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起玩,矛盾少不了:三分鐘前,他們追著、笑著、歡天喜地,高興得忘了自己的爸媽姓什么;三分鐘后,他們吵著、鬧著、哭天喊地,各奔東西,找自己的家長告狀。真像是天有不測風云:一會兒晴空萬里;一會兒晴間多云;一會兒短時有小陣雨,甚至今夜有暴風雪。
奇怪嗎?不奇怪。
著急嗎?不著急。
須知,學前孩子學生存、學發(fā)展,就是這么循環(huán)往復(fù),不斷在自己教育自己的。
有的家長不懂這個道理,一聽孩子的“控訴”,就會恨從心頭起,惡往膽邊生,仿佛不立馬興師問罪就矮了人家十個頭似的。他們可能是強者,因為強悍慣了,自然不允許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面前示一點點弱;他們可能是弱者,因為忍氣吞聲慣了,一看孩子像自己一樣受欺負,怒火更會從心底直沖腦門心。不管他們屬于哪一類,只要他們認定自己的孩子吃了大虧,認定不立馬討回公道,這世上就沒了公道,他們就會義憤填膺上陣,大有卷起九州風雷,蕩平四海怨氣的豪情。這時候,只要相關(guān)一方的家長不冷靜,立馬橫下一條哪個怕哪個的心,“百團大戰(zhàn)”就在所難免。當然,最后的贏家絕對不是他們。因為當他們胸口抵著胸口,讓矛盾不斷升級時,孩子早已悄悄走開,尋找另外的場合、結(jié)起另外的同盟、玩起另外的游戲、分享另外的快樂去了。最后的尷尬,屬于家長;最后的無趣,屬于愛沖動的人。等好心人提醒他們,他們的孩子早已握手言和時,他們常常會莫名地一愣。接下來各人拽住各人的孩子,一路罵罵咧咧地回家,自己慢慢去消化自己釀制的苦果去了。
那惶愧、那負疚、那無奈,像什么呢?像黃昏時節(jié)誤闖密林的冒失鬼,一頭一臉蒙上糾纏不清的蛛網(wǎng),雖不痛不癢,卻夠他們窩窩囊囊地扯弄半天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矛盾沖突是沒有多少是非對錯可講的。他們一時興起,親密無間;一時興落,四分五裂,都帶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自然循環(huán)的情態(tài)。家長操什么心呢?他們玩在一起,磕磕碰碰,自會自解,自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而且,這種調(diào)節(jié)的心理需求和能力提升,對于孩子的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家長介入教化無可比肩的作用。“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說教,孩子在自己與小伙伴的分分合合中,早已有了朦朧的體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啟示。孩子在自己與小伙伴的合合分分中,早已生發(fā)出逐漸分明的認識。我們何必那么粗魯?shù)貦M插一杠呢?我們的任務(wù)只是善意地提醒,反復(fù)地促他們含著淚去細細反芻,就夠了。
胸懷是怎樣拓展的?是孩子通過自身的體驗,一點一點,依靠自己的領(lǐng)悟去拓展的。在這一點上,生活才是最好的課堂,矛盾才是最好的教科書,等待才是最好的教學。
(辛勤 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