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鳳
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轉移性大腸癌臨床效果評價
周云鳳
目的 探討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臨床療效情況。方法 選取轉移性大腸癌患者80例,按門診就診序號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給予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對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情況進行比較性觀察。結果 觀察組有效率為62.50%,對照組有效率為35.00%,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在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給予轉移性大腸癌患者使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奧沙利鉑;卡培他濱;轉移性大腸癌;臨床療效
大腸癌為一種我國臨床多發(fā)、常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性疾病,近年來,該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呈明顯的上升趨勢[1]。雖然早期根治性手術治療已經成功實施多年,且被證實為臨床治療大腸癌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2]。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并沒有在發(fā)病初期即進行臨床檢查,往往待確診時已經被證實發(fā)生轉移,所以對于該種患者給予聯合化療為目前較為有效的姑息治療方法。為進一步提高臨床轉移性大腸癌治療水平,本研究選取轉移性大腸癌患者80例進行分組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湖南省益陽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80例,按門診就診序號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32~69歲,平均年齡(53.23±3.21)歲;直腸癌患者22例,結腸癌患者18例;初次化療患者11例,再次化療患者29例;出現肝部轉移9例,出現肺部轉移8例,出現腹腔部轉移7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10例,多處轉移6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52.98±3.31)歲;直腸癌患者21例,結腸癌患者19例;初次化療患者12例,再次化療患者28例;出現肝部轉移8例,出現肺部轉移9例,出現腹腔部轉移8例,發(fā)生淋巴結轉移10例,多處轉移5例。2組患者在數量、年齡、病情狀況、性別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臨床可比性。
入組標準[3]:(1)治療前均經腫瘤患者卡氏評分標準測定,Karnofsky評分均在60分以上;(2)臨床血常規(guī)以及心電圖檢查基本正常,生存期預計均長于3個月。排除標準:(1)對于奧沙利鉑、羥基喜樹堿以及卡培他濱3種治療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病例;(2)不愿意配合本次入組調查研究的病例。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給予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羥基喜樹堿聯合卡培他濱(規(guī)格:0.5 g;國藥準字H 20073024;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治療。具體給藥方案如下:治療第1~5天給予羥基喜樹堿10 mg/d,靜脈注射3 h;治療第1~14天,給予卡培他濱100 mg/m2,每天早晚口服給藥2次,每3周為1個治療周期,最少治療2個周期[4]。
1.2.2 觀察組 給予奧沙利鉑(規(guī)格:0.1 g;國藥準字H 20093168;主治功效:直腸癌、結腸癌、結直腸癌;齊魯制藥有限公司)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具體給藥方案如下:治療第1天給予奧沙利鉑130 mg/m2,靜脈注射2 h;治療第1~14天,給予卡培他濱100 mg/m2,每天早晚口服給藥2次,每3周為1個治療周期,最少治療2個周期[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進行觀察[5]。完全緩解:患者病灶完全消失,且時間超過1個月;部分緩解:患者病灶面積縮小超過50%,且時間不少于28 d;穩(wěn)定:患者病灶面積增大小于25%,或者縮小小于50%,時間超過28 d;進展:發(fā)生新病灶部位,或者病灶面積增大超過25%。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病例數×100%。
不良反應評價分為[6],0級:沒有不良反應發(fā)生;Ⅰ級:感覺遲鈍或者出現的異常可在7 d內完全消失;Ⅱ級:感覺遲鈍或者出現的異??稍?1 d內完全消失;Ⅲ級:感覺遲鈍或者出現的異??稍?1 d內仍未完全消失;Ⅳ級:感覺遲鈍或者出現的異常并伴有長期的功能性障礙,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Ⅳ級+Ⅲ級)/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分析、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檢驗采用χ2檢驗,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有效率為62.50%,對照組有效率為35.00%,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對比[n(%)]
2.2 不良反應 2組患者在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沒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臨床研究表明,20%左右結直腸癌患者會出現遠處轉移,系統化療為臨床治療轉移性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羥基喜樹堿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為臨床常用的給藥方案,羥基喜樹堿是從藍果樹科植物喜樹的色氨酸-萜烯生物堿類藥物,臨床實踐發(fā)現該用藥方案患者發(fā)生腹瀉等不良反應幾率較高,且藥物濃度在直腸、結腸濃度較低,所以在轉移性大腸癌治療方面存在一定爭議[7]。
臨床資料表明,奧沙利鉑在大多數腫瘤疾病模型中都體現出廣譜體內抗癌活性以及體外細胞毒性作用,且對于順鉑耐藥模型中仍表現出優(yōu)良的臨床療效,雖然其臨床作用機理并未完全理清,但廣泛認為其通過進入人體內產生水化衍生物直接作用在DNA,且通過形成鏈內、鏈外交聯,起到顯著的DNA合成抑制作用,進而達到抗癌細胞活性以及產生細胞型毒性的作用[8]。本研究中,觀察組所用到的聯合性藥物為卡培他濱,卡培他濱為一種羅氏公司研制的抗代謝氟嘧啶脫氧核苷氨基甲酸酯類藥物,其作用機理是有效抑制細胞的分裂以及干擾RNA合成,臨床多用于多種治療方案無效的晚期原發(fā)性、轉移性惡性腫瘤性疾病。
本研究發(fā)現,觀察組有效率為62.50%,對照組有效率為35.00%,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2組患者在嚴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卡培他濱作為一種氟尿嘧啶前體藥物,其在腫瘤內部的活性顯著較正常組織要高,對于惡性腫瘤的殺傷具有顯著的選擇性,所以在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較常規(guī)化療藥物具有顯著優(yōu)勢[9]。本組臨床資料發(fā)現,觀察組的主要不良反應集中在手足綜合征以及神經炎,雖然較為輕微,但在臨床中仍應多加注意,對于這樣的患者應注意治療期間的保暖,合理延長注射時間,給予患者B族維生素配合治療,對于已經發(fā)生某些神經病變的患者應給予其他用藥方案。
綜上所述,給予轉移性大腸癌患者使用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1] 代環(huán)宇,孫步彤,盧振霞.奧沙利鉑及羥基喜樹堿分別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大腸癌[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0,17(6):832-834.
[2] 張學良,王健,徐愛兵.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與伊立替康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比較[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1,32(13):2097-2098.
[3] 劉曉青,董柱清,吳傳高.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大腸癌35例[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2,50(10):129-132.
[4] 楊維春.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轉移性大腸癌32例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1,13(15):46.
[5] 張世永.兩種治療大腸癌患者方式的效果對比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7(2):138.
[6] 曹玉娟,王德林,劉承偉,等.伊立替康或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結直腸癌伴肝轉移的臨床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4,9(1):593-596.
[7] 趙保平.76例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進展期胃癌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4,20(4):145-146.
[8] 翁潔,陳永盛,文芳,等.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一線治療晚期胃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36):71-72.
[9] 封江平.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治療晚期大腸癌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4,1(6):1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5.081
湖南 413001 湖南省益陽市人民醫(yī)院十病室 (周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