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中國核工業(yè)北京四〇一醫(yī)院眼科 (北京102413)
?
和血明目片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的臨床觀察
王梅
中國核工業(yè)北京四〇一醫(yī)院眼科 (北京102413)
摘要目的:和血明目片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76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對照組口服和血明目片,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等變化視力改善情況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bFGF、VEGF、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比對照組低(P<0.05)。治療組中視力>0.8的眼數(shù)比對照組多21.57%(11/51)VS9.80%(5/54)(P<0.05)。治療組總的有效率92.16%(47/51)高于對照組72.22%(39/54)(P<0.05)。結論:本法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情況,臨床療效良好。
主題詞糖尿病/并發(fā)癥視網膜病變/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和血明目片@丹紅化瘀口服液
眼部微血管循環(huán)易因糖尿病影響而出現(xiàn)障礙,進而導致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如牽拉性視網膜脫離、眼底出血、滲出、玻璃體混濁、黃斑區(qū)水腫,給患者的視力功能帶來損害[1]。本文就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患者采取和血明目片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進行治療,對其療效予以研究。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收治的76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患者,年齡均在27~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34±5.02歲。符合納入標準[2]。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均為38例。其中治療組患眼數(shù)51只;男22例,女16例;年齡27~76歲,平均53.01±5.11歲;發(fā)病時間4~38d,平均19.92±4.21d;單純型眼底出血26例,12例增殖型眼底出血。對照組患眼數(shù)54只;男25例,女13例;年齡29~79歲,平均51.98±5.13歲;發(fā)病時間6~41d,平均20.34±4.17d;單純型眼底出血24例,14例增殖型眼底出血。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均存在較強的可比性。
治療方法患者入院后,均對所有患者的眼底、眼前節(jié)情況予以觀察,采取keller間接檢眼鏡儀、裂隙燈等儀器進行,并對患者的血糖予以有效控制,從患者的實際病情出發(fā),有選擇性的使用降糖藥物或者胰島素等進行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口服和血明目片(主要成分:丹參、牡丹皮、當歸、墨旱蓮、菊花、女貞子、赤芍、川芎,國藥準字Z20025067),1.5g/次,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丹紅化瘀口服液(主要成分:川芎、桃仁、丹參、柴胡、枳殼、當歸、紅花,國藥準字Z10960051)進行治療,20mL/次,3次/d。在所有患者治療期間需對眼底情況予以觀察。所有患者的治療療效均為3個月。
觀察指標在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對患者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及血液流變學進行檢測,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抽取患者5mL的空腹靜脈血,采取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對bFGF、VEGF進行檢測,試劑盒均由美國R&D公司提供,采取型號為SA-6000的血液流變檢測儀進行血液流變學的檢測。
療效標準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其評判標準如下[3]:治愈:經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基本正常,眼底出血基本吸收,視力和發(fā)病前一致或者視力恢復程度在1.0以上;顯效:經眼底熒光造影檢查表現(xiàn)為顯著性改善,吸收了大部分的眼底出血,程度在1/2~1/3之間,和治療前相比,視力提高的程度在4行以上;有效:經眼底熒光造影檢查,為有所改善,出血部分吸收的程度為1/3,和治療前相比,視力提高的程度為1~3行;無效:眼底血管熒光造影檢查無變化,或者惡化,眼底出血無變化,或者增加,視力無變化或者為降低。
治療結果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bFGF、VEGF水平變化情況治療前,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bFGF分別為(65.14±6.06)和(65.21±6.11)、VEGF分別為(181.34±21.36)和(180.98±21.02),水平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的bFGF分別為(50.24±5.21)和(57.53±5.79)、VEGF分別為(98.45±13.32)和(136.48±18.21),治療組水平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情況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有所降低,其中治療組的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纖維蛋白原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情況±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視力變化情況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視力情況無明顯差異性(P>0.05),治療后,和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視力情況均有所改善,但治療組中視力>0.8的眼數(shù)明顯比對照組多21.57%(11/51)VS9.80%(5/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視力變化情況(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兩組患眼治療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無效率分別為[56.86%(29/51),21.57%(11/51),13.73%(7/51),7.84%(4/51)和31.48%(17/54),11.11%(6/54),29.63%(16/54),27.78%(15/54)],其中治療組總的有效率92.16%(47/51)比對照組高72.22%(39/5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討論在中醫(yī)學看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于“云霧移睛”、“外不見癥,從內而蔽”、“暴盲”的范疇,受到七情影響,氣血不足腎陰,邪熱之毒于外部,對眼部產生撞擊性影響而致氣滯血瘀[4]。
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將出血期作為研究方向,即患者發(fā)病半個月內,采取和血明目片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患者進行治療加以探討。和血明目片是一種純中藥制劑,和中藥理論中的“活血化瘀、眼體同研”相符,此藥物主要是由當歸、川芎、夏枯草、黃芩、地黃、當歸、決明子、赤芍、丹參、菊花等組合而成,能發(fā)揮滋陰化瘀、涼血止血、養(yǎng)肝明目的功效[5]。對于出血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而言,中醫(yī)藥能發(fā)揮攻補兼施的作用,不但能活血化瘀,還可滋陰生血、滋陰肝腎。
丹紅化瘀口服液中的當歸、丹參可謂是君藥,具有養(yǎng)血潤燥、活血化瘀的作用,臣藥有紅花、桃仁、川芎,能發(fā)揮活血化瘀功效,而枳殼、柴胡具有行氣、疏肝的功能,在行氣作用下能幫助化瘀,以上藥物共同發(fā)揮活血化瘀的功能,起著行氣通絡的作用。相關研究者在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采取丹紅化瘀口服液進行,其有效率為83%,表明在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可將丹紅化瘀口服液納入選擇范疇。
bFGF、VEGF是細胞因子,能促使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對視網膜缺氧缺血病變而出現(xiàn)的新生血管能發(fā)揮重要的影響性作用。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出血患者予以和血明目片聯(lián)合丹紅化瘀口服液治療后,患者血液流變指標的改善,指示兩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使用能起著明顯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利于血瘀循環(huán)的改善。于此同時,明顯降低了bFGF、VEGF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丹紅化瘀口服液具有行氣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在氣滯血瘀而引發(fā)的視物模糊中發(fā)揮功效,進而對新生血管的形成起著阻斷性影響,使患者的病情有所延緩。在治療中若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時間較長,需定期給予眼底檢查,盡可能早期發(fā)現(xiàn)病變,采取有效措施及早進行治療。
參考文獻
[1]靳秋分,丁淑華.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治療近況[J].中醫(yī)學報,2013,28(1):98-101.
[2]丁凱,陳浩.復方丹參滴丸配合羥苯磺酸鈣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2,33(12):1595-1596.
[3]余雪梅,黃一濤.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與護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療效觀察[J]. 中醫(yī)藥導報,2014,32(15):101-102.
[4]王安之,呂濤,吳雙有,等.單波長綠激光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40例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9):1163-1164,1213.
[5]焦勝敏.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陜西中醫(yī),2012,33(4):503-505.
(收稿2016-01-11;修回2016-02-10)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7.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