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在結腸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趙勇
目的 探討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在結腸癌患者中的診斷效果及其價值。方法 選取經手術治療以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結腸癌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對患者進行檢查,觀察組采用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進行檢查,對比2組的結腸癌陽性檢出率,病灶檢出率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結果 觀察組陽性檢出率為56%,病灶檢出率為86%,淋巴結轉移檢出率為84%,對照組陽性檢出率為54%,病灶檢出率為58%,淋巴結轉移檢出率為58%。觀察組的病灶檢出率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瘤陽性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能為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能對結腸癌進行準確的分期和評估,對制定治療方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結腸癌;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診斷效果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指結腸黏膜受到遺傳和外界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發(fā)生惡性病變。近年來由于人們飲食不規(guī)律,結腸癌的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相關資料顯示,年齡為41~51歲的人群為好發(fā)人群,氣病隱匿,病情進展較慢,早期無典型癥狀,當出現明顯癥狀時多為晚期,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對改善預后十分重要[1]。臨床上常用的檢查方法為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灌腸檢查,但這種檢查只能觀察腸道內部情況,不能對腸壁浸潤和腸外侵犯程度進行判斷和評估。隨著檢查手段的不斷更新,多層螺旋CT越來越大的被運用到臨床。本研究使用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對患者進行診斷,觀察其診斷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江西省九江縣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經手術治療以及病理檢查確診為結腸癌的患者100例,年齡21~86歲,平均年齡(62.75±3.21)歲。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3~86歲,平均年齡(60.53±3.85)歲,病程16d~16個月,平均(12.39±2.31)個月,37例為腺癌,9例為乳頭狀腺癌,4例為黏液癌。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21~84歲,平均年齡(63.53±3.17)歲,病程18d~15個月,平均(13.21±2.62)個月,35例為腺癌,10例為乳頭狀腺癌,5例為黏液癌。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理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灌腸檢查,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CT檢查方法:采用西門子SOMATOM Spirit 螺旋CT機,檢查前1天只能食用流質食物,前2~3天禁食含金屬藥物,前一周禁做鋇餐造影,檢查前1天晚服用50g濃度為50%的硫酸鎂,并大量飲水。掃描前30分鐘左右肌內注射654-2針劑10mL以抑制胃腸蠕動,并用1500mL生理鹽水進行保留灌腸[2]。檢查前了解患者有無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等疾病,適當給予山莨菪堿肌內注射。掃描時使患者保持仰臥位,掃描范圍為膈頂區(qū)至恥骨,掃描層距為5mm,厚度為5mm,螺距為1.5/l,電壓120KV,電流280mA,增強掃描時靜脈注射0.3g碘海醇100mL,注射速度2mL/s。最后根據兩種檢查結果對患者疾病進行診斷分期。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
對照組腫瘤陽性檢出率、病灶檢出率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依次為54%、58%、58%,觀察組為56%、86%、84%。觀察組的病灶檢出率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瘤陽性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2組患者檢查結果與病理符合率綜合比較[n(%)]
近幾年由于人們飲食習慣不規(guī)律,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發(fā)病率排名第二位,僅低于胃癌。結腸癌的誘因有遺傳、腸道慢性炎癥性病變、腸息肉、高脂肪飲食等。結腸癌大多為腺癌,由于腸道迂曲,腸腔寬,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4]。因此對于結腸癌患者,早發(fā)現早治療是十分重要的。常規(guī)檢查方法有結腸氣鋇雙重造影灌腸檢查和腸纖維鏡檢查,這些檢查僅僅能觀察腸腔內部情況,無法對腸壁和腸腔外的病變進行判斷評價[5]。CT檢查是一種三維成像的檢查手段,無損,掃描快,能清晰顯示腸道內外的結構,在結腸癌的檢查方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6]。
結腸癌在CT影像中的表現主要為腸壁增厚,正常結腸的腸壁應該<2mm,當腸壁>3mm時應視為異常,而>6mm時應診斷為異常增厚[7]。由腫瘤引發(fā)的腸壁增厚多表現為局限性、偏心性增厚,易產生團塊,在CT上表現為管壁增厚狹窄而不規(guī)則,軟組織出現腫塊陰影,高密度。如腸壁外較光滑,則表面癌腫塊還局限在腸壁內,若癌腫穿透腸壁,則表現為腸壁漿膜模糊不清。具體的分期為:Ⅰ期腸腔有腫塊腸壁沒有增厚,Ⅱ期腸腔有腫塊但沒有向腸壁發(fā)展,同時腸壁有增厚,Ⅲ期腸壁增厚并且已經向周圍組織擴散,Ⅳ期腸壁增厚并且擴散到遠處組織。螺旋CT還能體現結腸癌腸管外浸潤、后腹膜的情況、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淋巴結轉移的情況。當影像上淋巴結短徑>6mm時可診斷為淋巴結增大。利用CT成像可提高診斷準確性,經多平面構建圖像可提高檢出率,表面雙排螺旋CT在結腸癌的診斷上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和價值[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陽性檢出率為56%,病灶檢出率為86%,淋巴結轉移檢出率為84%。觀察組的病灶檢出率和淋巴結轉移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腫瘤陽性檢出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聯(lián)合常規(guī)方法能為結腸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以及治療提供重要的依據,能對結腸癌進行準確的分期和評估,對制定治療方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席旺榮.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在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4,20(5):349-352.
[2] 莫增媚,徐莉萍.雙排螺旋CT成像在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9):2094-2095.
[3] 錢發(fā)良.雙排螺旋CT在結腸癌的臨床診斷中的應用[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5,10(6):104-105.
[4] 秦興枝.雙排螺旋CT成像技術在結腸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10):1373-1374.
[5] 梁曉平,吳揭,陳繼貴,等.結腸氣鋇雙重造影和結腸CT應用價值對比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3,19(5):192-194.
[6] 鐘輝,高雪梅,周鵬,等.螺旋CT在結腸癌診斷和治療的臨床價值[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3,24(10):1155-1158.
[7] 胡灝.16層螺旋CT在診斷結腸病變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3,19(6):84-85.
[8] 張春秋.CT結腸成像在結腸癌診斷中的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5,21(33):33-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3.044
江西 332100 江西省九江縣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趙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