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韻瑤/文
風起云涌的“虹口”歲月
鐘韻瑤/文
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席柯馬凱為虹口中隊授牌。
即使在全國,也沒有像“虹口中隊”這樣古老的消防隊。這個前身被稱為“救火會”的消防站是目前我國尚存并仍在使用的最年長消防站,西式的鑄鋼玻璃窗,厚實的實心磚墻,30米高的六角瞭望塔,一切刻滿歲月的印痕。今年8月,虹口中隊迎來了自己150歲的生日。
上海市虹口區(qū)公安消防支隊虹口中隊,年歲已大,但并沒有“老去”。在今年的5月,它又煥發(fā)出新的光彩,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在中隊設立了全國首個“國際主義教育基地”?;貙⒚吭露〞r向市民及國際友人開放,讓參觀者通過了解消防歷史接受國際主義教育,傳遞“消防安全無國界”的消防理念。虹口中隊課外黨史輔導員、抗戰(zhàn)老兵蔡誠綏感慨道,百年老隊注入了新的生命。
150年的風雨征程,相伴上海城市的消防發(fā)展,虹口中隊記錄了許多風起云涌的消防歲月……
1845年,隨著晚清政府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上海成為中國最早睜開眼睛看世界的城市。租界的出現,使西方列強得以逐漸把工業(yè)文明中迅速發(fā)展起來的近代火政,移植到這片享有“治外法權”的“國中之國”。史料記載:1866年7月20日,上海第一救火車隊成立,這是我國城市中建立的第一個現代消防隊(現已棄用);1866年8月,虹口第二救火車隊成立,即現在的虹口消防中隊。
說起虹口中隊的歷史,有一個人是繞不開的——第一任隊長、新西蘭人路易?艾黎。1927年,路易?艾黎來滬后,經人介紹,來到虹口救火隊擔任小隊長,參與日常的火警執(zhí)勤。當時的虹口中隊,隊員大多是來自英格蘭或蘇格蘭、有消防工作經驗的“白人”,僅個別雜役為中國人。與隊里那些趾高氣揚的“洋人”不同,艾黎喜歡和中國人接觸,學習中國語言,不斷找機會和中國人交流,他還喜歡去中國人多的陋巷、工廠、車間里去檢查消防安全。在路易?艾黎的記述中,有一段關于當年工作情形的回憶:“我每天下午通常去工廠視察,夜間出去救火,這樣干了10個月,我記得,第一次值班,就趕上了5起火警,其中一起在閘北,另一起在一家鳥店……我剛脫下衣服跨入浴缸,火警鐘聲又響了……我外出救火時負責2號救火車,車上有10名救火員,他們都很好,我跟他們學了不少東西?!?/p>
租界后期,公共租界、法租界繼續(xù)擴展自己的勢力范圍,消防隊的分布也依據租界的延伸而發(fā)展。1929年至1939年間,火政處增設了梵皇渡路、福州路、天潼路、周家嘴路、匯山路等消防分隊,并翻建了虹口中隊。消防隊的重點是保護在滬洋商和市政單位的利益,規(guī)模已初步具備了城市的救火體系。在此期間,路易?艾黎調任公共租界工部局工業(yè)科工廠督察長,負責檢查租界的防火工作。
百年后,虹口中隊設立“國際主義教育基地”,也與路易?艾黎密不可分。1939年,為支援抗日戰(zhàn)爭,爭取海外援助,促進中國工業(yè)合作社運動,宋慶齡與路易?艾黎共同發(fā)起,在香港成立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工合會是國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性組織和合作社促進組織之一。2015年2月,工合會主席柯馬凱一行蒞臨虹口中隊開展尋根溯源活動時,產生了建立“國際主義教育基地”的設想,之后的事情便順理成章。
不僅僅是消防事業(yè),對中國的革命事業(yè),路易?艾黎功不可沒。鄧小平的一席話布滿了對艾黎的尊敬?!盀橹袊锩聵I(yè)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像艾黎同志那樣五十年如一日,在我們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chuàng)業(yè)的時期,在我們勝利以后,始終如一地為中國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這是不容易的,所以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
“透過‘城市的眼睛’,我們將看到上海消防發(fā)展史,還有屬于一座城市的記憶。”老上?;蛟S知道,這句話中的“城市的眼睛”說的是消防瞭望塔。在城市還沒有如此現代化之前,消防員站在高聳入云的瞭望臺上,手拿望遠鏡居高臨下,幢幢房屋清晰可辨,一旦哪里冒出一星半點煙火,就可以通過鳴鐘報警,有了單線電話后,消防員可以直接將火情傳送到市消防總隊,消防總隊再安排所屬轄區(qū)出警。
在上海的革命史中,瞭望塔的鐘聲敲響了著名的上海辛亥革命起義。1911年11月2日,在滬同盟會要人陳其美和當時上海救火聯合會會長李平書商定以位于中華路口上海救火會瞭望塔的鐘聲為號令,以先鳴鐘9響,繼以13響后,全市統(tǒng)一行動。次日下午2時,瞭望塔的鐘聲按預定計劃響起。
上海原有13座消防瞭望塔,每一個消防中隊旁或是頂上有一座消防瞭望塔。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現代通訊工具逐漸興起,瞭望塔的作用越來越小,1997年,上海市公安消防總隊正式撤消了上海所有消防中隊的消防瞭望班,瞭望塔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13座瞭望塔中有兩座因破壞嚴重被拆除,如今剩下11座。
2008年,上海市公安消防總隊計劃對全市消防瞭望塔進行修復,虹口中隊現存瞭望塔成為首批修復對象。虹口瞭望塔是上海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消防瞭望塔,建成于1888年初,也是當年所在的轄區(qū)里最高的建筑,瞭望半徑可達5公里。經過百多年的自然磨損,瞭望塔的墻體結構出現開裂、剝落,傾斜嚴重。修復后的虹口瞭望塔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塔樓的原始風貌,市民在“市民開放日”期間可登塔參觀,一睹百年老建筑的風采,重拾老上海的記憶。
租界時期虹口消防隊在駐地舉行滅火演習。
在虹口中隊的榮譽室里,展陳著自1960年以來中隊一代代擎旗人的豐功偉績,一批批勇士赴湯蹈火的英勇事跡和獲得的獎章——
1960年1月6日的月光,刻畫了兩名消防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輝煌瞬間。
消防戰(zhàn)士卞烈云和龔競成面對的是一艘熊熊燃燒的貨輪。消防處16時57分接警后,7輛泵浦車、6輛照明車等特種車輛,還有123名消防官兵先后趕赴高陽路碼頭,撲救英籍貨輪“友瑪利亞”號火災。失火部位在底艙,這是最難偵察和開展滅火戰(zhàn)斗的部位,卞烈云和龔競成為了偵察火源,下到船體內部……21時30分,經過4個小時的戰(zhàn)斗,“友瑪利亞”號火災被撲滅,而兩名消防戰(zhàn)士卻中毒昏倒,不幸犧牲。
1964年1月2日的傍晚,定格了一名消防戰(zhàn)士舍生取義的關鍵時刻。
那天下午4時,許澤林和戰(zhàn)友們一同前往臨平北路光華印綢廠火災現場?,F場,消防處先后派出的16輛泵浦車、6輛專勤車、200多名消防員,還有工人、居民3000余人共同參與滅火。燃燒了70分鐘的火燒毀了2000平方米的廠房,34臺機器設備。許澤林在搶救物資時壯烈犧牲。
消防員是消防隊之魂,每一個消防隊就是這些忠勇之士的生息地。“有第一要爭,有紅旗要扛”是虹口中隊的格言,虹口精神在一代代官兵身上得到了傳承。他們將這種精神在上海消防的歷史舞臺上,演繹出了華彩篇章。
1964年,上海貫徹公安部關于加強消防戰(zhàn)斗員基本功訓練的若干規(guī)定和大學解放軍的形勢下,掀起了大練兵熱潮。5月,25名消防技能骨干在虹口消防隊進行集訓,這支被稱為“虹口尖子班”的隊伍練就了“飛檐走壁”的神奇功夫。老隊長施良才的幾樣絕活至今被業(yè)內樂道,他沿著建筑漏雨水管道攀爬高樓的速度比常人跑樓梯都快,他能借助幾樣簡單工具在高層建筑上下左右窗口之間自由地移動。這些硬功夫不僅引領了以后的消防基本功的訓練科目與方法,也將“硬功夫”這三個字約定俗成為消防訓練的特定詞語。虹口消防隊和尖子班成為當時享譽全國公安系統(tǒng)的先進集體,許多兄弟省市公安消防單位和外國友人,包括法國的、日本的、阿爾巴尼亞內務部長在內的很多外國的代表團都來到虹口消防隊觀摩,甚至連上海雜技團也到消防隊體驗生活。
什么是“赴湯蹈火、追求卓越”的消防精神,虹口中隊的消防官兵和“尖子班”展現的就是這種精神。
20世紀50年代,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公安消防隊伍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圖一為當時的虹口消防隊。
上世紀60年代,上海掀起大練兵熱潮,虹口中隊的業(yè)務尖子班享譽全國(圖二)。
上海公安消防第一個全國英模代表徐慶友之子徐凡鋼(左一),從小生長在虹口消防隊,對“虹口”歲月記憶猶新,情有獨鐘。這是20世紀70年代,他參軍出征前特意在虹口消防隊的家門口留影(圖三)。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是軍隊不變的景象。一代代消防官兵無休無止地與火進行著搏斗,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
吳遠紅是虹口中隊的一名戰(zhàn)斗班班長,有關他的一個“30秒”被傳為美談。那個寒風凜冽的夜晚,警鈴劃破祥和的夜空,遠處火紅的天空映紅嚴峻的神情。按照隊員們身經百戰(zhàn)的經驗,這類發(fā)生在居民區(qū)周圍的火災,救援、滅火、疏散,都是關鍵。10秒后,吳遠紅便直沖火場深處,鋪設供水線路,疏散被困人員,組織內攻人員,火勢得到有效控制。當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時,吳遠紅發(fā)現火場內有液化氣鋼瓶噴射著火焰,他抱起鋼瓶跑離火場,用水槍進行稀釋冷卻降溫直至排除險情,完成一系列動作僅用了10秒。還未擦去被煙熏黑的臉頰,吳遠紅又為昏迷的老人進行心肺復蘇,老人醒來后的一句“謝謝你,我的好兒子”,濕潤了吳遠紅的眼眶,短暫的10秒定格了鋼鐵硬漢的俠骨柔情。
虹口中隊現任指導員戴佳偉對消防隊有一種特別的情感:20年前,父親曾是一名消防員,戴佳偉從小的生活與消防聯系在一起,如今作為這支百年老隊的新一任指導員,他更關注如何讓老隊肩負的光榮使命和承載的崢嶸歲月,煥發(fā)出更加蓬勃的新的生命力。他想,虹口中隊的精神需要傳承,也必然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為了讓“老歷史”實現“新突破”,他在中隊成立了青年消防宣傳隊,每年深入居民社區(qū)、企業(yè)單位、中小學校開展消防安全知識講座,和中共四大紀念館合作,組建了“中共四大志愿黨史解說隊”,隊里的官兵每周輪流到中共四大紀念館擔任志愿解說員。他還把宣講隊的服務地點搬到了擁有更多外國游客的猶太難民紀念館,用雙語為游客服務。
盡管沒有豪言壯語,但這位年輕的指導員在工作中處處流露出萬丈豪情。2011年從廊坊武警學院畢業(yè)加入基層中隊后,他先后參與了5300多次搶險救援,即使自己的右手曾經受過傷,被醫(yī)生警告不能再干重活,他未曾退卻一步。由于突出的表現,他個人榮立三等功兩次,被授予公安部政治部“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上海市擁政愛民模范個人”“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突擊隊員”等榮譽。
火場上的出生入死不是為了榮譽,可榮譽記錄了一次次的勇往直前。上海市文明單位,市公安局集體三等功,市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集體,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突擊隊,市消防總隊基層建設先進中隊、先進黨支部、全國少年兒童消防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消防科普教育基地……榮譽混合著官兵們的血和淚、融入了虹口中隊的消防精神。
翻看虹口中隊的出警記錄,在橫跨三個世紀的光陰中,從早年單一的火災撲救到如今越來越多樣化的滅火應急救援任務,它有著歷史厚重的沉淀,更蘊含著輝煌作戰(zhàn)的成果。這又何止是虹口中隊的寫照,這是全上海消防官兵的寫真。
(本文圖片來自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