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摘要:本文總結了一點教學經驗,探討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揚民主教學、培養(yǎng)數學興趣以及因材施教幾個方面的問題,管蠡之見,分享同仁。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新探 民主教學 數學興趣 因材施教
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數學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在數學方面擁有數學素養(yǎng),讓學生全方位地和諧發(fā)展。教學要考慮數學的學習規(guī)律,探究數學的學科特點,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引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把學習內容從教材延伸到生活中,讓學生把學習過的知識習慣性地用到生活中去,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達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不僅僅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還要使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有效地提升。我們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靈活多變讓他們主動積極地熟悉數學、探究數學、思考數學和喜歡數學,從而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鼓勵學生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
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知識的獲得,不是在課堂上得到的,不是在教師的口耳相傳中得到的,而是他在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當中,借助別人的引導和點撥,利用一定的信息資源,使用一定的技巧,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如果擁有一定的造詣,則必然又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陶冶和錘煉。我們教師要學一些心理學,在課堂上運用一定的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每一個學生都在愉悅的氛圍中溫故知新。我們要細心的研究學生的個性,發(fā)揚他們的學習熱情,消除掉他們的低落情緒,把他們的學習潛能挖掘出來,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提倡創(chuàng)新和動手實踐。讓他們對知識感興趣,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是一種快樂,不是家長和教師逼迫他們進行的,當他們主動地學習時,他們就有了一種研究的動力。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中,我首先和大家一起溫習以前所學的有關知識,詢問一些概念,接著提出問題:如何利用已知三角形知識解決新知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馬上組織交流,有的學生有預習的好習慣,他們很快給出了答案,其他同學在他們的帶動下總結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我趁機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大家的思維非?;钴S,競相展現(xiàn)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將課堂學習推向了高潮。
三、發(fā)揚民主教學
教師大權在握,高高在上,滔滔不絕,是非常失敗的教學,看上去學生們學習得也很認真,課堂氛圍也十分良好,實際上,數學教學活動沒有建立在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們沒有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只是一個人在表演,即便表演得再精彩,沒有學生自己的經歷在其中,他們又怎么能夠順理成章地獲取知識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呢?我們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里,引導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很多事情能讓學生去做教師就不要代勞。即便是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也不要直接地幫助他們,而是要巧妙地點撥。只有他們親身經歷了應用過程,學習印象才能夠深刻,才會有切身的體驗,數學方面的綜合能力才能夠提高。我常常想,數學教學就一定要枯燥嗎?就不可以播放音樂播放視頻嗎?數學教學就不可以講故事嗎?難道我們的數學學習就不可以用文學語言來敘述嗎?我大膽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結果非常成功,受到了所有學生的歡迎,他們每一個人的數學成績都明顯地提升。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數學興趣
很多人認為數字是枯燥的,其實不然,數學是美的科學,比如我的朋友齊哲先生寫了一首詩,是一首七言長律,叫做“懶散誡”,是一篇嚴格的格律詩,十二句的七言詩竟然包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數字,幾十個字里面,從容不迫,其文字精工,回旋曲折,寓意深遠,反復吟詠,激蕩情懷,善美俱備。我朗誦給大家聽:
艱難創(chuàng)業(yè)古今同,二意三心一夢空;
四下奔波行路遠,五更不寐讀書匆;
七情六欲變灰燼,試手八仙爭俊雄;
奪冠九州驚幻世,十分感泣訴初衷:
豈愁失敗百千次?只愿幫扶萬億僮;
多少汗流多少淚?無人懶散可功成!
結果大部分學生都很感興趣,誰說數學是枯燥的?這首詩就進行了完美的否定。當然了,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如果讓學生死記硬背,下課之后又讓他們翻來覆去的解題,他們必然“痛恨”數學。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知識都來自于生活,翻過來又為生活服務,二者相輔相成,通過生活來闡明數學知識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將數學知識化難為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地磚的鋪設”“圖標的收集”“打折銷售”等數學問題,學生們大部分都曾經親身經歷,這些一定要善加利用,讓他們在生活中汲取數學經驗,要學會對數學進行總結,要掌握生活和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教學,能夠學有所用,讓他們認識到知識的價值,他們就會樂在其中。
五、因材施教
每一個人的素質不同,其發(fā)展也大相徑庭,關注個體差異,讓他們每個人都得到合適的發(fā)展。根據他們實際的學習情況和愛好,因材施教,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學,激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幫扶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新教材設計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討論”“觀察”“試一試”“做一做”等問題,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情況讓學生自己來選擇,給學生留不同的作業(yè),給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尋找更深層的學習資料,給他們留的作業(yè)可以加深難度,以促進他們更好地提高。
六、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喜歡數學,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數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迅速提高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