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波
[摘 要]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即教師把自己“矮化”成學生,思維“弱化”成學生,帶著“?”來研讀,邊讀邊問,邊算邊想,邊操作邊想。它遵循教育心理學理論,成為教師踐行因材施教、以學定教思想的一把“鑰匙”,促使教師對知識理解、學生把握更深刻。它能夠有效解決“教”與“學”脫節(jié)的問題,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讓教師轉變觀念,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關鍵詞]研讀 教材 學生角度 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4-044
要達成師生滿意的有效課堂,教師首先要過教材“關”——把教材理解透徹。教材是出版社組織眾多教育教學專家、教育心理學專家、一線教師反復論證而編寫的,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思想、目標,考慮了不同地區(qū)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經(jīng)過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它是課堂教與學的主要依據(jù),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藍本。已故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但“例子”并非簡單事例,需要教師認真研讀。
研讀教材是教師處理教材、有效備課的基礎。研讀教材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從教師角度研讀教材,幫助教師準確理解教材,解決學生“學什么”的問題。這是教師普遍采用的研讀方法,一般有四個層次的研讀步驟:感悟知識呈現(xiàn)背景、厘清教材編寫特點、找準編寫意圖、理解知識。第二種方式是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能促進教師深刻把握教材,透過研讀教材來解決學生“怎么學”問題。只從教師角度研讀教材,遠離學情,學生學得吃力,教學總不理想。只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容易忽略知識核心和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不能很好達成教學目標。兩種方式結合使用,能夠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沒有接觸過第二種研讀方式,下面結合例子談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
一、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把握學生
從教師角度研讀教材是一個靜態(tài)過程。例如西師版二年級“分一分”的例2,要求學生平均分12支鉛筆,學習平均分物體的方法。課堂上有學生根據(jù)乘法口訣每次分4支,也有每次分2支,很少有學生每次分1支,但有學生提出:“5支5支地分?!苯處煕]有對這一生成有思想準備,認為學生分錯了。教師要的是結果,即每盒4支鉛筆,而學生想的是過程,先5支5支地分成兩堆,剩下一堆有2支鉛筆,再以多補少,把第三堆補足成4支,但學生因為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緣故,沒能一口氣表達出來,教師就認為學生分法錯誤。只是靜態(tài)研讀教材,遠離學生學習過程、已有經(jīng)驗、心理狀態(tài),而從學生角度研讀是動態(tài)的,富有過程性,能夠模擬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與從教師角度研讀教材相比,顯得更為重要。
從學生角度來研讀教材,就是教師把自己當做學生,用學生的眼光去讀教材,依據(jù)學生的知識結構、已有經(jīng)驗,模仿學生的思維方式來研讀教材,體會學生如何學習、思維、表達、交流、操作、計算等,這樣對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才能有全新的認識、感悟、收獲,據(jù)此設計的教學內容才有針對性,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才吻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才會促進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二、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的理論支撐
教學的本質是教學交往,教學交往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方式。教師代表成年人一代,學生代表未成年人一代,雙方在知識、經(jīng)驗、語言、思維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在教學信息交流過程中,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對接收到的信息是否理解。教師通過研讀教材,感同身受學生的學習、思維、操作的過程,就能用學生可接受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產(chǎn)生感知障礙、譯碼偏差,就能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三、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的重要意義
1.它成為教師踐行以學定教、因材施教思想的一把“鑰匙”
經(jīng)常聽到教師反映:學生好笨,這個題都會出錯;昨天已經(jīng)能夠正確解答,隔了一晚就做錯了。這是教師從成年人角度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認為學生也會像成年人一樣,不應該犯低級錯誤或者犯那么多的錯誤。事實上,學生容易犯錯,有智力、個體學習特征、家庭教育、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原因。
當教師從學生的角度研讀教材時,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課堂學習、課堂互動是比較“低級”的,教師就能夠轉變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也不會再批評學生這不會、那不會,不會再用歧視性語言訓斥學生,并主動拋棄過去以案定教、以師定教、以教定學等不當方式,主動踐行因材施教思想、以學定教思想,處處體現(xiàn)“以人為本”思想,用激勵性語言激發(fā)學生,課堂上主動重視學困生的學習,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問題、情境素材更貼近中下層次學生,費盡心思多設計一些小環(huán)節(jié)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它是教師課堂教學的基石之一
教材是聯(lián)通知識與學生的紐帶,從教師角度研讀教材能夠促進教師準確理解知識,而從學生角度來研讀教材能夠促進教師深刻理解知識、把握學生。從師生角度理解教材透徹了,教學設計才有針對性,學生才會主動建構知識,教學目標才容易達成,整節(jié)課才算是一堂合格的課。教師如果沒有把教材理解透徹就去“用教材教”,還不如直接用教材教學。
3.它能讓教師預估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與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上?!苯處煆膶W生角度研讀教材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一些成年人覺得很正常的詞語、知識呈現(xiàn)形式也會給學生學習造成阻礙。例如習題“□+2=5”,從學生角度研讀時,就發(fā)現(xiàn)該題呈現(xiàn)形式少見——“‘□在‘=前面”,解決方法較復雜,學生沒有解決類似習題的活動經(jīng)驗;它與“2+3=□”、“5-2=□”有區(qū)別,需要運用逆向思維來解決,步驟比“5-2=□”多兩步。教師分析此題后,就要根據(jù)本班學情,考慮哪種解決方式更利于學生理解,如讓學生獨立解決還是小組合作解決,或者把它作為一個例題來進行講解。
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教師對教材重難點、學生學習難點把握才準確,才會發(fā)現(xiàn)隱含的知識點、難點,對例題與習題才能有全新的認識、感悟、收獲,才可能預估學生課堂學習的情況,預估學生在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知識點上可能出現(xiàn)錯誤,由此形成的教學設計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心理狀態(tài),針對性才強,有效性才高。
4.它能促進學生建構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在教師或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須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而獲得。教師通過這種研讀方法,認識到學生的不足和“弱小”,無疑會轉變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弱化教師主導作用,課堂上心中有學生,才會尊重學生,指導學生學習就能做到點撥到位、生成處理及時、及時調控,讓學生主動學習。
5.教師“變成”學生,可以感同身受教材的難易
教師模擬本班學生研讀教材,把自己當作學生,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與理解,公式、法則仔細閱讀,例題與習題都認真想、認真做,動手操作過程也模仿學生來擺、分、剪、拼……在這一過程里,教師親身感受到字詞理解難度、算式計算繁簡、思維難易、操作要求高低等,掌握了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教學就成功了一半,課堂上就會用一顆兒童的“心”和學生一起學習。
四、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的方法
首先,教師把自己“矮化”成本班學生,思維弱化成兒童,然后帶著“?”——對新知什么都不會的狀態(tài)來研讀教材。其次,當教師進入學生的狀態(tài)后,在學生的想、算、擺、說、練方面進行研讀?!跋搿保瑢滩某尸F(xiàn)的內容逐字逐句問自己: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出現(xiàn)?多追問為什么。“算”,例習題要親自動手、慢慢計算,感受每個例題的難易度,找出每個練習題的目的?!皵[”,操作題要模仿學生的思維水平操作,必須親手反復操作數(shù)次,衡量其復雜度?!罢f”,模擬學生回答問題、小組交流,也思考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怎么回答,學生是否能抓住關鍵詞表達?!熬殹?,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找出會讓學生難以理解一些練習題,思考怎么提前解決它。
這樣研讀教材,比從教師角度來研讀收獲大得多,能讓教師對一個數(shù)、一個算式、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圖、一個結論、一個表格都有更深的理解。
例如用這種方法來研讀西師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例5。
1.研讀例5名稱:“認識面積單位”中面積單位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學習“面積單位”?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學生問題有針對性,需要教師重點處理。
2.研讀“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寫作1厘米2,也可以寫作1cm2”:面積為什么是1平方厘米?為什么寫成1厘米2?為什么2要寫在右上方?不可以寫成1平方厘米?下一句又是1平方厘米,有區(qū)別嗎?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這里學生理解肯定受阻,需要教師重點處理。
3.研讀“什么物體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物體面是什么意思?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需要簡單處理,讓個別學生解決。
4.研讀“計量較小圖形的面積常用平方厘米做單位”:為什么較小圖形才用它做單位?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處理。
5.研讀“課堂活動”1題(1)1cm2的小方格里能放幾粒大米:自己親手實驗,看能夠放幾粒大米。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我在放的過程中都要小心翼翼,反復幾次才剛好放6粒大米,學生可能放得亂和費時間;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來完成。
6.研讀“課堂活動”1題(2)把1只手掌放到1dm2的方格上,誰大一些?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我放手掌時不知道怎么放,學生也肯定不知道是掌心還是手腕對齊方格的一條邊;需要指導學生怎么比較。
7.研讀“課堂活動”1題(3)在地面上畫1個1m2的正方形,能站進去幾位同學?
后續(xù)梳理環(huán)節(jié):我試著站進去后,考慮了其他同學怎么站進來、站得緊密還是寬松的問題,學生可能也會想這個問題,站進去時可能會猶豫;這里需要教師簡單處理。
總之,教師掌握了從學生角度研讀教材這種方法,對教材的理解就會更深刻,收獲也更大,對學生的認識將更加全面、深刻,教學設計也更貼近學生學情,具有針對性,樸實而不浮躁,課堂上錯誤生成將減少,教師教學水平就能得到提升,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