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坤權
?
教育的“同”與“不同”
文/易坤權
日前,參加一所學校承辦的“卓越課堂”建設推進會。在主題會議上,校長重點強調:學校教育應關注每一個孩子,遵循其自然天性。他聲情并茂地吟誦了日本女詩人金子美玲的著名作品《小鳥、鈴鐺和我》,用“大家不同,大家都好”表達了其一貫秉持的教育思想和辦學追求。
校長的觀點無疑極具針對性,似乎指明了教育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當下的教育無視個體的成長規(guī)律,分數的獲得和升學率的追求成為教育孜孜以求的“同”,個體人格的完善與健全、個性的張揚與發(fā)展則被無情地忽略。另一方面,教育的“不同”多為管理者殫精竭慮致力于學校外在的顯性的“形”,諸如晦澀牽強的辦學理念,文字游戲的學校愿景,言行不一的辦學目標,似曾相識的文化建設,流于形式的課程建構。也許,現(xiàn)實教育中對“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認識還莫衷一是,但如果不從教育的終極意義——促進人自由而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去理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僅著眼于學校諸多“形”的不同,教育一定會步入抓“末”放“本”、重“文”輕“質”、刻舟求劍的誤區(qū),更將會陷入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險境。
易坤權
簡 介
易坤權,男, 1985年8月從教,現(xiàn)任重慶市忠縣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重慶市教師及教育管理干部培訓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及培訓專家。
什么是教育的“同”?筆者認為教育的價值追求和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定一定是相同的。教育的本質意義是人性涵養(yǎng)和生命關懷,是人自我價值的生成和實現(xiàn),是每個人潛在優(yōu)勢智能的充分彰顯,而不是用狹隘化、單向度、功利性的價值訴求束縛、壓抑、限制孩子的天性天賦。教育不能離開這個終極意義的“同”。否則,一切教育活動均不會有真正的教育價值。
教育發(fā)展應有的內在規(guī)定必須要“同”。教育是一個彼此關聯(lián)且復雜的系統(tǒng),充滿生機的教育是各種教育要素全面、自由、靈活地融合,是各種要素協(xié)調、高效、有序地運轉。教育的構成要素肯定是不均衡、有差異的,但賦予教育要素的內在規(guī)定卻一定是相同的。如不同時期學校教育的方向、目標、內容雖有變化,但育人的功能卻從未改變。因此,學校應是吸引學生、關愛學生、滿足學生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fā)展,感到安全,增強自信,體驗快樂的場所。校長和老師一定是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的需求作為自己的需求,幫助學生找到生長方向并順性揚才,而絕不以犧牲學生為代價實現(xiàn)自己預定的教育思想和目標的。學校、家庭及社區(qū)一定是有效互動、合作參與的。除此之外,還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前瞻的辦學理念體現(xiàn)學校的精神追求,指引學校管理、課程建設、文化建設、活動開展。要制定科學的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穩(wěn)定的教育投入,規(guī)劃、保障教育的發(fā)展。
什么是教育的“不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錢德拉塞卡在《莎士比亞、牛頓和貝多芬:不同的創(chuàng)造模式》中談到這三人都在各自的領域內達到了人類成就的頂峰,但這些輝煌成就的創(chuàng)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理應特色鮮明、崇尚個性,成為種種“不同”生長的沃土,從人本性、多樣性、差異性、動態(tài)性去包容、培育、成就學生的“不同”。
易坤權
教育的不同要體現(xiàn)人本性。學生是處于蓬勃發(fā)展中的鮮活個體,教育必須要 “目中有不一樣的人”,尊重孩子的個體特征、興趣愛好,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促進個性發(fā)展。顯然,教育不能視學生為“物”,而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視學生為掌握知識的容器或一群被填喂應試知識的“鴨子”,愛因斯坦更直言教育不能把人當作無生命的工具。
教育的不同要體現(xiàn)多樣性。人類的天賦有著巨大的多樣性。教育中,開齊課程,上足課時;設多元社團,多樣課輔活動和體現(xiàn)生活技能的特色課程、拓展課程等就是讓孩子的特殊才藝、潛在智能、社會情感、人格道德得以發(fā)展和完善。現(xiàn)實中,教育卻多是單一的,忽視了個體的多樣性,模式化、單向度的評價機制讓充滿生機的教育流于平庸,千校一面,萬人雷同,孩子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也在教育中悄然喪失。
教育的不同要體現(xiàn)差異性。每個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天使,教育就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包容孩子的不完美。教育要接納所有種族不同、文化不同、經歷不同、處境不同、需求特殊、生理殘疾、學習障礙、甚至是被邊緣被排斥的對象,要承認并包容個體天然的差異和與眾不同,讓不同智力、氣質、認知類型、性向特長、情感表現(xiàn)的人都有均等發(fā)展的空間。現(xiàn)實中,教育則大多采用普提拉克斯“長則截之,短則補之”的魔床,強求學生五育均優(yōu),反倒湮滅了不同需求、不同選擇的多彩。
教育的不同要體現(xiàn)動態(tài)性。孩子自有其生長過程。
教育的不同要體現(xiàn)動態(tài)性。孩子自有其生長過程。教育不應以靜態(tài)的方式看待人的發(fā)展,僅靠機械重復、僵硬復制從書本中獲得知識的堆積和理性的提升,而應從實踐的視角看待人的終身發(fā)展。一切教育終將回歸到自我教育,實現(xiàn)在生活中、在實踐中自主學習、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所以,杜威不容爭辯地說,教育即生活,除生長之外,別無目的。顯然,教育是伴隨人生的一場漫長馬拉松,馬拉松的意義早不在于輸贏,而在于參與、持久力、進取心……在開放的、包容的奔跑中生長,成就最好的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正是一代代“不同”的孩子帶著各自“不同”的對未來的幻想,成就各自的“不同”,才使我們的世界充滿希望,變得美麗。教育工作者應牢記金子美玲的“大家不同,大家都好”,更要深刻理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并自覺地追求與踐行,通過大家“不同”,實現(xiàn)大家“都好”。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回歸其本質,才能稱其為教育。
(作者單位:重慶市忠縣教育委員會)
責任編輯 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