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玲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00875)
希望天堂有鋼琴
——從《海上鋼琴師》看存在主義
何佳玲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100875)
電影《海上鋼琴師》由意大利小說《1900:獨白》改編而來。主人公1900的一生,可以以存在主義的視角看待。1900被“拋入”世上,最初只是與沙鷗無異的存在。其后,1900的鋼琴天才得以顯現(xiàn),并由此追逐其本質。在這個過程中,主人公不為荒誕世界所理解;還遇到遇到友情與愛情——“他人帶來的地獄”。在迷茫掙扎之后,1900毅然堅定了自己的道路,以“自由選擇”成全人生可能。
海上鋼琴師;存在主義;拋入;荒誕;選擇
“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無限大的鍵盤,怎么彈奏的出音樂?”
“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p>
在故事的末尾,面對畢生摯友麥克斯的挽留,1900如是嘆道。
荒蕪之后,一個人的臺階之上,麥克斯默言,“我現(xiàn)在仍自問離開海上都市是不是正確的選擇?!?/p>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作者亞歷山卓.巴瑞科的小說《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非凡天才鋼琴師1900史詩般的人生故事。然而,對于人們,甚至對于整個世界來說,1900也許曾經(jīng)存在過,而更多的,則如1900自己所說的那樣,反正,世間沒人記得我。1900整個在船上度過的人生,正是對存在主義中海德格爾所提出的“拋入”的最好詮釋 —— 我們每個人都是被拋到這世上來的,孤苦伶仃,無依無靠;所以人要對自己負責。
沒有國籍與出生證明。沒有護照與簽證。更沒有父母。上天并沒有問問他愿不愿意,便將“赤裸”的他拋入這世上,給予了他存在。1900作為棄嬰憑空出現(xiàn)在郵輪弗吉尼亞號上的鋼琴下,由身為鍋爐工的養(yǎng)父撫養(yǎng)到8歲。隨后養(yǎng)父因意外死亡,令懵懂面對生離死別。迷茫之際,美妙的樂聲在遠方降臨,引領少年踏上了神奇的人生之旅,即激發(fā)與形成自身本質的道路。
薩特說,“存在先于本質”。在遇見音樂與鋼琴之前,1900只是躲藏在輪船上終日與海為伴的存在,根本上來講與天地間一沙鷗無甚區(qū)別,天才無從得以顯現(xiàn)。而當他依著自由不羈的天性,無視所謂“規(guī)則”,手撫琴鍵之時,所有人都為之驚嘆。本質由此得以萌芽,在1900每一次落下指尖的選擇中茁壯成長著?;顫姎g快或是沉郁憂傷,涓涓細流或是驚濤駭浪,音樂的腳步被他的自由意志支配著,在人群的歡鬧中翩翩起舞,不但譜寫著1900自己人生的歌,也在他對人們細膩而敏銳的洞察之中講述著別人的故事,令人無不神往而怔怔的深深陷入那精妙而致命的“毒藥”之中。
1900一生中有很多改變?nèi)松臋C會,但自我約定的胡同他堅守著走到了盡頭。他無視金錢與地位,面對一張唱片便可享盡一生榮華富貴的機遇他向來嗤之以鼻。對音樂癡癡的愛讓他感到“唱片”的存在是多么的讓自己痛苦,甚至覺得那是活生生將自己與音樂“分開”。荒誕的世界不懂作為藝術一般存在的1900內(nèi)心的世界與選擇,不懂他的追求與自由。世俗的教條與價值觀在1900看來如此的荒誕不經(jīng),樂隊的演奏中主持人每每向他強調“用正常的音調就好”,微笑點頭又怎樣,1900仍舊會在短暫的“正?!敝髞硪粋€突然襲擊,看似“優(yōu)雅”舞蹈著的人們立馬被歡快隨性的的爵士樂吸引得自由熱舞起來。那是1900的自由的選擇,是成其本質的音符?;恼Q的世界愚蠢的人類,何從明白?
除卻金錢與地位,1900生命之中還有著兩位重要的客人,在影響著他的抉擇。薩特曾說,“他人即地獄”。 我們在荒謬的世上存在著,影響和被影響著。生活的一天天告訴我們,就像有人說的那樣,“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無忌憚的干預我們的選擇,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選擇。友情與愛情的存在讓1900的世界不止于浩瀚的大海,還有著歡愉,思念,痛苦,乃至對塵世,大陸生活的期待。但這同時也就意味著,他的選擇受到了他人的干擾,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愛慕的女孩兒始終會回到大陸上去,習慣陸地生活的摯友也注定會離開。他們的選擇留下了1900一人孤獨,誘使著他徘徊在海陸之間的舷梯之上,猶豫傷神在選擇之間。薩特的說法看似些許夸張,但對于1900藝術般崇高的人生以及他自由不羈熱愛海上這片他熟悉掌握于胸的生活的本質來講,岔路口愛情與友情的召喚的確不乏可怕的意味。
不過,幸運的是,1900堅定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路。
“我可以在有限的鋼琴鍵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旋律,但我無法在無限的城市中,無盡的街道間找到屬于我的空間。”有限的88個琴鍵是他所熟悉而統(tǒng)治的世界,就像他所說的那樣,“我喜歡那樣,我應付得來”。他不愿意去到那未知的大陸上,那無盡的琴鍵中。那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那是上帝的鍵盤,是上帝在左右著人與人、人與物的交織,是一切的偶然與不可控?;闹嚨氖澜缟先藗冏砸詾檎莆罩松?,卻實則在命運與他人有意或是無意的擺布之下庸庸一生。就像卡夫卡筆下《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為了家人的幸福一再改變自己的職業(yè),改變自己的生活,從在自己的小生意中安逸的閑聊享受到終日奔波勞累后窩在潮濕的旅店被褥中,他受到家人的影響,讓自己的自由不再。更加荒謬的是,家人實際上已經(jīng)對他的付出習以為常。當他本質受到侵蝕,已不再是自由的自己,而異化為不再是人類的甲蟲之時,就連最關愛的妹妹也都否認他的存在,而要將他驅逐。存在主義說,但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自由選擇而負責。1900選擇了大海與音樂,他也就選擇了孤獨。人群的歡笑與熱鬧與他孤零零的內(nèi)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狂歡,一個人的孤單。他的人生是歡樂的,因為他有自由的選擇。而他的人生終究也是痛苦的,是拋卻紅塵的寂寥。
故事的末尾,麥克斯也終于明白,并尊重好友的選擇。存在主義說,死亡是最重要最艱難的選擇。1900的世界不能因為外物而打破,那么他便選擇與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郵輪一起粉碎在炸藥的火光之中。一剎的花火,是生命臨終最絢爛的樂譜,這個世界由他而起,也由他終結。一切盡在他的選擇。不,他沒有終結,而是將它帶到了另外一個地方。用選擇譜寫自己的生命,用生命成全自己的選擇。
1900看到世界的荒謬與捆綁式的不自由,他說,“陸上的人喜歡尋根究底,虛度很多光陰。冬天憂郁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你們不停到處去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羨慕”。
兩條右臂能彈出什么音樂?表面上看似否定,實則不然。人生的確充滿痛苦,但自由的選擇創(chuàng)造著無限的可能。
他說,希望天堂有鋼琴。
[1]吉賽貝·托納多雷.《海上鋼琴師》[Z].意大利,1998.
[2]讓·保羅·薩特.陳宣良譯.《存在與虛無》[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出版社,2007.
[3]亞歷山卓.巴瑞科.《1900:獨白》[M].彭懋龍譯.臺灣: 城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