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我國菜肴食文化源淵流長,各地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美食品味,而且其食文化也獨樹一幟,堪稱一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各地的美食業(yè)發(fā)展迅速,尤其是各類菜肴名稱,取名新穎,頗具品味,寓義深刻,令人拍案叫奇。
以數(shù)字命名的菜肴有:一品豆腐、二度梅開、三鮮魚餃、四喜丸子、五味果羹、六福糕點、七星脆豆、八寶烤鴨、九轉(zhuǎn)肥腸、十味魚翅。
蘊含軼聞掌故的菜名有:金箱藏八寶(豆腐類)、群龍抱珠、桃園三結(jié)義、佛跳墻、霸王別姬、龍配鳳、進賢炙、貴妃鳳翅、老蚌懷珠、玉石青松、草船借箭、鴻門宴、日月星辰、彩蝶紛飛、一掌定山河、太史五蛇羹、孔雀東南飛、霸王披金甲、宮保雞丁等。如“宮保雞丁”,它和清代咸豐年間的進士丁寶楨有關。此人曾做過一件轟動一時的事,就是殺掉了太監(jiān)安德海。相傳丁寶楨對吃很講究,常讓家廚試制各色菜肴?;ㄉ措u丁是家廚試制出來的一個品種,很得丁寶楨的賞識,常用來招待賓客。丁寶楨曾被加封了太子少保,人稱“丁宮?!?,這道花生炒雞丁也就被稱為“宮保雞丁”。
用雞作原料的菜肴很豐富,如竹筍炒雞片名為“鳳人竹林”,菜花炒雞塊叫“鳳穿牡丹”,雞腳燉白蘑菇丁調(diào)之“雪泥鳳爪”, 雞腳燉鵪鶉蛋稱為“明月映翡翠”,香腸燉雞塊取名“玉樹掛金錢”,公雞與母雞同鍋便是“鸞鳳和鳴”,一只雞加上一條蛇螄燒就是“龍鳳呈祥”,再加一尾鰻就變成“海陸空”。
暗喻祝賀或象征吉兆的菜名,如竹筍炒豬天梯(排骨)是“步步高升”,發(fā)菜燉豬蹄是“發(fā)財?shù)绞帧?,冬菇擺在青菜上是“金錢滿地”。
有些菜名直接套用成語,如魷魚炒雞片“游龍戲鳳”,蝦仁鴿蛋“花好月圓”,苦瓜炒雞肝鴨肉“苦鳳伶鸞”,菠蘿炒番茄“翠柳啼紅”。
很多菜名設計非常巧妙,黃豆上面放置豬血或鴨血即“碧血黃沙”;白蘿卜絲上放置鮮紅辣椒是“踏雪尋梅”;把松花皮蛋、咸鴨蛋、茶雞蛋等各種蛋切合一起,叫做“丹鳳朝陽”;將七片蓮藕孔上眼灌入江米,再切五片紅蘿卜刻成梅花型,便成了“梅花歡喜漫天雪”;青菜豆腐湯叫“翡翠白玉湯”;炸粉條上撒幾粒肉末,叫“螞蟻上樹”;甲魚配上仔雞,放在砂鍋里燉,叫“霸王別姬”;在龍蝦片上撒上一點蝦皮,名為“雪山飛狐”,豬舌頭炒豬耳朵,叫“悄悄話”;紅燒豬蹄下面放一點香菜,叫“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西紅柿炒雞蛋,因為顏色一紅一黃,有人叫它“關公戰(zhàn)秦瓊”;用燜爛的黃豆炒黃豆芽,叫“母子情深”。
還有些菜名充滿著挑逗的意味。傳統(tǒng)菜名“清蒸鳊魚”,有人叫“玉體橫陳”。油炸過的山藥或蘋果,放到熬滾的糖鍋里煎上糖漿后裝盤,吃時糖漿就可以拔成絲狀,成了“如膠似漆”。菊黃蟹肥時節(jié),一雄一雌兩個河蟹裝盆,命名為“男歡女愛”。還有些菜名,十分注意緊跟形勢。比如,當下揭露貪官腐化時,菜名“炸鮮奶”改為“包二奶”。當年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東窗事發(fā),中原某餐館立即推出老母雞燉蘑菇,并取名“克林頓——萊溫斯基”。
前不久,一組與菜名相關的詩詞,悄然在網(wǎng)絡和短信中流傳:君問歸期未有期,紅燒茄子油燜雞;秋高東籬采桑菊,猶記那盆水煮魚;一樹梨花壓海棠,青椒干煸溜肥腸;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魚香肉絲配雞腿;相見時難別亦難,清蒸螃蟹別放鹽;在天愿作比翼鳥,今天就要吃蝦餃;問君能有幾多愁,孜然鐵板燒肥牛;花落,風疾,煙波隔,酸豆角炒松子乳鴿;小園香徑獨徘徊,鮮菇扒娃娃菜;春未透,花枝瘦,脆貝干煸四季豆;梅菜頭扒芥藍,小樓吹徹玉生寒。
菜名是飲食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它不僅承載著商業(yè)目的,也反映著社會的文明程度。當然,我國菜名中的食文化無窮無盡,這就要求我們的美食家們在平常的飲食品味中仔細去觀察、琢磨并發(fā)現(xiàn),“細嚼”這些中華民俗的獨特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