的國家分布情況。具體計算方法是:樣本企業(yè)在2013年海外子公司所處的不同國家個數(shù)除以所有樣本企業(yè)中海外子公司所處的不同國家個數(shù)的最大值,這樣得到的值是在0到1范圍之內,數(shù)值越大,則表明企業(yè)的國際化廣度越大。
4.控制變量。我們在進行假設檢驗的時候采用了以下控制變量:企業(yè)年齡(AGE)、企業(yè)規(guī)模(SIZE)、企業(yè)資產負債率(LEV)、研發(fā)強度(RDI)、廣告強度(AI)、行業(yè)啞變量(IND)。企業(yè)年齡采用的是自成立之日到2013年底。企業(yè)規(guī)模是用企業(yè)總資產的以10為底的對數(shù)來測量(Log總資產)。研發(fā)強度是用研發(fā)支出占營業(yè)收入的比重來衡量。廣告強度是用廣告支出占營業(yè)收入的比重來衡量。根據(jù)《2013年四季度上市公司行業(yè)分類結果》,我們控制了26個行業(yè)啞變量(IND)。
(三)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所提出的假設,設計了以下多元回歸模型:
ROA=β0+β1AGE+β2SIZE+β3LEV+β4RDI+β5AI+∑Ind+ε
(1)
ROA=β0+β1KI+β2AGE+β3SIZE+β4LEV+β5RDI+β6AI+∑Ind+ε
(2)
ROA=β0+β1KI+β2KI2+β3AGE+β4SIZE+β5LEV+β6RDI+β7AI+∑Ind+ε
(3)
ROA=β0+β1KI+β2KI2+β3Depth×KI+β4Depth×KI2+β5AGE
+β6SIZE+β7LEV+β8RDI+β9AI+β10Depth+∑Ind+ε
(4)
ROA=β0+β1KI+β2KI2+β3Breadth×KI+β4Breadth×KI2+β5AGE
+β6SIZE+β7LEV+β8RDI+β9AI+β10Breadth+∑Ind+ε
(5)
其中,ε是隨機擾動項,β0是截距項。模型(1)為基準模型,只加入了控制變量,考察控制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模型(2)和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了被解釋變量,考察知識資產對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其中,模型(2)只加入了知識強度的一次項,模型(3)則是考察了知識資產對國際化績效的非線性影響。根據(jù)假設1,預測模型(3)的β1系數(shù)應該顯著,β2系數(shù)應該顯著為負,即知識資產與國際化績效之間是一個倒U型關系。模型(4)加入了調節(jié)變量國際化深度,以及國際化深度與知識資產一次項的乘積項,國際化深度與知識資產二次項的乘積項,檢驗國際化深度對知識資產與國際化績效關系的影響。模型(5)加入了調節(jié)變量國際化廣度,以及國際化廣度與知識資產一次項的乘積項,國際化廣度與知識資產二次項的乘積項,檢驗國際化廣度對知識資產與國際化績效關系的影響。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1總結了變量的平均值、方差以及相關系數(shù)。從表1我們可以看到,各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0.65,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的可能性低。
表1 各主要變量的均值、方差和相關關系
注:**表示p<0.01,*表示p<0.05,其中,行業(yè)控制變量省略。
(二)假設檢驗
表2展示了假設檢驗的結果。假設1推斷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是一個倒U型曲線關系,即隨著知識資產的增加,企業(yè)的國際化績效得到了顯著增加,但是二者并不是一個線性的正相關關系,而是一種非線性的關系,即到達某一點后,知識資產的積累對企業(yè)的國際化績效的影響就不再是正向的促進作用了。估計系數(shù)的相對大小表明,當KI=0.19時是一個轉折點。即,企業(yè)擁有較多知識資產對國際化績效是一個正的,且不斷減小的影響,但是對于一些知識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超過了19%的企業(yè),企業(yè)的國際化績效反而會下降。與假設1一致,知識強度的系數(shù)是正的,并且顯著(見表2:模型3,β=0.48,p<0.01),而知識強度的平方的系數(shù)是負的,而且也是顯著的(見表2:模型3,β=-1.28,p<0.01)。這說明隨著知識強度的增加,企業(yè)的國際化績效也會發(fā)生顯著的改變。同時,對比模型2與模型3可以看出,模型的解釋力顯著改善(見表2:模型2,R2=0.50;模型3,R2=0.87)。因此,假設1得到了實證結果的支持。
對于假設2,我們預期國際化深度和知識強度之間以及國際化深度和知識強度平方之間的符號會與知識強度和知識強度平方所產生的主要影響之間的符號相反。與我們的預測一致,第一個交互作用是負的,而且是顯著的(見表2:模型4,β=-0.29,p<0.01),第二個交互作用是正的,而且也是顯著的(見表2:模型4,β=0.89,p<0.01)。因此,假設2得到了實證結果的支持。圖1展示了國際化深度調節(jié)了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當企業(yè)國際化深度高的時候,曲線關系得到加強;反之,在企業(yè)國際化深度低的時候,曲線關系被減弱。
對于假設3,我們預期國際化廣度和知識強度之間以及國際化廣度和知識強度的平方之間的符號會與知識強度和知識強度平方所產生的主要影響之間的符號相同。實證結果表明,第一個交互作用是正的且顯著(見表2:模型5,β=0.21,p<0.01),第二個交互作用是負的且顯著(見表2:模型5,β=-0.70,p<0.01)。因此,假設3得到實證結果的支持。圖2展示了國際化廣度調節(jié)了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當企業(yè)國際化廣度高的時候,曲線關系得到減弱;反之,在企業(yè)國際化廣度低的時候,曲線關系被加強。
(三)穩(wěn)健性檢驗
首先,當加入交互項進行估計的時候,需要將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我們用中心化以后的變量再次估計了所有模型,上述結果被清晰復制。其次,為了進一步考察我們結果的穩(wěn)健性,我們用ROE代替了ROA進行估計,雖然普遍認為ROA優(yōu)于ROE,但我們的估計結果是類似的。這些研究結果進一步支持了本研究的觀點。
表2 知識強度、國際化深度、國際化廣度和國際化績效的回歸結果
續(xù)表2
變量因變量:國際化績效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KI2*Breadth0.70***(15.70)R20.150.500.870.940.65調整的R20.030.430.850.930.32F1.276.72***43.18***90.74***113.31***ΔF1.27144.18***588.16***79.11***113.55***
注:括號中為t值。***表示p<0.01,**表示p<0.05,*表示p<0.1。
圖1 國際化深度的調節(jié)作用
圖2 國際化廣度的調節(jié)作用
1.研究結論。在國際商務領域,知識資產在國際化戰(zhàn)略中的作用得到了廣泛討論。知識,包括市場知識和技術知識被認為是企業(yè)國際化的基礎。本研究發(fā)現(xiàn):(1)知識資產對企業(yè)國際化績效有正向影響,但是到達一定程度以后,知識資產所起的作用下降,知識資產和國際化績效之間是一個倒U型關系;(2)當企業(yè)國際化深度高的時候,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曲線關系(倒U型曲線)將會被加強,而當企業(yè)國際化深度低的時候,這個關系會被減弱。(3)當企業(yè)國際化廣度高的時候,知識強度和國際化績效之間的曲線關系(倒U型曲線)將會被減弱,而當企業(yè)國際化廣度低的時候,這個關系會被加強。
3.研究局限及未來研究方向。本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我們分析的知識資產僅限于財務報表中能夠揭示出的知識資產。雖然這是從公開數(shù)據(jù)庫中獲得的客觀數(shù)據(jù),但是并沒有將市場資產、管理資產等無形資產納入進來。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收集有關品牌價值、管理才能等方面的無形資產的相關數(shù)據(jù),以完善本研究。其次,本文雖然提出了國際雙元的視角,探討了開發(fā)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對企業(yè)不同能力構建的作用,但是國際化進程中的雙元特征并不僅僅體現(xiàn)在國際化深度與國際化廣度中,相關研究前沿表明,國際化速度不僅是揭示企業(yè)國際化進程動態(tài)發(fā)展變化的另一個重要構念,而且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企業(yè)在國際化進程中的雙元特征。未來研究可以將國際化速度納入到本研究框架之中,從而更為深刻地揭示出知識資產在企業(yè)國際化績效中的作用。
[責任編輯:賈樂耀]
收稿日期:2015-05-04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協(xié)同演化視角的制度轉型期企業(yè)戰(zhàn)略雙元性實證研究”(71072110)、“漸進、激進抑或雙元平衡:高層管理團隊視角下中國企業(yè)國際化速度研究”(71572098);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NCET-11-0312);山東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2014JC042)。
作者簡介:王藝霖,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濟南250100);王益民,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濟南250100)。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Assets on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Ambidexterity
WANG Yi-linWANG Yi-min
(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knowledge-based view of the firm, knowledge tha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nnovation in the firms is the basis of the unique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With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 as the main sample, we hav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angible knowledge assets, the dep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bread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ambidexterity. The finding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angible knowledge assets and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More knowledge asset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but only up to a point. Furthermore, both the dep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bread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angible knowledge assets and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which shows international exploitation process and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
Keywords:Knowledge intensity; Firm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Dep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Bread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mbidexte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