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靜 張紅玉
【摘要】本文以Diary of a 6th Grade Ninja為翻譯材料,目的論原則為依托,根據(jù)作者的本意以及轉(zhuǎn)換給讀者為目的,其中由于中外之間的文化上的差異,導(dǎo)致一些翻譯問題和難點,所以借助本文進(jìn)行解釋和說明。本文前部分主要介紹了目的論原則,后半部分主要列舉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實際事例進(jìn)行說明。
【關(guān)鍵詞】翻譯;目的論
一、文獻(xiàn)綜述
1、目的論的發(fā)展
目的論是功能翻譯的一部分,功能派翻譯理論興起于德國,其發(fā)展經(jīng)過了四個階段。而目的論則處于第二階段,由漢斯·弗米爾提出。該理論認(rèn)為翻譯是以原文為基礎(chǔ)的有目的和有結(jié)果的行為,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法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也就是說,譯文取決于翻譯的目的。評判翻譯的標(biāo)準(zhǔn)不再是“對等”,而是譯本實現(xiàn)預(yù)期目標(biāo)的充分性,譯者應(yīng)該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方法。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2、目的論的原則
目的原則,是首要原則,即翻譯應(yīng)能在譯入語情境和文化中,按譯入語接受者期待的方式發(fā)生作用。
連貫性原則指譯文必須符合語內(nèi)連貫的標(biāo)準(zhǔn),即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譯人語文化及使用譯文的交際語境中有意義。
忠實性原則指原文與譯文之間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這相當(dāng)于其他翻譯理論所謂的忠實于原文,但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二、具體事例
1、從目的論三原則角度進(jìn)行舉例說明
(1)目的原則
①(Original)“Going to school, dummy. Thats what I wanted to say, but decided against it.”
(譯文)“去學(xué)校呀,傻瓜。那就是我想說的,話說到了嘴邊又變了?!?/p>
這句話是主人公在上學(xué)路上偶遇到佐伊的時候,佐伊驚訝地問他去干什么,其實佐伊知道主人公去上學(xué),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驚訝或許就是寒暄,就隨口說出了。但是主人公本身就不喜歡父母搬到這個地方,而且還要去上學(xué),結(jié)果碰到堂姐,卻問了一句人人皆知的問題。最后一句“but decided against it”翻譯成“話說到了嘴邊又變了”既能反映出主人公的想這樣說卻又不能這樣說的心理活動。
②(Original)I looked at her silky hair and perfect skin. She kind of looked like one of those models on teenybopper magazines.
(譯文)我看著她柔順的頭發(fā)和白皙的皮膚。她看上去就像另類少女雜志的模特。
原文中“models on teenybopper magazines”翻譯成另類少女雜志的模特,這說明佐伊不是主人公心目中的那種女孩。也和下文中佐伊的一些做法相聯(lián)系,能夠概括出佐伊這個人物形象的,從而使讀者對佐伊有不一樣的印象,達(dá)到信息傳遞的目的。
(2)連貫原則
①(Original)Ive started working out with my dad when he gets home from work,but its hard to keep up with him.
(譯文)我爸下班回家后,我早就開始跟他外出鍛煉了,但很難跟上他。
原文中的狀語從句跟在主句的后面,但是按照漢語的表達(dá)習(xí)慣,譯文將時間狀語從句放在的主句之前。這樣的調(diào)整使得漢語譯文更加的連貫,更符合漢語讀者習(xí)慣。
②(Original)She was actually a little cooler than I thought.
(譯文)她實際上比我想象的還要酷。
英語原文的比較狀語從句在表語的后面,這符合英語的語法規(guī)范。但在漢語規(guī)則和習(xí)慣中,應(yīng)將兩者的順序做調(diào)換,才能使譯文連貫,意思通順,即將“a little cooler than I thought”譯為“比我想象的還要酷。”
(3)忠實原則
(Original)then by golly,thats what Ill do.
(譯文)老天啊,這就是我想做的。
西方對上天稱謂為上帝,但是中國文化稱為老天,上天。所以漢語作為目的語,就應(yīng)該將“by golly”翻譯成“老天啊”,或者“天啊”。
2、從翻譯技巧角度進(jìn)行舉例說明
(1)省譯法
(Original)Were supposed to raise money by selling fruit or something.
(譯文)我們應(yīng)該賣點水果或者其他什么來賺點錢。
原文中是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但譯文中用了主動語態(tài),這樣就將被動省去了。因為漢語大多為主動語態(tài),所以這樣的譯法更符合漢語讀者的表達(dá)習(xí)慣。
(2)意譯法
(Original)Her brow was furrowed and if she could stare daggers into my soul,she totally would have.
(譯文)佐伊的眉頭緊鎖,她的目光像鋒利的匕首一樣,能殺死人,她肯定已經(jīng)這么做了。
原文中“daggers into my soul”直譯為如匕首插進(jìn)靈魂,但是這種譯法不通順,產(chǎn)生歧義。意譯為“像鋒利的匕首一樣,能殺死人”,這樣就會使讀者明白佐伊的目光是什么樣的了。
(3)規(guī)劃法
①(Original)then by golly,thats what Ill do.
(譯文)老天啊,這就是我想做的。
西方對上天稱謂為上帝,但是中國文化稱為老天,上天。所以漢語作為目的語,就應(yīng)該將“by golly”翻譯成“老天啊”,或者“天啊”。
②(Original)A chill ran down my spine.
(譯文)我后背發(fā)冷。
按原文的意思是“一股涼意滑過我的脊背”,但是按照漢語表達(dá)習(xí)慣就要翻譯成“我后背發(fā)冷”更簡潔,更符合漢語讀者的表達(dá)。
三、總結(jié)
整片文章是筆記體的一片小說,文中不僅需要按照中文語法詞匯翻譯而且還要顧及文章是一片兒童小說。為了能夠兼顧原文作者的意圖以及漢語讀者的需要,所以譯文選用目的論來進(jìn)行翻譯,能夠翻譯出將作者對于忍者的神秘和崇拜,以及使故事更加的緊密銜接。
【參考文獻(xiàn)】
[1] Baker, Mona. Routl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 Catford, 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 1965.
[3] 包惠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104.
[4] 土晶. 德國功能翻譯理論在國際商務(wù)英語翻譯中的運用[J]. 國際經(jīng)貿(mào), 2007(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