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學發(fā)展歷程中,關于供給與需求哪個因素是國民收入主要影響因素的爭論由來已久,流派紛呈。由于市場經濟的波動性和周期性,市場經濟國家為實現平穩(wěn)持續(xù)發(fā)展而進行了卓越的探索,誕生了以需求主導為核心的凱恩斯主義和以供給管理為主導的供給學派。
20世紀30年代之前,經濟學家普遍推崇和支持薩伊定律。薩伊提出供給決定需求,有供給就必然創(chuàng)造出需求,所以,不會存在生產過剩性經濟危機。但是,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經濟停滯和30年代的全世界普遍性生產過剩以及嚴重失業(yè)打破了薩伊定律的神話,引起了經濟學家新的思考。新的經濟理論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在批判薩伊定律中建立了以總需求分析為中心的宏觀經濟學。
供給管理理論
法國人薩伊是供給主導論的極端論和堅定論者。他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中論述了“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薩伊定律”由此產生。薩伊認為,在商品交易中,商品提供者同時是其他商品的需求者。商品交易是以物易物,貨幣只起媒介作用,交換結束時總是一種產品交換成另一種產品。這一定律指出,供給產生需求,供給自身就是需求。供給和需求是恒等的,不會出現生產過剩。即使市場上有時候會出現某種產品的滯銷,但這是暫時的,自由競爭會自動調節(jié),使各種產品的供求趨于平衡。薩伊定律重視供給,主張自由競爭,強調實物經濟和充分就業(yè),薩伊定律與貨幣數量論一起構成古典經濟學的基礎,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成為自由放任政策的理論依據。
19世紀初正是資本主義國家產出水平比較低,短缺現象仍然廣泛存在的時期。因而,供給自然就處于主要地位,這是薩伊定律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原因。
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英國于1825年首次出現了以供過于求為特點的經濟危機;1929—1933年,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蕭條。而且,資本主義世界不斷發(fā)生類似的經濟危機。薩伊定律無法解釋這些現象??梢哉f,薩伊定律走進了死胡同。薩伊定律失靈的原因,一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生產能力的提升,產品間的競爭愈發(fā)激烈。薩伊定律正是把產品間的競爭這一關鍵因素忽略了,認為產品之間不存在替代性和競爭性;產品之間是互相帶來需求的和諧關系。而客觀現實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yè)間的競爭、產品間的競爭是正常狀態(tài),不但同類產品互相競爭,而且新的產品可能淘汰舊產品??梢哉f,這樣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甚至是慘烈的。二是貨幣不僅發(fā)揮媒介作用。貨幣在交換的發(fā)展中形成了支付和儲藏功能。也就是說,商品交換不再是薩伊認為的“以物易物”——交易總是以一種產品交換另一種產品,而是產生了買賣環(huán)節(jié)的分離。
供給既具有主動性,也具有被動性。主動性和被動性互相聯(lián)系,互相影響 。假如在一種產品的供給正好是另一種產品的需求,即兩者之間存在互補關系時,薩伊定律是有效的。也就是說,只有有效的供給才能自動產生需求。只有適應社會需求的供給,才有銷路。決定供給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是供給本身的效用:能夠滿足人類需要。只要效用沒有伴隨供給一起出現,供給即是無效的。本質上,供給的產生來自需求。
供給雖然有其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一面,更存在著對需求的深深依賴。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是外在的、有條件的。供給主動性的發(fā)揮,始終依賴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