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劉尊志
秦漢人如何裝飾自己的家
文 圖/劉尊志
秦漢時期,長期分裂、相互爭斗的局面基本結束,社會逐漸步入統(tǒng)一、穩(wěn)定的新階段,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對外文化交流等均獲得超越前代的發(fā)展,特別是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的發(fā)展,促進了物質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衣食住行是物質生活的基本要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居住作為物質生活的組成部分,在這一時期獲得較大發(fā)展,建筑裝飾即是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等特征。
關于秦漢時期居住建筑裝飾,相關考古發(fā)掘簡報或報告有所涉及,一些學者也做過相關論述,如孫機先生的《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等。這里我以考古資料為基礎,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對秦漢時期居住建筑的裝飾做些介紹論述。
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第二處庭院
就居住地來講,秦漢時期有京城、諸侯國都城及郡、縣、鄉(xiāng)、里、亭等各級行政管理機構所在地,也有分散的村落、莊園和其他居住點等,不同階層在居住地中的居住情況存在較大差別。帝王住在宮殿之中,規(guī)模宏大,并配有樓閣、臺榭、園囿等,配套的其他設施也是多種多樣。一般居所包含有庭院內(nèi)、外的二層空間,庭院外有相關設施,庭院內(nèi)為主體,有的還包含農(nóng)田、山林等第三層空間。多數(shù)庭院呈閉合式,院墻與房屋等將整個庭院圍成合院,有相應社會地位或財力的庭院還用廊房圍繞,門外設闕。河南內(nèi)黃三楊莊漢代村落遺址第二處庭院坐北朝南,由水井、南大門、西門房、東西廂房、主房、廁所以及院落內(nèi)西側的池塘等組成,同時還在庭院的東、北、西三面發(fā)現(xiàn)有壟作農(nóng)田遺跡,是一處保存完整的兩漢之際民居遺存。普通百姓或較窮苦者的庭院簡單,有的以籬笆為墻,內(nèi)為房屋和簡單設施,有的僅有一屋,還有的結草為廬,無院墻,十分簡陋。
云夢癩痢墩M1出土陶樓
三楊莊漢代聚落遺址是一處較大規(guī)模的西漢晚期聚落遺址,位于河南內(nèi)黃縣南部的梁莊鎮(zhèn)三楊莊村,東北距內(nèi)黃縣城約30公里,2003年6月因內(nèi)黃縣政府開挖河道而被發(fā)現(xiàn)。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三楊莊遺址面積10.5平方公里,已鉆探發(fā)現(xiàn)15處建筑遺存,最大的一處面積約萬余平方米。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互為相連的路網(wǎng)。
遺址保存了大量西漢晚期社會結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社會制度等方面的信息,代表了漢代最基層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為研究西漢時期社會組織結構、社會制度形態(tài)、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建筑結構布局、民間生活習俗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秦漢時期,有各種不同功用的房屋,或居住,或會客,或存儲,還有廁所及飼養(yǎng)牲口的房子等。江蘇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反映出當時的楚國王宮除諸侯王家族居住的相關建筑外,還有配套的樂舞室、車馬室、庖廚房、臼房、水井、凌陰、柴房、廁所、浴間及相關管理機構等。湖北云夢癩痢墩M1出土陶樓的主樓分兩層,上下七室作起居用,主樓后配有炊間、廁所、望樓、豬圈等,結構嚴謹,布局合理,高低錯落有致。
各地建筑自身的地域特點明顯,北方草原牧民居穹廬,中原地區(qū)農(nóng)舍多草屋泥房,南方采取干欄式者居多,一般房屋有單層、雙層或多層之分,單層最常見。
與居住建筑多種形式相對應,建筑裝飾也有較多的差異和不同,體現(xiàn)出全面發(fā)展的態(tài)勢和多樣化的特征。
秦漢時期的室外裝飾既有實用功能,又折射出對美的追求與展示,同時還有二者的綜合體現(xiàn)。
房頂多采用懸山式、囤頂、四面坡頂?shù)?,從模型明器、畫像等來看,還可能存在有廡殿頂、攢尖頂?shù)?,一些非居住建筑還有兩面坡頂存在。頂脊兩端一般上翹,較為美觀,這在漢代畫像中較為常見。廣東番禺漢墓M9出土陶屋,懸山式頂,兩端微翹,坡面寬長,兩端各有一垂脊;另有一些房屋的屋脊有鴟吻。有的設閣樓,徐州鳳凰山M1、后樓山M8的時代為西漢早期,出土陶建筑模型為兩面坡頂,中間一橫脊,脊上有兩處對稱分布的正方形小閣樓,閣樓通體涂朱,有陰線刻的菱形紋、三角紋及鏤空的小孔。
瓦當使用普遍,既可保護建筑物檐頭,又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秦代,夔紋流行,秦始皇陵北部建筑遺址出土有夔紋瓦當,個體較大。漢代,圓形云紋、文字瓦當流行,另有人面、動物、幾何、植物、方格紋。江蘇徐州銅山班井東漢M4出土有人面半瓦當。動物紋瓦當以四神居多,或配蟾蜍、玉兔、大雁等。內(nèi)蒙古包頭召灣M91出土石屋為單層單間,四阿式頂,脊部飾青龍、白虎、蓮花瓦當?shù)取?/p>
斗拱使用普遍,使得支撐力加大,增加了牢固程度,促使居住建筑的種類增多,外貌多樣,造型也更美觀。河北望都M2出土陶樓,兩件方形,平座欄桿與頂檐下均有一斗五升的斗拱承托;一件長方形,斗拱為一斗二升。徐州十里鋪漢墓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中,房屋為單層單間,有多層斗拱;銅山檀山集散存畫像石所刻樓房為二層,下部正中為一大斗拱,支撐上部房屋。山東微山出土一定數(shù)量建在水上的房屋畫像,為水榭,主體建筑高出水面很多,一側有斜向帶欄桿的樓梯由地面通向主體樓閣,主體樓閣下有多層斗拱支撐,最下層斗拱伸入水中。墓葬中的斗拱也可為現(xiàn)實房屋的斗拱使用情況提供相應參考,如山東沂南畫像石墓的前、中、后三室均使用斗拱,前室過梁和八角柱上的斗拱所刻紋飾精細繁雜,有幾何紋及仙人、翼龍、怪獸和多種動物紋飾,中室及后室斗拱兩側皆飾回頭的龍首。
秦始皇陵出土夔紋瓦當
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文字瓦當
漢代四神瓦當(青龍)
漢代四神瓦當(玄武)
番禺漢墓M9出土陶屋
沂南畫像石墓斗拱
墻是建筑的主體。有的可能用空心磚砌墻,并有相關紋飾。秦都咸陽第一、三號宮殿遺址出土較多線刻紋飾的空心磚,內(nèi)容有龍、鳳、菱形、方格、乳釘紋等。根據(jù)漢代畫像及出土的模型明器等來看,庭院的外墻或圍墻或在外抹白或涂朱,有的還在頂部覆瓦,既能保護墻體,減少雨水的淋毀,又具美觀的作用。山東諸城前涼臺村東漢墓出土莊園局部畫像中,所有院墻頂部均覆瓦。房屋建筑的外墻壁除涂抹相關材料外,還有的刻畫紋飾。江蘇睢寧鍋山漢墓前室北壁畫像中的房屋墻壁飾菱形紋,番禺漢墓M24出土陶屋,屋壁刻畫菱形紋間短線紋。
望都M2出土陶樓
江蘇銅山檀山集散存畫像石畫像
微山兩城鎮(zhèn)出土水榭畫像
秦都咸陽宮殿遺址出土空心磚上的龍抱璧紋飾
樓梯、欄桿普遍使用,有的還有腰檐。睢寧雙溝出土建筑圖及樓閣圖等中,二者均有反映。較多漢墓出土的陶屋設有樓梯以供上下,《廣州漢墓》《番禺漢墓》等發(fā)掘報告皆有反映。陜西勉縣老道寺東漢M1出土的庭院模型中,正樓四層有樓梯,左廂有活動梯。畫像中樓梯更為常見。銅山檀山集散存畫像石所刻二層樓房,上部為一單間房,兩側有斜向內(nèi)的樓梯,梯上還搭有小亭。沛縣棲山漢墓出土西漢晚期畫像中的干欄式建筑一側有梯,其中一幅畫像中,有一梯可至上部房屋。江蘇新沂瓦窯漢墓出土畫像中,有一人援梯而上。山東微山縣微山島鄉(xiāng)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中,中部畫面立一梯,似為活動梯。
諸城前涼臺村東漢墓出土莊園畫像(局部)
睢寧鍋山漢墓前室北壁畫像(局部)
勉縣老道寺M1出土庭院模型
沛縣棲山漢墓出土石刻畫像
新沂瓦窯漢墓出土石刻畫像
圍欄在建筑模型中有所發(fā)現(xiàn),番禺漢墓M33出土陶屋,設有圍欄。望都M2出土陶樓三件,上中兩層均有平座欄桿圍繞。蘇北魯南地區(qū)出土的很多畫像石中有欄桿畫像,睢寧墓山漢墓出土的一畫像中,前堂為單層單間,周邊有圍欄。山東微山出土畫像石更為豐富,或位于梯的兩旁,或在樓閣的一側,常有人憑欄而上或依欄觀望。腰檐多見于建筑模型,河南靈寶M5出土廡殿重檐三層樓閣,修有腰檐,底層左側一門上及第二層上均為四阿式腰檐。有的陶樓在腰檐上置平座,平座上施勾欄,可滿足憑欄眺望的功能。
番禺漢墓M33出土陶屋
靈寶M5出土陶樓閣
漢畫像石中的闕(左為睢寧鍋山漢墓出土,右為合江石棺畫像)
闕是秦漢居住建筑的組成之一,基本立在門外,多雙闕,既作守衛(wèi),也可迎賓。睢寧鍋山東漢墓出土畫像中有雙闕,單層,較粗壯,闕身一面有粗壯“十”字間隔,內(nèi)為精細的菱形紋,闕身上部突出位置還飾有雙重圓圈紋,頂脊兩端上翹。四川瀘州合江六號石棺出土雙闕畫像中,雙闕的闕身上部各有兩周凸起,分別飾有波浪紋及欄桿紋。
秦漢時期,門的構造已較完備,基本由門楣、門框、門檻、門扉等組成,為了美觀和耐用,一些門髹漆,有朱有黑,髹朱漆者可能為有身份地位的家庭。居住建筑的門基本為木質,實物極少見,但相關內(nèi)容可從墓葬用門、模型明器及畫像中有所了解。內(nèi)蒙古張龍圪旦M1出土陶屋正面即以紅彩繪門及邊框。北京大葆臺M1前室與題湊南壁之間門有門框、門楣等,可能是雙扇開門。河北滿城M1后室與中室間石門為雙扇,由門扇、門扉、門限、門楣等組成,門前鋪一長方形門階石;后室石門由門扉、門框、門楣和門限組成。南越王墓的墓道與前室、前室與主棺室等之間均設置有門,由兩頁門扇、石門楣、門框、門檻或門限、門坎、門墩和頂門器組成。河南保安山M1,甬道門兩側有安裝門樞的臼窩,應為雙扉內(nèi)開,在內(nèi)側斜坡甬道壁上發(fā)現(xiàn)有安裝門栓的石槽;保安山M2的29號室鑿有假門框,門框兩側和頂部鑿出象征性倚柱和闌額,闌額外又有象征性立頰和門額,立頰下端有象征性石槽,內(nèi)有鐵門樞箍殘留,頂部對應處各有一圓形門樞洞。
滿城一號漢墓后室石門
門板有單扇和雙扇之分。揚州廣陵王劉胥墓設單扇門,有立柱、壓邊枋、門柱等。湖南長沙象鼻嘴M1外槨門扉由二塊木板用暗梢斗合而成。陜西勉縣老道寺東漢M1出土建筑模型的左廂有單扁平板外開門,宅門內(nèi)安兩扇平板式對開門,門扉的吻合處有一定尺寸的斜面,使門扉在關閉時互相遮擋而不留門縫,而門扉在楹木和軸礎中轉動靈活,可將門扉卸下、安上。
門扉或門扇中部多裝飾有鋪首銜環(huán),滿城一號漢墓有的門扉上有鋪首銜環(huán),長沙望城風篷嶺M1有的門設置門柱、門扉等,有木枋墻、門扉二扇,梓木,配一對鎏金銅鋪首銜環(huán)。畫像石的相關畫像更多,如睢寧墓山M1前室畫像。山東蒼山前村東漢墓前室東壁橫額畫像刻有大屋,廡殿頂,柱頭斗拱一斗二升,兩房屋皆為雙扇門,一開一關,門上有鋪首銜環(huán),環(huán)系綬帶。另外,有的門楣上裝門簪,有的在門柎當中立闑,即在門的中部豎短木,或埋以矮石,以擋馬車或他用。沂南畫像石墓前室南壁上橫額畫像中的建筑為雙扇門,中立闑。徐州十里鋪東漢墓后室支柱畫像下層刻雙闕,闕間豎有立闑。
蒼山畫像石墓出土石刻畫像
徐州十里鋪東漢墓后室支柱畫像
鎖在漢代已得到使用,相關遺址和窖藏中出土有鐵簧鎖。江蘇東海尹灣M1與M4各出土一件鎖,銅木組合,銅件為長方形轉軸,方銎內(nèi)有木條。河南洛陽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座東漢墓的甬道東壁壁畫中繪一男性,左手提一系有繩索和魚形牌飾的鑰匙狀物。鎖可能用于箱、柜等盛物器具,有的則為門鎖。
窗可以透光,亦可通風,這時期很多房屋都有窗。勉縣老道寺東漢M1出土庭院模型中,正樓四層、右?guī)袨樾狈礁翊?,左廂有方窗。番禺漢墓M33出土的一件陶屋,門左右兩邊開直欞窗,右邊窗下開一竇洞。沂南畫像石墓中的相關建筑多為網(wǎng)格形窗。徐州東甸子出土畫像石畫像分二層,上層為一窗,有豎向窗欞,為直楞窗。上述窗子均較固定,不可開啟。也有不固定的窗,如廣州地區(qū)一些東漢前期墓葬中出土陶屋,配有支摘窗。
東海尹灣漢墓出土銅鎖
洛陽第3850號東漢墓出土提鑰匙人物畫像
房屋建成之后,需對墻面進行修飾加工,基本為打磨后以漿抹面。一般房屋使用草拌泥,草多打成細碎狀,摻入相對純凈的泥土,加水形成糊狀,再在墻上均勻涂抹。有的抹以石灰漿,《急就篇》中稱為“泥涂堊堲”,是指用白灰及石灰漿精細涂抹。《釋名·宮室》載:“堊,亞也;亞,次也。先泥之,次以白灰飾之法?!蔽鳚h長安城長樂宮4號建筑遺址的主室四壁為夯土外包土坯,外抹草泥皮,再刷白灰面。東漢時期,石灰使用更為廣泛,粉刷墻面既起到美化作用,又可達到防潮之目的,睢寧蛟龍山南麓發(fā)現(xiàn)眾多東漢石灰窯窯址。較之白灰更白潔的為蜃灰,是用蚌殼燒成。秦都咸陽1~3號宮殿遺址均出土多塊壁畫,而壁畫基本是以蜃灰打底再進行描繪的。根據(jù)秦都咸陽宮殿遺址及長樂宮4號建筑遺址主室出土壁畫等來看,在墻面加工后,有的還繪以彩畫,進行進一步的裝飾。
勉縣老道寺東漢M1出土四合院模型
秦都咸陽宮三號宮殿遺址長廊東壁第四間中組壁畫
地面也需要修飾。有的地面經(jīng)夯筑、平整,有的加入一些泥灰再夯筑、平整,還有的以石灰鋪地,既耐用又可防潮。平整之后有的進行涂飾,長樂宮4號建筑遺址2號基址的地面即涂朱。有很多地面使用鋪地磚,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基本以粘泥勾縫,有的也使用石灰勾縫。鋪地磚部分素面,較多的鋪地磚模印紋飾,如回紋、菱形紋、平行線、四瓣紋、小乳釘紋及細密的幾何紋等。西漢長安城建筑用磚部分模印幾何紋、龍紋等,東漢都城洛陽建筑用磚或有紋飾,或有文字。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有帶孔鋪地磚,邊長近1米,另有熊紋空心磚及較多長方形花紋磚。徐州金地商都遺址發(fā)現(xiàn)較多漢代鋪地磚,有正方形、長方形兩種,其中一類長方形鋪地磚長97厘米,寬48厘米,一面有凸起紋,其作用當是防滑磚。條磚也用于鋪地,有錯縫平鋪,或橫或豎,有的鋪成“人”字形。一些磚還用來鋪砌散水或道路,漢代已有卵石紋鋪地磚,或與天然卵石并用,或單獨使用。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熊紋空心磚
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長方形花紋磚
東漢墓葬出石立柱(左為銅山班井M1出土,右為青山泉白集漢墓出土)
一些跨度或空間較大的房間內(nèi)可能會有立柱,這也可從墓葬看出。銅山班井M1隔梁有一立柱,雕刻一龍。徐州青山泉白集漢墓與邳州車夫山M2均有羊座八楞石柱。沂南畫像石墓均使用了八棱形石柱,柱上有斗拱。
藻井一般用于建筑頂部,多刻紋飾,起到美化的效果。許多東漢石室墓或磚石混筑墓使用藻井,對我們認識這一時期的藻井起到重要的參考作用。山東蒼山前村東漢墓前室,頂兩級,各用四塊三角形石交錯疊澀構成方形的藻井,再覆一方形石板為蓋頂,蓋頂石的正中刻有一個圓圈。白集漢墓墓室頂部飾藻井,雕刻蓮花等畫像。沂南畫像石墓的多個室使用了藻井,前室西側室的藻井上為方形,其上蓋的浮雕呈米字形、八瓣并有復瓣的花紋,內(nèi)面的復瓣合攏下垂如含苞待放之狀,應為蓮花紋,東側室藻井浮雕菱形格及密集穿環(huán)紋;中室的東西兩側室都有疊澀而成的藻井,東藻井分南北兩段,南段刻四瓣花紋,北段刻外為大小方形重疊、中心為圓形的圖案,西藻井中有孔,其他位置刻菱形格子紋;后室藻井分三段,中為八瓣蓮花紋,花瓣尖上涂朱,兩側刻大小方形重疊的抹角結構,有彩繪的邊緣線及紋飾,內(nèi)刻菱形格紋,格上涂翠綠,邊緣上描黑線,格內(nèi)涂朱色。
沂南畫像石墓后室藻井
銅山茅村漢墓中室北壁畫像(局部)
銅山洪樓祠堂畫像
懸掛布幔也是室內(nèi)裝飾的一種形式,漢代畫像中發(fā)現(xiàn)較多,蘇魯豫皖交界地區(qū)較為多見,如銅山茅村漢墓中室北壁畫像、銅山洪樓祠堂畫像、睢寧張圩出土畫像等。布幔呈弧形起伏,每兩起伏之間還有系帶下垂,這在茅村漢墓中室北壁畫像等中均有表現(xiàn)。
從大的方面講,室內(nèi)陳設也屬于室內(nèi)裝飾的內(nèi)容,如坐具、臥具的擺設,照明、盥洗用具的擺放等等,但這一方面的內(nèi)容已基本成為系統(tǒng),這里不再多作論述。
睢寧張圩出土石刻畫像
徐州十里鋪東漢墓出土陶樓
綜上可知,秦漢時期,居住建筑裝飾已較普遍,而且是各種技法結合兼用。從現(xiàn)有資料看,有很多建筑是多種裝飾并用。徐州十里鋪東漢墓出土的兩件陶樓,均為兩層樓房,四阿頂,正脊反曲,角脊微微上翹,上、下層都出檐,檐下有遮檐板和菱形格窗,兩側各開一正方形空罅,中腰有平座欄桿,四周圍以矮墻,門洞中央立有擋門屏的闑,其中一件矮墻前面有橫式欄桿,門屏飾鋪首銜環(huán),另一件屋頂正脊兩端脊飾和腰檐垂脊脊飾由三至六塊筒瓦壘起,并在垂脊前端留有方孔,以裝配飾件用,圍墻正面刻有線條。
對居住建筑進行裝飾,既達到實用目的,又滿足了美化的需求,同時也反映出這一時期居住環(huán)境與居住條件的不斷發(fā)展和逐步完善,對研究漢代物質生活面貌的全面發(fā)展也會起到相應的參考作用。
本文系鄭州中華之源與嵩山文明研究會資助課題(Y2015-3)及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及天津社科重點項目(TJZL16-0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為南開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