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我應(yīng)該”—“我愿意”—“我是”:魯迅精神轉(zhuǎn)變軌跡

        2016-03-14 12:45:53浙江海洋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浙江舟山316022
        關(guān)鍵詞:轉(zhuǎn)變魯迅精神

        王 燕(浙江海洋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浙江舟山 316022)

        ?

        “我應(yīng)該”—“我愿意”—“我是”:魯迅精神轉(zhuǎn)變軌跡

        王燕
        (浙江海洋學(xué)院學(xué)報編輯部,浙江舟山316022)

        摘要:尼采以駱駝、獅子和孩童三種變形分別對應(yīng)“我應(yīng)該”“我愿意”“我是”,闡釋了精神自被動承受到主動創(chuàng)造的三級跳??v觀魯迅的一生,也可以看出從“我應(yīng)該”的律令遵從,到進入“我愿意”的自由選擇,最后到“我是”的自我肯定的精神軌跡,呈現(xiàn)出這一精神界戰(zhàn)士追尋自我的艱難旅程和復(fù)雜內(nèi)蘊,同時在其寫作中也留下了濃重的轉(zhuǎn)變痕跡,從聽將領(lǐng)到聽從內(nèi)心,從預(yù)設(shè)的廣大讀者到為自己寫作,可以看出魯迅精神逐漸沖破束縛走向自由創(chuàng)造的歷程。

        關(guān)鍵詞:魯迅;精神;我應(yīng)該;我愿意;我是;轉(zhuǎn)變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開篇就談到精神的三種變形,分別以駱駝、獅子和孩童作為象征。駱駝負重,順服,代表著“我應(yīng)該”;獅子在沙漠里稱王,創(chuàng)造自由和一個神圣的否定以對抗義務(wù),代表著“我愿意”;孩童,則是“一個自轉(zhuǎn)的車輪,一個肇始的運動,一個神圣的肯定”[1],“唯有在世界孩童那里,我‘愿意’才能成為我‘是’”[2]。從“我應(yīng)該”到“我愿意”再到“我是”,是精神的三級跳,也是剝落束縛、進入純粹自我的質(zhì)變?!拔沂恰保坏饬藗€體對外部律令的被動承受,而且消除了“我愿意”選擇背后暗含的不自由,真正降落于自我。生命和死亡,彷徨和吶喊,充實和空虛,喜悅和痛苦,都成為“我是”的內(nèi)容。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種精神在魯迅身上有著奇妙的對應(yīng),他終身負著更新國民性的責(zé)任,然而經(jīng)由“須聽將令的了”到勇敢地采取一種沙漠式的生存姿態(tài),他的獅子精神獲得爆發(fā)。然而,在魯迅的生命中,最為關(guān)鍵的是“我是”的取得:

        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jīng)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遮蓋這些,而且實在有些愛他們了,因為這是我轉(zhuǎn)輾而生活于風(fēng)沙中的瘢痕[3]4-5。

        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4]341。

        魯迅最輝煌的時刻便是對自我靈魂的肯定。以“我應(yīng)該”—“我愿意”—“我是”來透視魯迅的精神軌跡,可以看出這一精神界戰(zhàn)士追尋自我的艱難旅程和復(fù)雜內(nèi)蘊,同時在其寫作中留下的轉(zhuǎn)變痕跡。

        一、歷史重負下的“我應(yīng)該”

        魯迅形容自己18歲離開故鄉(xiāng)紹興到南京求學(xué)是“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自此,走上了一條尋找自己以至立人之路。1902年,22歲的魯迅到日本留學(xué),在這塊直接承接歐風(fēng)美雨浸潤的土地上,魯迅的思維更加自由起來。隨著接觸尼采、克爾凱郭爾等人的思想,個人主義開始成為主導(dǎo)思想扎根在魯迅的內(nèi)心。他和周作人幾乎都嗅到了這種人類精神變革的新氣息。他將這種精神的變革視為拯救中國的首要:“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zhuǎn)為人國”[4]57。從而積極策劃刊物,取名《新生》,又在1907 - 1908年連著寫下《摩羅詩力說》《科學(xué)史教篇》《文化偏至論》《破惡聲論》等一系列振聾發(fā)聵之作,1909年編譯《域外小說集》兩冊,其主導(dǎo)思想就是倡導(dǎo)爭天抗俗的獨立個性。但是,《新生》在出版之期就宣告流產(chǎn),內(nèi)部成員已經(jīng)潰散。他傾注心血翻譯的作品,售出去很少,幾乎都是自費,這給魯迅很大的打擊。回國后,他又全力投入辛亥革命,起初的熱情最終又被舊勢力所排斥。對這一連串的打擊,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將其反省為:我決不是一個振臂一呼應(yīng)者云集的英雄。使他產(chǎn)生“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的寂寞感,此時,意志尚未能夠與之抗衡,更未能將寂寞納入自我生命體系,只能寓于S會所以“鈔古碑”來打發(fā)自己。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驅(qū)除的,因為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來也親歷或旁觀過幾樣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為我所不愿追懷,甘心使他們和我的腦一同消滅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卻也似乎已經(jīng)奏了功,再沒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4]440。

        從18歲離開家鄉(xiāng)至38歲發(fā)表《狂人日記》之間,本該是最為輝煌的青春歲月,魯迅卻以“逃”字開始,又以寂寞作結(jié)。寂寞之重,我們幾乎能嗅到一股自殺的氣息:“我的生命卻居然暗暗的消去了,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4]440。生命的沖動和自覺在受挫后無限收縮。如果我們反省這段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魯迅在不由自主地經(jīng)歷著高峰和低谷,還無力掌控自己不受影響。他的沉寂和冷眼,是一種無奈的自我退縮,一種得不到他人回應(yīng)的自我懷疑。實際上,在曾經(jīng)樂觀地自我確認中,盤踞著一個“我應(yīng)該”的重負。無論辦刊物,做翻譯,還是參加辛亥革命,他的潛意識里是“我應(yīng)該”被接受,“我應(yīng)該”能改變現(xiàn)狀。被“不應(yīng)該”到來的事實擊垮的魯迅,轉(zhuǎn)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我應(yīng)該”沉寂了,以麻醉青年時候的慷慨激昂??梢哉f,前期的魯迅在“我應(yīng)該”的帷幕下進行著雖是昂奮卻容易受挫的自我建立工作,結(jié)局的成敗束縛著他,這時的他還是一個在痛苦中背負巨石上山、又在絕望中看著石頭滾落的西西弗。當(dāng)一種更新國民的責(zé)任仍以大眾化的方式顯現(xiàn),還沒有轉(zhuǎn)換成我的獨特表達,還不具備在時間中善于等待、獨自品嘗寂寞的余裕,便容易產(chǎn)生“我應(yīng)該”的念頭。

        這種“我應(yīng)該”的發(fā)展高潮就是鐵屋子事件。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4]441。

        不難看到,魯迅持抱的是“我應(yīng)該”不把他們驚醒的思想。有太強的外在律令束縛著他——鐵屋子打不破的事實以及人們臨終的痛苦。此時的魯迅尚未具備一種自由:凝視死亡甚或失敗的自由,或者大嚷的自由。

        我們發(fā)現(xiàn),金心異的回答也難逃脫世俗的軌跡:維系在希望中。誠然人們的行為都潛意識地預(yù)約著希望,這經(jīng)不起一句問:如果結(jié)局是失敗,是難以預(yù)見的茫然,那還做嗎?你敢肯定行為本身的價值嗎?這就是涉及到“我是”。那時,魯迅還未進入到“我是”的自由。

        答應(yīng)出山以后,魯迅為《新青年》撰稿,1918年5月發(fā)表《狂人日記》,在這篇對封建吃人制度進行前所未有沖擊的作品中,其深處實際上潛隱著對個體淪喪的隱憂:狂人嘆息難見真的人,包括自己也吃過人。這種嘆息包含著魯迅深感自身難以掙脫幾千年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絕望,不能不背起歷史的黑暗閘門。

        這種“我應(yīng)該”的發(fā)展極致是魯迅對許廣平的情感規(guī)避。

        在與許廣平的戀愛中,時時能聽到這種“我應(yīng)該”的言辭。對魯迅始終背負著封建倫理、不敢跨出一步的做法,許廣平一針見血地點醒他:

        我將要說:“你的苦了一生,就是一方為舊社會犧牲,換句話,即為一個人犧牲了你自己,而這犧牲雖似自愿,實不啻舊社會留給你的遺產(chǎn),……我們是人,天沒有叫我們專吃苦的權(quán)力,我們沒有必受苦的義務(wù),得一日盡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我們是人,天沒有硬派我們履險的權(quán)力,我們有坦途有正道為什么不走,我們何苦因了舊社會而為一人犧牲幾個……”[5]

        句句都是“我是”的熾熱吶喊,如同向“我應(yīng)該”進行徹底討伐的檄文。魯迅終于憑借這股年輕的力量,賦予自己掙脫歷史枷鎖的勇氣。某種程度上說,魯迅和許廣平的結(jié)合是掙脫“我應(yīng)該”轉(zhuǎn)向“我愿意”的一個轉(zhuǎn)折。

        二、擺脫集體行動后的“我愿意”

        我們看到,這種“我應(yīng)該”的重負留在寫作上的痕跡,便是魯迅的寫作還沒和自己取得一致。吶喊時期,魯迅承認自己“須聽將令”,“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這在本性上有違其深刻的懷疑性和洞察力。雖然他承認那時是自愿的,但這種愿意仍然聽從“我應(yīng)該”的命令,實際上仍是“我應(yīng)該”的變異。最大的一點就是“不愿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因為“主將不主張消極”,這正與其一貫不愛做夢的本性構(gòu)成矛盾,而所采取的筆調(diào)也帶有某種修飾性,正是在這一點上,木山英雄認為其“‘吶喊’存在著與思想解放時期的啟蒙論調(diào)相妥協(xié)的諸多成分”。此時,“要把自己的此刻現(xiàn)在的一切拋出來化為文章的自由,都受到來自內(nèi)外兩重因素的阻礙”[6]7。1924年,《新青年》的低落,朋友的風(fēng)流云散,社會的重又黑暗,使魯迅的內(nèi)心經(jīng)過了夢醒了無路可走的痛楚,但也為他擺脫集體的行動、將自己置于“沙漠”提供了內(nèi)心轉(zhuǎn)換的空間,由于什么都不能作為自己的支柱,意志無羈而獨立,反而取得了獨步天涯的瀟灑,隨意歌哭,“一任它怎樣淺薄,怎樣偏激”,在這時才真正完成“我應(yīng)該”到“我愿意”的轉(zhuǎn)變。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zhuǎn)變并非叛逆精神的突然涌現(xiàn),而是建立在深刻反思的基礎(chǔ)上,如果說,《新青年》時代的魯迅對前驅(qū)者懷有同情,對青年心存敬畏,對革命的懷疑和批判只容納在自身,那么,三·一八事件后,他對青年的失望幾乎吞沒了他的精神信仰,南下廣東時,對革命的失望感便突破自身壓制,遂由同情變成冷峻的反思,批判的力量獲得徹底釋放。他自覺變成了一個自由審視社會的邊緣人,一個敢于挑戰(zhàn)權(quán)威話語的獨戰(zhàn)者。這時,魯迅才徹底展現(xiàn)毒眼和毒耳,將對中國社會和國民性的失望統(tǒng)統(tǒng)表達出來,甚至可以毫無懼憚地斥責(zé)左聯(lián)里的一些將領(lǐng)是“革命的工頭”。這種自由獲得之后,不論寫什么,也不論標(biāo)示什么題目,均為自成一體的魯迅式文章。

        然而“我愿意”的潛臺詞亦包含著“你能做你所想的,但在你生命的每一既定的時刻,你只能想要一確定的東西,而決不能是別的什么。”[7]137這便是所謂自由選擇后面隱含的不自由(盲點)。這個不自由的最大后果便是懷疑、空虛。

        魯迅反思這種“我愿意”是深刻的?!豆陋氄摺分校栉哼B役之口探討“我愿意”的危機:

        然而我還有所為,我愿意為此求乞,為此凍餒,為此寂寞,為此辛苦。但滅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個愿意我活幾天的,那力量就這么大。然而現(xiàn)在是沒有了,連這一個也沒有了?!旎顦O了,舒服極了;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

        孤獨者的“我愿意”是建立在心愛之人和所為之事上的,當(dāng)這些存在的時候,我愿意付出一切,一旦不存在,便失重了,“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自我因為外在支撐(希望)的消失而淪喪,這是令人反思的。魯迅不能不克服“我愿意”背后的不自覺和不自由。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fù)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

        他看到,當(dāng)希望存在的時候,血腥的歌聲是容易的,而一旦喪失了希望,歌聲就空虛了,這樣,想要重新取得行動的力量,就必須放下希望的盾,以自身存在作為武器,肉搏暗夜。

        三、注目于自我根據(jù)的“我是”

        《彷徨》一書正描述了這種生命掙扎。呂緯甫從意氣奮發(fā)到隨隨便便,是因為始終沒有認識“我是”,那個拔胡須的我和送絹花的我到底有何優(yōu)劣,其實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他卻認定了后者是無聊,終于操起子曰,輸給了無聊。涓生也如此,他循著“我愿意”的軌跡,以為追求真相便能獲得自我,卻遭遇了空虛和悔恨。這樣要突破“我愿意”,就必須成為“我是”,以擺脫“我愿意”的預(yù)設(shè)性和指令性:

        一個自由的意志可能是這樣一種意志,它不是由理由(因為每一個決定他物的東西必然是一個理由,在現(xiàn)實的事物中必然是一個現(xiàn)實的理由,即原因),不是由任何東西所決定的;它的單個的表現(xiàn)(意志動作)因此從本原來講就完完全全是產(chǎn)生于它自己的,而并不是由事先的條件所必然造成的,因此也就是不是由任何東西,按照什么規(guī)則所能決定的[7]120。

        自由意志源于自身,超越了生與死,成功和失敗,虛空和實在,歡喜和痛苦的界限,只注目生命本身的律動,尋找自我的根據(jù)。

        魯迅在《野草》題辭中明顯透出對“我是”的向往: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dāng)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生時為生命的昂揚而欣然,死時為熊熊燃燒、不留痕跡而欣然。生與死因為“我是”而融為一體,成為一場生命的舞蹈。同樣在過客身上,由他自己接續(xù)了生與死、彷徨與空虛的界限,在茫然夜色中躍動。然而,“我是”并不意味著對悲觀情緒的刻意撲滅,而是取得剖析自己的勇氣和言說的自由。魯迅在《野草》中集束地表露此時的自己是彷徨、空虛、寂寞,但“看似軟弱,實則剛強”,他不會再因外界的律令而放棄自我言說。這樣,我們可以在《野草》的許多具有生命悲感的意象中,在不屈的抗?fàn)幒褪〗Y(jié)局的斷裂處,找到一個結(jié)實的扭結(jié)——自我。從那產(chǎn)生無窮的生命動力。如果說,“我應(yīng)該”和“我愿意”的背后都隱藏著對自我和他者的期許,空虛和絕望會隨著期許的落空而降臨,“我是”則坦然正視了隨時會降臨于行動的空虛和絕望,牢牢抓住自我這個繩索,使自己能憑“虛”而立。更進一步,空虛有時甚至意味著以絕對殘酷的真實,凝視并進入自我,此時,空虛化為“我是”。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求乞》)我愿意只是虛空,決不占你的心地。(《影的告別》)

        可見,魯迅的“我是”并非對自我的直線型肯定,而是在冷酷的諦觀中無限地接近自己,無論是痛苦的自我搏斗,還是顫栗的心靈探尋,都承載著力圖自我去蔽的決心;而且這樣的“我是”是意識到自身黑暗后決意獨自行走荊棘路的自我試驗。因此,這是一種承認了絕望,又反抗絕望的“我是”。

        這個自我不斷地更新,不斷地運動,過客便是我“是”最偉大的告白,他以自我的實在穿越茫茫的來路和去路。自身便是出發(fā)點,是存在的意義,是創(chuàng)造的主體。

        僅于客觀之習(xí)慣,無所盲從,或不重置,而以自有之主觀世界為至高之標(biāo)準(zhǔn)而已。以是之故,則思慮動作,咸離外物,獨往來自心之天地,確信在是,滿足意在是,謂之漸自省其內(nèi)曜之成果可也[4]55。

        因為我“是”的肯定,我們便可以聽到這樣堅定的心聲:“我自愛我的野草”“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于我自己”“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野草,棗樹,朔方的雪,影子,充滿悲劇感,卻是歡欣地存在,他們?nèi)绱祟I(lǐng)悟了“我是”,具備了成為自我的堅定意志,獲得了對自我本相、現(xiàn)實處境、行動方式和結(jié)局的負載能力:

        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是我自己負責(zé)[3]54。

        當(dāng)魯迅開始以一個獨行者、獨戰(zhàn)者、獨異者的身份立足于世,其言說的方式也大大改變了,具有了沖擊世界的極大勇氣。這時,他的寫作才具有本體意義,與他的生命感覺和生存姿態(tài)取得了一致。

        也有人勸我不要做這樣的短評。那好意,我是很感激的,而且也并非不知道創(chuàng)作之可貴。然而要做這樣的東西的時候,恐怕也還要做這樣的東西,我以為如果藝術(shù)之宮里有這么麻煩的禁令,倒不如不進去;還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摩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也未必不及跟著中國的文士們?nèi)ヅ闵勘葋喅渣S油面包之有趣。

        現(xiàn)在是一年的盡頭的深夜,深得這夜將盡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jīng)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但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遮蓋這些,而且實在有些愛他們了,因為這是我轉(zhuǎn)輾而生活于風(fēng)沙中的瘢痕[3]3。

        無論對雜文的愛好,還是對粗糙靈魂的接納,都證明魯迅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生命表述方式和參與社會的方式,也學(xué)會了超越希望和絕望的從容前行,魯迅的“我是”得到確立。臨死之前,他感覺自己和遠處的一切連在一起,“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盵8]自我無限敞開,無限接納,“我是”提挈著自我躍出一己之囿,成為能包容一切的生命體。

        四、預(yù)設(shè)讀者和寫作姿態(tài)的轉(zhuǎn)變

        從“我應(yīng)該”到“我是”,魯迅預(yù)設(shè)的理想讀者(或者稱之為寫作的外向性轉(zhuǎn)到內(nèi)向性)也在發(fā)生改變。日本留學(xué)時期,他認為改變國人的精神,當(dāng)然要推文藝,于是提倡文藝運動。文藝運動作為社會化運動,其運轉(zhuǎn)方式帶有模式化、群體化的傾向,對大眾充滿訴求。此時的魯迅尚未敢成為一顆獨自運轉(zhuǎn)的星球。無論是《摩羅詩力說》還是循循善誘的《我們怎么樣作父親》,預(yù)設(shè)的讀者是大眾的,帶有啟蒙化傾向。這種預(yù)設(shè)性不得不面臨失敗,正如他后來所認識的:社會沒有知道我在攻擊,倘一知道,我早已死無葬身之所了。否則,幾條雜感,就可以送命的[3]477。這樣,預(yù)設(shè)的讀者不得不發(fā)生變化,寫作的姿態(tài)也隨之改變。他多次說“據(jù)說公理被他們拿走了,我現(xiàn)在一無所有”,魯迅顯然主動放棄了所謂的大眾認同,獨立“沙漠”,讀者預(yù)設(shè)轉(zhuǎn)變成內(nèi)心的“釋憤抒懷”,《野草》他已明確認定是寫給自己的。他不再長篇大論、四平八穩(wěn)的說理,呈現(xiàn)出一種恣意、刻毒的風(fēng)格。他說,如果有一天,“全露出我的血肉來,……到那時還不唾棄我的,即使是梟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這才真是我的朋友”[4]300,也是他真的讀者。他的雜文也好,硬譯也好,都潛在地愿意獻給自己和一部分“不圖爽快,不怕艱難的讀者”[9]213,“能和自己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9]592-593。如果說,十年的沉默(鈔古碑)是出自強烈的自我壓抑,那么,當(dāng)他學(xué)會了沙漠式的生存,這種沉默便成了某種自由的象征——完成了沉默和言說的自由轉(zhuǎn)換,說與不說都出自本心,而非來自外部和內(nèi)部的喝令。他在《答有恒先生》對沉默原因的解釋,讓我們看到并非他不再關(guān)照國民,而只是學(xué)會了等待,不再尋求急切的認同和呼應(yīng)。一旦隱藏的讀者不再是大眾,而是擁有相同精神追求的人,甚至只是自己,我們便看到,獨戰(zhàn)者、那個戰(zhàn)士、過客等等都不是對大眾的召喚,只是對自己和具有同樣精神追求的人的召喚和期許。這樣,無論生命軌跡,還是寫作姿態(tài),都具備了內(nèi)傾性的自由,他的高難度思想,勇于宣戰(zhàn)的姿態(tài),他的獨特表達,才得以自由展開,是為自己而存在的,至此,外界的一切看法和訴求全部脫落,不再左右他。

        五、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墳》和《吶喊》時期的魯迅是昂奮的,天性中的個體敏感性和西方思想的極端個人主義一拍即合,使其將自我理想映射于他者,期待他者的覺醒,也愿意采用大眾化的斗爭方式贏得大眾,但這種熱烈不經(jīng)意地潛伏著因某種天真和熱情帶來的脆弱性,經(jīng)不起打擊,無力擺脫空虛、寂寞的沖擊,自身是懸置未定的。《彷徨》時期,是魯迅個人化寫作風(fēng)格形成時期,完全脫離任何集體化和潮流寫作的束縛,無論他的筆法和視角都自成一體。而這一時期的孤獨、背叛、打壓、傷害、誹謗,絕望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從“我應(yīng)該”到“我愿意”再到“我是”并非自然羽化的過程,而是伴隨著與他物的強烈對峙和激烈沖突。

        當(dāng)然,這種劃分還是粗糙的,其中,“我應(yīng)該”、“我愿意”和“我是”常常呈糾纏狀態(tài),并非在時間上呈直線似的變化,魯迅的自我懷疑就是模糊這種分界的首要因素。但是,從“我應(yīng)該”的律令遵從,到進入“我愿意”的自由選擇,最后到“我是”的自我肯定卻是魯迅一生成為自我的總體軌跡。正如木山英雄所說“雖說在‘不可為’的認識轉(zhuǎn)化為‘為之’處有魯迅的根本精神在,但對于其間所繼續(xù)的沉重懷疑之積淀不能輕易看過?!褪钦f,最為執(zhí)著于前行的魯迅在自己的內(nèi)部培育了最為執(zhí)著的懷疑,進而言之,這種懷疑的凝結(jié)甚至又繼而成為促使他前行的根據(jù)”[6]55。

        參考文獻

        [1]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M].錢春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23.

        [2]洛維特.墻上的書寫:尼采與基督教[M].田立年,吳增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1.

        [3]魯迅.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4]魯迅.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5]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M].2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21-122.

        [6]木山英雄.文學(xué)復(fù)古與文學(xué)革命[M].趙京華,譯.2版.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6.

        [7]叔本華.叔本華文集:悲觀論集卷[M].陳靜,編.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8]魯迅.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600.

        [9]魯迅.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編輯:劉慧青)

        Lu Xun’s Spiritual Trajectory:the Shift from“I Should”to“I Do”and“I Am”

        WANG Yan (Editorial Department,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China316022)

        Abstract:With deformation of camels,lions and children to represent respectively the spirit of“I should”,“I do”,and“I am”,Nietzsche illustrates the triple jump of spirit from passive suffering to active creation.A general survey of Lu Xun’s life reveals that he underwent the spirit trajectory from the imperative compliance of“I should”,to the free choice of“I do”,and finally to the self-approval of“I am”.The trajectory presents the hard journey Lu Xun took as a spiritual fighter when he was pursuing self and its complex connotation.Meanwhile,the trajectory has an impact on his writing.Lu Xu changed from wring for others to writing for his own heart,from writing for default readers to writing for himself.It can be found that Lu Xun gradually broke the spiritual bondage and reached the freedom to create.

        Key words:Lu Xun; Spirit; I Should; I Do; I Am; Shift

        作者簡介:王燕(1980- ),女,浙江舟山人,編輯,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

        收稿日期:2015-04-01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6.02.013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中圖分類號:I210.96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3555(2016)02-0095-07

        猜你喜歡
        轉(zhuǎn)變魯迅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xué)習(xí)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魯迅,好可愛一爹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44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魯迅《自嘲》句
        魯迅看書
        淺析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轉(zhuǎn)變及對策
        適應(yīng)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試論加快轉(zhuǎn)變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研究
        欧美中文在线观看|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性|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国产精品夜色视频久久|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久久99热久久99精品|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熟女不卡精品久久av|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日本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黄色大片免费看|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缴清无码 | 丰满人妻被黑人中出849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 中国丰满大乳乳液| 爆乳午夜福利视频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资源| 成人免费xxxxx在线观看| 狼人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内精| 一个人看的www片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女女精品视频久热视频 |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日韩av在线不卡观看| 国产极品裸体av在线激情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91| 男人扒开添女人下部免费视频|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高清一区二区| 无套熟女av呻吟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