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 熳
歲月流蘇 心岸曠遠摹心境
文 羅 熳
張建華福建仙游人,美術學藝術碩士、副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雕刻藝術專家、廈門大學訪問學者、高專國家骨干專業(yè)教師、高專教學評估專家。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工藝美術系列技術職務評委、國家雕刻技能鑒定考評師、莆田市畫院畫師、福建古典藝術家具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莆田市工藝美術協(xié)會常務理事、莆田市雕刻工藝品同業(yè)商會藝術顧問、福建仙游石雕工藝協(xié)會高級藝術顧問、福建省油畫行業(yè)協(xié)會高級藝術顧問。
人生阡陌縱橫,有時讓人找不到走出迷宮的路徑。佛家的語言經(jīng)常以簡潔的隱喻說服常人真誠、放下心頭結,這樣,人們擺脫了困惑,身心得以超脫和升華。而中國的詩人、畫家,常常寄情懷于山水,寫景抒情,狀物摹心境。很顯然,詩、畫萬千,詩人、畫家到底是把自己的感情用抒景宣泄出來,還是賦教化于閱讀者心中?
中國古人畫一個人要渡船,并非是簡單說有一個人要渡船到對岸去,而是有佛學“度”的概念。佛學里的度化也就是度人先度己,做個有修行的人,沒有貪、嗔、癡,盡己之力,竭己之心,把個性改變得溫文儒雅、謙卑謙恭,從而感化他人,教化社會。中國藝術的含蓄、畫外之境、詩性、空靈與溫良,在這位學術派畫家張建華先生的畫作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他除了研究西畫還研究國畫,他的很多作品,無論國畫還是西畫,其語言風格,更多表達的是東方的精神和審美意蘊。他的山水情懷不是簡單的風景題材,而是自己的藝術態(tài)度和文化立場,是借風景、山水來表達當代人文情懷,通過重構精神家園達到對世界、對自然的當代關懷。
從他的《心岸曠遠》《彼岸本無花》《歲月流蘇》《流年天真,歲月靜好》等畫作中,我讀到了一種自由不拘束、開闊不壓抑、開放與收斂并聚、澎湃與優(yōu)雅同存的人文情懷,從中我們仿佛找到了靈魂的棲息地,安然而放松,同時還有精神的鼓舞,讀者仿若和畫者一起去做一個看得開、放得下、提得起的強者。
《盛春——彼岸本無花》是畫者為致敬電影作品《尋龍訣》所作,期間畫者有著這么一句話的闡述:“人人心中都有一朵蓮,最終,那是平和的眼和放下的心,識此,坦然于彼岸本無花?!睋?jù)此注解,我再次賞畫,那畫是不亢不卑構成的強勁與頑強韌性,除此之外,畫面近處的厚實與遠處的朦朧,前景放下的心幻化的金魚生機活力暗藏,荷聚斂的淡定、率性與從容,躍然紙上,觀之動心。
在《歲月流蘇》中,畫者這樣闡解道:“歲月既積,卷帙自富。從秋日的清涼金黃,到冬夜的憑窗聽雨,匆匆又一年,在時間都去哪了的感慨中,素墨,留白,讓清風吹過歲月的流蘇,靜待春芽新綠,歲暖花開?!苯ㄈA先生之畫作,其顏色多是一種深沉而輕松的調,是人性練達之作。
《新李競芬芳》是一幅通透的畫作,細細審讀此畫,讓我聯(lián)想到著名的編導阿勇說過的一句話:“雖然世事紛擾,但我們還是要有一顆童心。只要童心未泯,我們就會綠葉成蔭!”這二者異曲同工,看來人只要用一顆童真的心去對待生活,那么生活就會枝繁葉茂。
《盛春——彼岸本無花》 張建華/作
《新李競芬芳》 張建華/作
《歲月流蘇》 張建華/作
《心岸疏朗》 張建華/作
《心岸疏朗》看到一個“真”字,談到“真”,常人會從“真”進入到“迷”,退不出來,而疏朗的心岸,大塊的留白,我想,正好可以從這留白中抽迷而返,這不就是作者所注解的那種禪意嗎?
華人收藏大家陳筱君從收藏家的角度說:“自古以來,山水畫不但是文人畫家賴以寄情、意境最深遠的畫種,在表現(xiàn)技法上,也給予了藝術家最大幅度的自由發(fā)揮。”
藝術活動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傳播與藝術欣賞。藝術行業(yè)相關人員在這三部分各司其職,藝術家的主動性主要表現(xiàn)在藝術創(chuàng)作這一部分。一件藝術作品無論以何種方式展示,都會受到觀賞者的評判,而評判的結果無關緊要,藝術的境界會在探索中徘徊、突破,最終上升。堅持繪畫研究創(chuàng)作二十年,建華先生的每幅作品都伴隨著研究的某一段時光,是彼時研究的成果,亦是整個藝術經(jīng)驗的組成部分,感謝創(chuàng)作頗豐的藝術家又給我們提供了饕餮視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