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勝霞
高效課堂:回歸本真,追求高效
文/倪勝霞
教學質量是學校追求的永恒主題,而課堂永遠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構建“以最少的教學和學習投入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效益的高效課堂”更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新的教學理念引導下,江蘇省建湖縣城南實驗初中教育集團從教育宗旨到教學理念都在不遺余力尋求創(chuàng)新和突破,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到“教學相融、當面點評”,到“問題導學、本真課堂”,一路艱辛,一路摸索——真正的改革其實就是回歸教育的本質,回到教育的原點,而課堂的“高效”就是要回歸本真。筆者就語文課堂上“打造本真、追求高效”實踐與探究談一些體會。
創(chuàng)建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過程也是艱辛的,但效果未必就是最好的。而任何一節(jié)高效課堂必須遵循“學生思維在先的原則”。這個原則還必須是常態(tài)形式出現(xiàn),這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是相吻合的(不排除老師適當引導在先的做法)。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保證讓學生思維在先的呢?筆者認為高效語文課堂的第一步就是提倡學生預習在先,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授課。在大多數(shù)師生眼里,預習是一種形式,是走過場,僅僅是語文課堂上可有可無的環(huán)節(jié)。但其實課前預習既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說過:“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這種習慣,從而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以期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不同的老師對教材的理解不同,對教材的把握也不同,問題的切入點也就不同,也因之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甚或不同的教學風格。當然,這些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必然是和教者苦心孤詣研究課標、鉆研教材、研讀學情和豐富的學養(yǎng)分不開的。事實證明,中心問題的確立和適時切入使一節(jié)高效課堂已成功了一大半。衍生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套,絲絲入扣,誘導得法,看似平常的提問,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高層次的探究,這是對學生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讓學習真正地發(fā)生,課堂的高效也源于此。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老師不可能是一切優(yōu)點的全面體現(xiàn)者,每個老師都有他的優(yōu)點,有別人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比別人更突出。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可以充分利用教師的差異資源,合作共享,徹底拋棄平時教學中的一些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方式或設計,提高教研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來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行到當行處,止于當止處”,中國人最講究度。其實教學亦如此。任何一種教學模式,任何一節(jié)課,師生的活動都要“行止有度”。目前,鹽城地區(qū)正如火如荼開展“讓學引思”課堂模式,讓時間、讓空間、讓機會、讓精彩,以學生為主體成為教學的出發(fā)點,無疑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效益的大膽嘗試。但當大家轟轟烈烈“讓學引思”的時候,有多少老師冷靜思考過“讓”的度在哪、教師“導”的度在哪的問題呢?其實要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讓”得要有度,“讓”得要到位,教師的“引”也要“引”得要得法,“引”得充分,遇“憤”則“啟”,遇“悱”則“發(fā)”,這才是教師的角色定位。教師要協(xié)調(diào)好“讓”與“引”的關系,充分調(diào)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真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緊扣“讓學引思”理念的初衷,回歸課堂教學的本真,做到“行止有度”。
語文課程改革的美好愿景就是讓語文課堂變成人文的、靈動的、詩意的、煥發(fā)生命力的舞臺。在這里,生命與生命相遇,智慧與智慧碰撞,心靈與心靈交融;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感到自己的存在,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尊嚴,每個人都能聆聽到生命成長的聲音。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城南實驗初中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