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敏, 郭雪白, 王繼雯, 岳丹丹, 鞏 濤, 楊文玲, 甄 靜
(1.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鄭州 450008;2.河南省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河南鄭州 450008;3.鄭州工商學院,河南鄭州 451400)
?
果園生草的生態(tài)效應·經濟效應·栽培技術
杜志敏1,2, 郭雪白3, 王繼雯1,2, 岳丹丹1,2, 鞏 濤1,2, 楊文玲1,2, 甄 靜1,2
(1.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鄭州 450008;2.河南省微生物工程重點實驗室,河南鄭州 450008;3.鄭州工商學院,河南鄭州 451400)
果園生草栽培是果樹生態(tài)培育的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重點介紹了果園生草栽培的生態(tài)效應和經濟效應,探討了生草栽培在實際推廣應用中的技術要點。針對我國果園生草現狀,提出需要因地制宜選擇草種及生草方式,加強水肥管理,加深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研究,倡導精耕細作,推進“果-草-牧”等良性復合體系的構建,為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果園生草栽培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果園生草;生態(tài)效應;經濟效應;技術要點
果園生草法是指人工全園種草或行間、株間種草,草種一般選取多年生優(yōu)質牧草、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加以管理以達到草類與果樹協(xié)調共生的生態(tài)栽培方式[1-2]。烏克蘭南部地區(qū)的部分果園在1939年前就開始采取生草方式,現今果園生草方式在歐美地區(qū)和日本應用較為普遍,應用面積占果園總面積的55%~70%[3]。1960年之后我國開始大范圍推廣應用果園綠肥,70—80年代各個地區(qū)均力推果園生草試驗和示范[4],1998年將其列為生態(tài)果園建設推廣項目,但目前仍處于小面積試驗及應用階段,實際應用面積不到全部果園面積的10%[5]。果園生草制度有利于改善果園生態(tài)環(huán)境,促進保水保土,有效提高土壤質量,增加果園綜合效益[1],應在生產上大力推廣。筆者介紹了果園生草的生態(tài)效應和經濟效應,探討了生草栽培技術要點,為我國大面積推廣應用果園生草栽培方式提供理論依據。
1.1 果園生草對土壤的影響
1.1.1 果園生草對土壤性狀及水土保持的影響。果園生草可有效改良土壤性狀并保水保土。生草果園中植物殘體的降解物和根系分泌物是微生物生長的物質來源,微生物生長繁殖有利于土壤團粒的形成[6]。而土壤團粒具有多孔結構,利于保持土壤肥力[7]。果園生草利于提高直徑>1.0 mm的水穩(wěn)性土壤團粒的比例,與未實施生草的清耕對照相比,可增加60.4%~72.2%[8]。果園生草在降低土壤容重、減少土壤流失、減少水分徑流、增加土壤孔隙度等方面作用明顯[9-10]。鄧玉林等[11]研究指出,果園生草后表層3 cm土壤的毛管孔隙度、毛管儲水量、飽和含水量分別增加了9.9%、7.2%、10.4%,土層儲水量增加了300 t/hm2。王慶江等[12]指出,梨園生草后0~20 cm深土層的土壤容重顯著降低,表層土壤的固相體積顯著減少。李會科等[13]研究發(fā)現蘋果園進行生草后,表層40 cm的土壤田間持水量上升7.19%,土壤容重下降6.5%。果園生草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質,這主要由于植物殘體腐爛后利于土壤有機質及土壤通透性的增加,同時還能降低土壤容重[2]。此外,果園生草可減輕降雨對土壤的侵蝕,減輕地表徑流和地表蒸發(fā),有助于改善果園土壤環(huán)境[14]。
1.1.2 果園生草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長期實施果園生草,利于土壤腐殖層的形成。對草進行割除并原位覆蓋,其殘體腐爛后有利于提高土壤養(yǎng)分[2]。郝淑英等[8]對黃土高原地區(qū)的蘋果園實施生草栽培6年,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0.19%~0.57%。Haynes等[15]研究發(fā)現,果園生草栽培3年后土壤有機質含量與清耕相比增加2%。蘋果園實施生草能提高土壤水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但降低了全N、全P和全K含量[16]。惠竹梅等[17]指出,葡萄園行間播種紫花苜蓿、高羊茅和白三葉,能提高土壤N、K含量。渭北地區(qū)蘋果園實施生草后,0~40 cm深土壤的水解N、速效P、速效K含量提高,并促進了蘋果對營養(yǎng)元素的吸收[13]。王義祥等[18]同樣指出果園生草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土壤養(yǎng)分。
1.1.3 果園生草對土壤pH的影響。 果園實施生草后土壤化學成分會發(fā)生變化,從而改變土壤酸堿度[19]。通常認為,生草栽培與無植被相比具有提高土壤pH的作用[3,20]。陳清西等[21]研究幼齡龍眼園生草栽培發(fā)現,土壤pH提高,這利于改良南方酸性紅壤。李華等[22]發(fā)現葡萄園實施行間生草可有效提高土壤pH。此外,我國南北方果園實施生草后土壤pH呈現不同變化趨勢,南方酸性土壤生草后主要表現為pH升高[23],北方則有下降的趨勢[24]。
1.1.4 果園生草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土壤微生物主導著果園土壤的形成和發(fā)育,是土壤系統(tǒng)中活性最高的成分,在降解植物殘體,分解土壤有機質和促進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轉化方面作用重大[7,10]。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土壤質量變化敏感,是極具潛力的生物學指標,可用于評價果園土壤質量和健康狀況[25]。果園土壤微生物以細菌為主,放線菌和固氮菌次之,真菌和纖維素降解菌較少[17]。焦蕊等[26]指出,蘋果園實施生草能顯著增加土壤細菌數量和有機質含量。溫曉霞等[27]研究發(fā)現,生草管理顯著提高了土壤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數量。葡萄果園生草可顯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數量[17,28],土壤中細菌和放線菌數量在果樹萌芽期、開花期和果實成熟期升高[29]??傊鄬τ谖催M行生草的處理,果園實施生草后土壤中微生物總量呈上升趨勢[30]。
1.1.5 果園生草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土壤酶直接參與土壤的發(fā)生發(fā)育過程,作為土壤中的生物催化劑,土壤酶參與著土壤肥力的形成和演變[30]。土壤酶活性大小能表征生化反應的方向和強度,顯著影響土壤有機質分解和營養(yǎng)物質轉化[31]。林桂志等[32]研究指出,栽培百喜草能顯著增加幼齡荔枝園土壤脲酶、過氧化物酶、蛋白酶和轉化酶活性。與清耕果園相比,梨園實施生草后土壤過氧化氫酶、堿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別提高了21.12%、22.94%和4.70%[33]。
1.2 果園生草對果園溫度的影響 果園生草能調節(jié)和改善土壤溫度,調節(jié)樹冠層空氣溫、濕度[34]。與清耕相比,柑橘園種植百喜草可有效降低地表溫度的日均值和最高值,降低果園樹冠層空氣溫度日均值,但可提高空氣相對濕度日均值[35]。劉殊等[36]指出果園實施生草栽培能有效平衡地溫,冠下氣溫、葉溫、地表溫度和根際土溫等在寒冷季節(jié)得到增加,但在炎熱季節(jié)有所降低。李余慶等[24]指出,與清耕對照相比,生草能降低橘園6—9月地表平均溫度,8月高溫期地表溫度可降低10.4 ℃。
1.3 果園生草對病蟲害防治的影響 果園生草能改變果園系統(tǒng)內的生物群落構成,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復合系統(tǒng)。黃炎和等[37]指出,柑橘-牧草生草模式能增加橘園天敵和其他節(jié)肢動物群落數量、豐富度及多樣性,并有效抑制害蟲發(fā)生。宮永銘等[38]指出,實施生草能顯著增加蘋果園天敵昆蟲數量及種類,減少主要病蟲害種類,減輕某些病蟲害或推遲其發(fā)生期,卻能加重蘋果樹粗皮病、金紋細蛾等少數病蟲害的發(fā)生。橘園實施霍香薊生草栽培后,果園內紅蜘蛛數和其卵數均有所降低,天敵數量達到對照處理的1.3倍[39]。陳川等[40]指出,蘋果園實施黑麥草生草后,繡線菊蚜和山楂葉螨2種主要害蟲的天敵種類增多,天敵對其有較強的時間追隨行為和控制作用,加大了天敵與害蟲空間上相遇的可能性。與清耕相比,蘋果園實施紫花苜蓿生草后,園內節(jié)肢動物豐富度、多樣性和均勻度指數均有所提高,天敵數量與對照相比提高了2.0倍[41]。Wyss[42]指出,蘋果園行間生草后,生草帶蚜蟲數量與未生草和噴灑6~8次殺蟲劑的對照區(qū)無差異,但生草帶內蚜蟲天敵數量明顯增加。
2.1 果園生草對果實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果園全園生草后,草對水分或N肥的過度競爭會影響果樹生長,導致果樹長勢減弱[43]。蘋果園、葡萄園生草,果實產量會隨著果樹生長和葉片N水平下降而下降,短期減產是由于果實變小和數量下降引起的,長期減產是由于樹體小引起的[44]。果園實施生草栽培后,果樹葉片呈現P、K上升,N降低的趨勢,果肉營養(yǎng)組成與此類似。
果園實施行間生草、行內清耕的生草栽培模式能夠促進果樹生長發(fā)育[45-46],并控制落花落果,增加果樹坐果率和果實產量,改善果實品質。鄧豐產等[47]研究指出,蘋果園實施白三葉生草6年后,果實增產14.4%、單果重增加10.2%。齊鑫山等[16]在蘋果園間種白三葉3年后,生草果園果品產量相對于清耕平均增加了7.04%。張谷雄[48]指出蜜柑園實施生草能防止熱害并克服異常落花落果,從而提高果實品質。高喜榮[49]研究指出,太行山丘陵區(qū)蘋果園實施紫花苜蓿生草6年后,果園表層土壤有機質及全N含量均增加,果實各器官N含量與對照相比均有所提高。
2.2 果園生草促進果牧型經濟發(fā)展 實施果園生草栽培時,通常選擇高產、高營養(yǎng)價值且適口性好的牧草品種,刈割后既可覆于樹盤,又可作為豬、牛、鴨、鵝等畜禽的飼料。蘋果園間種白三葉3年后,果品質量提高,牧草產量可達2 130 kg/(hm2·a),可增加經濟收入5 328 元/(hm2·a)[16]。發(fā)展“果-草-牧”立體生態(tài)農業(yè),建立物質循環(huán)與能量代謝的良性模式,在提高果園經濟效益的同時,充分提高果園的土地利用率[14]。李會科等[50]建議在黃土高原南部蘋果區(qū)開展“果-草-畜-沼-窖”高效循環(huán)模式,在蘋果園生草基礎上,建沼、養(yǎng)畜、修窖,充分提高果園綜合經濟和環(huán)境效益。果園幼齡期,果樹矮小、郁閉度較小,建議在果園養(yǎng)殖鵝、鴨,以彌補果樹產業(yè)周期長、見效慢的不足,使果園光、熱、水和土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2.3 果園生草降低勞動力及資金投入 果園實施生草栽培能很大程度地減少澆水、施肥、防治病蟲、除草等所需的勞動工具及資金投入[51]。果園生草栽培后,每年僅需割草2~3次,不必年年對土壤耕翻和除草,這一方面節(jié)省了用工及資金投入,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在果園推行割草機還能有效提高勞動效率。果園生草能促進害蟲天敵生長,可很好抑制果園蟲害。果園生草后七星瓢蟲增多可有效抑制蚜蟲、紅蜘蛛等的生長與繁殖,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果園生草控制蟲害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增加天敵數量和多樣性,“天敵假說”解釋了這一機制[52];②多種作物間作種植可減少害蟲對單一植物的取食,提高寄主作物的抗蟲性;③當寄主作物與非寄主作物共同存在時,害蟲對寄主作物的尋找會受到阻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害蟲發(fā)生;④多種作物間作可以影響果園的小氣候和植被狀況,降低害蟲種群增長。果園生草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利于維持果園生態(tài)平衡,還能增加害蟲的天敵數量和種類,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農藥的經濟投入,對于綠色無污染果品的生產和推廣有利[14]。
3.1 果園生草草種選擇 果園生草所選取的草種多為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前者生長所需水量較少,常有較強適應性,后者多有根瘤菌,具有培肥地力作用[1]。效果較好的草種有三葉草、紫花苜蓿、草木犀、草地早熟禾、苦荬菜、鵝冠草、沙打旺、無芒雀麥、紫穗槐、小冠花、田菁、百脈根等。在開花時刈割,并將其覆蓋于地面或進行翻壓,在實施生草栽培2~3年后可有效提高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14]。果園幼年與成年期對草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幼年果園對草的高度沒有太大要求,可使用產量高的草種,成年果園應選擇矮小、耐陰的草種[1]。我國地域遼闊,果樹分布范圍廣,生態(tài)條件多樣化,各果園應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的生草草種。
3.2 果園生草方式 果園生草可分為全園生草、行間生草和株間生草3種生草方式[14]。果園幼樹期和結果期可依據實際情況實施行間及株間生草,而成齡果園可實施全園生草,實施全園生草的果園通常需具備灌溉條件,且需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以免果樹與草爭水爭肥[14]。生草種植時可直接播種,也可育苗后移栽,或選擇性地拔除高大及串根性的雜草。播種生草通常選擇春季和秋季,前者時間為3—4月,后者時間為8—9月。播種之前應澆水或選擇雨后播種,按照7.5~15.0 kg/hm2的量進行播種。
3.3 果園生草管理 實行果園生草覆蓋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年降雨量高于400 mm的地區(qū)方可實施;對于地塊過于黏重的區(qū)域不宜覆蓋,以避免因表層過濕而引起傷根或爛根。生草幼苗期應加強管理,良好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盡快成坪和生草成功,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及時拔除或使用除草劑對雜草進行清除;②干旱時應及時灌水補熵;③適時采用0.2%~0.3%的尿素進行葉面噴施。果園生草成坪后應及時刈割并覆于樹盤或者喂食畜禽。晚秋刈割時應保留一定高度,使草被在冬季覆蓋地面,以便達到保溫的效果。
果園實施生草栽培前期,果樹及草都需增加肥料用量,相比于清耕果園,早春時可增加肥料用量30%,生長時期還應對果樹追肥數次以補充營養(yǎng)。為避免生草老化,在生草5年后,應淺根翻壓,休閑1~2年后重新播種。果園實施生草后應對草刈割和澆水,尤其在果樹的需水臨界期應特別注意,此外,為避免漫灌,應進行滴灌或微噴灌。
果園生草栽培符合生態(tài)農業(yè)理念,利于果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果園生草擁有良好的生態(tài)效應,如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養(yǎng)分、調控土壤酸堿度、增加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調控果園溫度、生物防治病蟲害等;還擁有良好的經濟效應,在提高果實數量及品質的同時,還能減少勞動力和資金的投入。
我國果樹面積和產量位居世界首位,關于生草栽培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多處于小面積試驗及應用階段。我國果園栽培方式與現代化果業(yè)生產仍存在較大差距,實施生草的果園面積不足10%。針對我國果園生草現狀,建議從以下5個方面對果園生草加強研究:①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生草品種及方式,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壤養(yǎng)分及土壤碳匯,改良土壤酸化及鹽漬化,降低土壤含鹽量,改善我國果園土壤目前面臨的貧瘠化、鹽漬化、酸化問題;②強化水肥管理,克服草和果樹爭肥爭水的矛盾,依據果樹發(fā)育及土壤營養(yǎng)實際狀況,適時增加水肥,滿足果樹生長需要;③深化果園生草對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研究,在利用平板培養(yǎng)法的同時,應加強生草對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等的影響研究,還應加強植物群落組成、根系化感作用等對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研究;④倡導精耕細作,并引入物理化學方法預防病蟲害;⑤創(chuàng)造條件,充分發(fā)揮“果-草-牧”及“果-草-畜-沼-窖”等良性復合體系的優(yōu)勢,使果園綜合效益達到最大化。
[1] 寇建村,楊文權,韓明玉,等.我國果園生草研究進展[J].草業(yè)科學,2010,27(7):154-159.
[2] 毛永亞,楊國順,石雪暉,等.果園生草栽培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yè)科學,2013(5):108-110.
[3] 姚勝蕊,薛炳燁.果園地面管理研究進展[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30(2):186-192.
[4]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園綠肥及其栽培利用技術[M].沈陽: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25-30.
[5] 惠竹梅,張振文,李華.葡萄園生草制的研究進展[J].陜西農業(yè)科學,2003(1):22-25.
[6] 李發(fā)林,鄭域茹,鄭濤,等.果園生草栽培水土保持效應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4):34-39.
[7] 張洋,倪九派,謝德體.果園覆蓋土壤生態(tài)效應研究進展[J].農業(yè)工程,2013,3(6):1-6.
[8] 郝淑英,劉蝴蝶,??×?等.黃土高原區(qū)果園生草覆蓋對土壤物理性狀、水分及產量的影響[J].土壤肥料,2003(1):25-27.
[9] 趙建民,趙鋒.旱地蘋果園土壤管理制度的探討[J].果樹科學,1995,12(1):32-34.
[10] 王齊瑞,譚曉風.果園生草栽培生理、生態(tài)效應研究進展[J].中南林學院學報,2005,25(4):120-126.
[11] 鄧玉林,陳治諫,劉紹權,等.果牧結合生態(tài)農業(yè)模式的綜合效益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3,17(2):24-27.
[12] 王慶江,程福厚,趙志軍.生草和覆蓋對梨園土壤水分和結構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9):259-262.
[13] 李會科,趙政陽,張廣軍.種植不同牧草對渭北蘋果園土壤肥力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4,19(2):31-34.
[14] 張英臣,牟蘊慧,劉萬達.果園生草效應及栽培技術[J].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07(6):60-61.
[15] HAYNES R J,GOH K M.Some effects of orchard soil management on sward composition,levels of available nutrients in the soil,and leaf nutrient content of mature ‘Golden Delicious’ apple trees [J].Scientia horticulturae,1980,13(1):15-25.
[16] 齊鑫山,丁衛(wèi)建,王仁卿,等.果園間種白三葉草對土壤生態(tài)及果樹生產的影響[J].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2005,21(2):13-17.
[17] 惠竹梅,李華,龍妍,等.葡萄園行間生草體系中土壤微生物數量的變化及其與土壤養(yǎng)分的關系[J].園藝學報,2010,37(9):1395-1402.
[18] 王義祥,王峰,翁伯琦,等.果園生草模式土壤固碳潛力:以福建省為例[J].亞熱帶農業(yè)研究,2010,6(3):189-192.
[19] 惠竹梅,李華,劉延琳,等.果園生草對土壤性狀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5):284-287.
[20] 楊朝選,SADOWSKI A,JADCZUK E.增施氮肥和地面管理對酸櫻桃園土壤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J].果樹科學,2000,17(1):27-30.
[21] 陳清西,廖鏡思,鄭國華,等.果園生草對幼齡龍眼園土壤肥力和樹體生長的影響[J].福建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版),1996,25(4):429-432.
[22] 李華,惠竹梅,張振文,等.行間生草對葡萄園土壤肥力和葡萄葉片養(yǎng)分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4,20(Z1):116-119.
[23] 陳凱,胡國謙,饒輝茂,等.紅壤坡地柑桔園栽植香根草的生態(tài)效應[J].生態(tài)學報,1994,14(3):249-254.
[24] 李余慶,徐延漢.丘陵紅壤柑桔園植草效果初探[J].中國柑桔,1989,18(3):29.
[25] 孫波,趙其國,張?zhí)伊?,?土壤質量與持續(xù)環(huán)境:Ⅲ.土壤質量評價的生物學指標[J].土壤,1997,29(5):225-234.
[26] 焦蕊,趙同生,賀麗敏,等.自然生草和有機物覆蓋對蘋果園土壤微生物和有機質含量的影響[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9,12(12):29-30,48.
[27] 溫曉霞,殷瑞敬,高茂盛,等.不同覆蓋模式下旱作蘋果園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數量時空動態(tài)研究[J].西北農業(yè)學報,2012,20(11):82-88.
[28] WHITELAW-WECKERT M A,RAHMAN L,HUTTON R,et al.Permanent swards increase soil microbial counts in two Australian vineyards[J].Applied soil ecology,2007,36(2/3):224-232.
[29] 岳泰新,惠竹梅,孫瑩,等.行間生草對葡萄園土壤微生物學特征的影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7(9):100-104.
[30] 孫霞,陳新燕,柴仲平,等.不同土壤管理措施下南疆果園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特征[J].草業(yè)科學,2012,29(7):1023-1027.
[31] 張信娣,曹慧,徐冬青,等.光合細菌和有機肥對土壤主要微生物類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2008,40(3):443-447.
[32] 林桂志,丁光敏,許木土,等.幼齡荔枝園種植百喜草改良土壤效果的研究[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6,18(4):4-8.
[33] 徐凌飛,韓清芳,吳中營,等.清耕和生草梨園土壤酶活性的空間變化[J].中國農業(yè)科學,2010,43(23):4977-4982.
[34] 陳華玲,彭火輝,管幫富,等.桑園生草栽培模式探討[J].江蘇蠶業(yè),2001,23(2):52-54.
[35] 李國懷,伊華林.生草栽培對柑橘園土壤水分與有效養(yǎng)分及果實產量、品質的影響[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5,13(2):161-163.
[36] 劉殊,廖鏡思,陳清西,等.果園生草對龍眼園微生態(tài)氣候和光合作用的影響[J].福建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25(1):24-28.
[37] 黃炎和,楊學震,沈林洪,等.侵蝕劣地果園套種綠肥對地溫和氣溫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00,7(3):222-225.
[38] 宮永銘,魯志宏,楊玉霞,等.蘋果園生草對病蟲害及天敵消長的影響(初報)[J].落葉果樹,2004,36(6):31-32.
[39] 袁錦.桔園套種藿香薊綜合效應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1988(3):33-35.
[40] 陳川,唐周懷,石曉紅,等.生草蘋果園主要害蟲和天敵的生態(tài)位研究[J].西北農業(yè)學報,2002,11(3):78-82.
[41] 孔建,王海燕,趙白鴿,等.蘋果園主要害蟲生態(tài)調控體系的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01,21(5):789-794.
[42] WYSS E.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weed strips on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the arthropod fauna in a Swiss experimental apple orchard[J].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1996,60(1):47-59.
[43] MAIGRE D.Influence of grassing down and nitrogen fertilizer on the quality of Chasselas wines[J].Progres agricole et viticole,1996,114(11):255-258.
[44] HIPPS N A,SAMUELSON T J.Effects of long-term herbicide use,irrigation and nitrogen fertiliser on soil fertility in an apple orchard[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1991,55(3):377-387.
[45] 樊巍,孔令省,陰三軍,等.干旱丘陵區(qū)蘋果-紫花苜蓿復合系統(tǒng)對蘋果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38(4):423-426.
[46] 和潤喜,邵扶民,石卓功.生草覆蓋對蘋果產量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8(5):100-103.
[47] 鄧豐產,安貴陽,郁俊誼,等.渭北旱塬蘋果園的生草效應[J].果樹學報,2003,20(6):506-508.
[48] 張谷雄.溫州蜜柑熱害異常落花落果的機理和防御措施[J].長江果樹,2003(3):7-12.
[49] 高喜榮.生草栽培對蘋果園土壤及樹體養(yǎng)分的影響[J].河南農業(yè)科學,2005,34(7):75-77.
[50] 李會科,趙政陽,張廣軍.果園生草的理論與實踐:以黃土高原南部蘋果園生草實踐為例[J].草業(yè)科學,2005,22(8):32-37.
[51] 劉萬達.果園發(fā)展的新趨勢——果園生草[J].中國林副特產,2009(5):52-53.
[52] ROOT R B.Organization of a plant-arthropod association in simple and diverse habitats:The fauna of collards(Brassicaoleracea)[J].Ecological monographs,1973,43(1):95-124.
Ecological Effect,Economic Effect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
DU Zhi-min1,2,GUO Xue-bai3,WANG Ji-wen1,2et al
(1.Institute of Biology,Henan Academy of Science,Zhengzhou,Henan 450008;2.Key Laboratory of Microbial Engineering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Henan 450008;3.Zhengzhou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 451400)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 i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for fruits eco-culture. We focused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 andeconomic effect of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explored technical points of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In view of status quo of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 in China,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c for generalizing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in China,such as we need choosingherbagespecies and ways to local condition, reinforcing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soil microb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y, intensive cultivation, develop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ruit-herbage-livestock system.
Growing herbage in orchard; Ecological effect; Economic effect; Technical points
2017年河南省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銅尾礦耐性菌株的篩選及其對黑麥草生長影響研究”;2016年河南省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石灰對銅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2012年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121100110100);2014年河南省轉制機構研究發(fā)展專項[豫財政(2014)383號]。
杜志敏(1985- ),女,河南武陟人,助理研究員,博士,從事植物營養(yǎng)學研究。
2016-11-29
S 66
A
0517-6611(2016)36-007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