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鵬飛 楊 光
(玉溪日報社,云南 玉溪 653000)
副刊在新媒體形態(tài)下的守成與創(chuàng)新
——以云南《玉溪日報》副刊為例
□廖鵬飛 楊 光
(玉溪日報社,云南玉溪653000)
隨著新媒體迅速發(fā)展,西部地方黨報副刊面對發(fā)展困境該如何守成創(chuàng)新?本文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和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云南省《玉溪日報》副刊為例,談談西部地方黨報副刊在新媒體形態(tài)下的守成與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有詳細闡釋:“創(chuàng)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因此黨報副刊要從精神內蘊、藝術品格、方法手段上展現時代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用新鮮活潑的、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作品成風化人,凝心聚力?!队裣請蟆纷鳛榈胤近h報,始終遵循黨性原則,一直把“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發(fā)出好聲音”作為辦報宗旨。副刊在編輯稿件、策劃選題、開設欄目的時候都在這一宗旨下展開。如刊登純文學作品的“紅塔”欄目,刊選的作品立意正向,情感真摯,格調高雅,文字干凈,拒絕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的“解構”,拒絕以丑為美、渲染陰暗、媚俗低級的“頹廢”,努力為讀者營造一個真善美的文學天地,真正成為欄目口號所說的“玉溪人的文學殿堂”。又如刊登本地優(yōu)秀作家作品的“隨筆”欄目,長期保證作品品質,其追尋“有品質的閱讀”目標正是基于“發(fā)出好聲音”的要求。還有“看見”欄目,用有故事的影像語言觀照民風民情,關懷社會民生,致力于呈現“有溫度的視覺”。更有“文化”欄目,展現本土各領域的藝術和藝人,挖掘本土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構建“文化玉溪”,讓百姓充滿地域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
西部地方黨報副刊面對地緣劣勢和新媒體沖擊,應該認清形勢,找準位置,定好方向。首先,要立足于西部和地方。隨著西部大開發(fā)的逐漸深入,國家又開始構建“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西部地方報紙應趁此機遇,立足于本區(qū)域,做好“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同時,挖掘本地文化和歷史,創(chuàng)作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文學藝術。讓作品深深扎根于西部地方這片土地,才能讓生于斯長于斯的民眾感同身受,產生共鳴。
其次,西部地方黨報副刊要以當地優(yōu)秀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當地優(yōu)秀作者群體為依托,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特征。玉溪除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外,還有世界影響力的澄江古生物化石文化,在青銅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李家山青銅文化,神秘而悠久的古滇國文化,精美的陶瓷文化,以及激蕩著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聶耳文化等?!队裣請蟆犯笨浞终宫F這些獨具特色的多遠文化,呈現為以地方民族文化為主多元文化并存的副刊風格。就作者而言,玉溪日報副刊主要依靠本地作者,緊密聯(lián)系當地文聯(lián),特約省內知名作家,扶持和獎掖本地文學新秀,擴大報紙副刊的影響力和關注度,繁榮地方文藝。
第三,要充分開掘本地少數民族文化。在全國掀起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熱潮的之際,地方優(yōu)秀少數民族文化的弘揚也應是題中應有之義。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提到,“我國少數民族能歌善舞,長期以來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藝成果,這是我國文藝的瑰寶,要保護好、發(fā)展好,讓它們在祖國文藝百花園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發(fā)光彩”。中國西部地州多為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地方黨報副刊既要承擔起傳承和宣揚民族文化文藝的重任,又能以此形成自身的副刊風格。玉溪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有二十五種民族,其中彝族文化、哈尼族文化、花腰傣族文化等獨具特色。為集中展現了玉溪民族和地域歷史文化,我們專門開設了“文化”欄目,每月近四個專版集中呈現,深受社會和讀者的好評。
黨報副刊堅守文學陣地,是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作品的需要。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文學是文藝的重要一支,報紙副刊一直以來都是文學的主陣地,黨報副刊需承擔起宣傳和創(chuàng)造優(yōu)秀精神文明作品的重任。紙質閱讀的逐步回暖,浮躁社會下人們對文學閱讀的深層心理需求等因素,都要求黨報副刊必須堅守文學這塊陣地,為廣大讀者持續(xù)提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副刊除了需要堅守文學陣地外,還應拓展不同類型的副刊欄目,增強作品的原創(chuàng)力度形成品牌欄目,如果是“單一陳舊的形式、陳詞濫調的反復咀嚼,復制式、同質化內容的抄襲模仿,很難讓人民群眾喜歡”。以此才能適應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期待,擴大報紙副刊的受眾群、影響力、競爭力。不過副刊欄目的開設切不可隨意為之,要有品牌意識,在經過廣泛調查、深思熟慮后,開設符合時代精神、契合當地文化、滿足閱讀需求、能持續(xù)不斷提供優(yōu)質稿件的欄目,同時還要具有堅定不移辦好欄目的信念和勇氣。否則寧缺毋濫。
《玉溪日報》副刊由四個欄目組成:文學陣地“紅塔”欄目,致力于打造“玉溪人的文學殿堂”;文化天地“文化”欄目,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為讀者開啟了地域文明之旅;作家專欄“隨筆”欄目,帶領讀者追尋“有品質的閱讀”。這三個欄目開設較早,定位準確,互為補充,為副刊贏得了聲譽和讀者群。為進一步拓展品牌欄目,從2015年1月起又開設以新聞紀實為主、藝術審美為輔的攝影專題欄目“看見”,旨在“用照片記錄人、記錄歷史,刻畫這個飛速轉型的時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與渴望”,拍攝出“有溫度的視覺”。為保證圖文質量,每月刊登2期,全年24期。從第一期《因遠梭比人》面世起,就因為集新聞和藝術為一體的高質量攝影作品獲得了受眾的廣泛贊譽,為報紙副刊爭來了大批讀者,加強了副刊的品牌陣容。
黨報副刊面對復雜的網絡文藝生態(tài),一方面堅持正確的導向,擔負起正面引導的職責;另一方面還要創(chuàng)新求變,以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對此,黨報副刊應創(chuàng)新編輯理念,在堅持傳統(tǒng)文學樣式外,還應重視對網絡文學等優(yōu)秀作品的刊選,這既是對新文學創(chuàng)作形態(tài)的呼應,也是團結網絡作者和擴大年輕讀者的有效途徑。同時還要加大對版面形式的創(chuàng)新?!队裣請蟆犯笨翱匆姟睓谀看蚱屏烁笨奈淖种黧w地位,讓位于新聞性和故事性兼具的高水準視覺圖片,每期專版刊發(fā)同一題材的一組圖片,集中表現某一主題。在編輯排版時,突出主圖的視覺沖擊力,用數張副圖作為補充,并配以畫龍點睛式的文字對圖片進行解讀,使得整個版面以精美的畫面為主導閱讀。這種版面形式符合當下人們輕松舒適的閱讀期待,而深具人文情懷的圖文也不流于淺層的視覺呈現?!翱匆姟睓谀績热莺托问降闹鲃忧笮虑笞?,在新媒體形態(tài)下不失為黨報副刊的有益探索。副刊作品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單靠報紙這一傳統(tǒng)渠道還不夠,還需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yōu)勢,走融合發(fā)展之路。玉溪日報社積極推進報網融合,加快新媒體建設發(fā)展,建成了玉溪門戶網玉溪網、玉溪圖庫網“行攝玉溪”、玉溪日報新聞客戶端、玉溪手機報、“在玉溪”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初步形成了集網站、手機報、APP、微信、微博為一體的新媒體矩陣。副刊作品借助上述各種新媒體傳播渠道與廣大讀者見面,以擴大作品的影響面。
當然,媒體融合發(fā)展還處于探索階段,當下新媒體形態(tài)更新如白云蒼狗。西部地方黨報副刊要守住作為黨報和副刊的底色,利用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強化副刊的風格特征,注重精品內容和欄目的打造,于媒體生態(tài)的滄海桑田中不斷創(chuàng)新求變,為黨報副刊的柳暗花明開疆拓土?!?/p>
(本欄編輯:朱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