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君
在中國東北部中蘇邊境的烏蘇里江畔,生活著一個不到5000人的少數(shù)民族。夏季,不亞小江南;冬季,狗拉雪橇賽過汽車:搬運(yùn)糧食,出行方便,雪橇迎親……他們夏季構(gòu)木而居,冬天鑿地為“窖”;穿魚皮制成的衣服,戴狍子皮做的帽子,在冰雪封山的季節(jié)里使用狗拉雪橇為交通工具,用鈴鐺網(wǎng)鑿冰捕魚……
上世紀(jì)50年代,歌唱家郭頌的一首《烏蘇里船歌》,高亢嘹亮,把人們帶入了“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倉”的美麗境界。
歌里唱的赫哲人,指的就是作為中國五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他們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的同江市八岔、街津口民族鄉(xiāng),饒河縣四排民族鄉(xiāng)及佳木斯市郊的敖奇村?!昂照堋币鉃椤跋掠巍被颉皷|方”,表明赫哲民族源于黑龍江下游,祖國東部邊陲的史實(shí)。其古代先民可追溯到先秦的“肅慎”,漢魏的“挹婁”等。歷史上又稱“使犬部”、“魚皮部”,在民族內(nèi)部又有“赫真”、“奇楞”人之分,曾信仰薩滿教,是我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主要生產(chǎn)方式的民族。
要了解這一民族風(fēng)情的最佳去處就是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鄉(xiāng)。
赫哲族人與狗:雪橇迎親、溫情相伴
夏季,不亞小江南;冬季,狗拉雪橇賽過汽車:搬運(yùn)糧食,出行方便,雪橇迎親……
從同江市沿同三公路出三江口收費(fèi)站,走同撫公路40公里左右就到了街津口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街津口屯。關(guān)于“街津口”,也頗有一番來歷:1937年日本人強(qiáng)行把黑龍江中下游游牧的赫哲族人集中到此地居住,當(dāng)時這里并沒有地名,只有一位叫蓋津的赫哲族老人居住。為了方便口頭傳達(dá),被強(qiáng)行聚居在這里的赫哲族人都把此處叫做街(方言讀gai,音平)津口,即由蓋津老人的名字“蓋津”轉(zhuǎn)化而成地名。
街津口三面群峰環(huán)抱,中為盆地,總面積160平方公里,夏季時蓮花河自西緩緩流來,在街津三角處流入黑龍江。赫哲族詩人趙汝昌寫道:“街津口,街津山,峰環(huán)三面水一灣,應(yīng)是地杰人靈處,不亞塞北小江南?!背蔀橄募窘纸蚩诿谰暗恼鎸?shí)寫照。
只是我們到達(dá)的時候,正值隆冬,無緣享受這一勝景。此刻的街津口,零下28、29度的氣溫,讓赫哲族村落里蒙上皚皚白雪。而在雪地里拉著雪橇穿行的狗們也成為雪地一景。
其實(shí),在赫哲族人眼里,狗就是他們的朋友。據(jù)說很早以前,一位赫哲族頭人在山林中因太疲憊而睡著,身旁的篝火蔓延,發(fā)生火災(zāi)。當(dāng)時他身邊只有一條狗,為了救主人,獵犬來回奔跑,跳進(jìn)遠(yuǎn)處的小河沾濕身體再打滾濡濕主人身邊的草。最后主人的性命保住了,而獵犬卻在奔跑中累死。為紀(jì)念這條為救主人而犧牲的獵犬,赫哲人從此不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時代變化著,赫哲族人許多習(xí)慣改變著,但他們對狗的熱愛依然不變。以四排鄉(xiāng)村民李國正老人為例,雖家里有摩托車,但李老漢仍習(xí)慣用自家的雪橇搬運(yùn)糧食和出行。“這是大黑,這是大黑的兒子黑娃” ,坐在自家屋里,李老漢一邊裝煙袋,一邊撫摩著身邊的兩條狗說,“這可不是普通的狗,他們跟了我已經(jīng)7、8年了,拉著我的橇子,雪地上跑得比汽車還快!”
不光李老漢對自家的狗有深厚的感情,居住在烏蘇里江的赫哲族人對狗都有種依賴的溫情。畢竟在這里,狗拉雪橇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經(jīng)過訓(xùn)練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雪地里日行120公里路輕而易舉,這是在深雪中任何交通工具都不具備的優(yōu)勢。
于是,赫哲族人傳統(tǒng)的迎親方式里,狗拉雪橇也成為獨(dú)特的民俗一景。因?yàn)榭克?,春、夏、秋三季赫哲族人以彩蓬船走水路迎親;而冬季江水封冰,旱路也被冰雪覆蓋,此時的雪橇又派上了用場。赫哲族人將狗拉的爬犁裝飾一新后,由狗們拉著雪橇在積雪上馳騁。冰棱四起,碎雪四濺,拉雪橇的狗們也在低吠中,拉著新婚的新人在雪地里歡快地奔跑。讓喜慶的婚禮也染上一層?xùn)|北的豪爽與大氣。
烏蘇里江上的捕魚生活:冰雪造就富足
第一個冰眼被鑿出來了。兩條雅巴剎魚從江水里蹦騰而出,在零下20多度的空氣里翻騰了幾圈,很快,全被凍僵在了冰面上。
作為我國北方以捕魚為生的民族,赫哲族至今還保留著夏季撒網(wǎng),冬季破冰釣魚的生產(chǎn)方式。而冰鎖烏蘇里江時,正是冬天赫哲人下鈴鐺網(wǎng)捕冷水魚最好的季節(jié)。
烏蘇里江流域土地肥沃,原始森林密布,蘊(yùn)藏大量礦產(chǎn),水產(chǎn)亦極為豐富。贅花魚、鰉魚、胖頭魚、鱘魚、東珠(珍珠)等聞名全國,還有特產(chǎn)大馬哈魚,最大的長達(dá)4、5公尺,重達(dá)700、800公斤。這種魚在魚汛中數(shù)量極多,簡直達(dá)驚人程度,據(jù)《黑龍江志》記載:“每年秋天自海逆水而上,入江驅(qū)之不去,充積甚厚,當(dāng)?shù)厝司褂新聂~背而渡者?!睘跆K里江每年有4個多月結(jié)冰期,完全不能通航,河面變成了雪橇飛馳的平滑大道,但仍可鑿冰捕魚。
在四排鄉(xiāng)的街津口,我們看到家家戶戶住房的東側(cè)都有一個魚樓子,赫哲族人稱之為“塌古道”。樓子里掛著魚披子,缸里腌的是魚子、魚塊。據(jù)村民介紹,每到夏季時,自家屋前房后的木板圍墻上,都會掛滿了一塊塊閃光的絞絲網(wǎng)。這些都是夏季赫哲人撒網(wǎng)捕魚必不可少的工具。
寒聚北國,冰鎖烏蘇里江,赫哲族人開始了他們漫長的冬季生活。
當(dāng)烏蘇里江的源頭開始發(fā)冷的時候,便會造出無數(shù)的冰塊。這些冰塊撞擊在一起,組成無數(shù)道千奇百怪的冰排,在烏蘇里江水中猛烈地撞擊著,奔涌而下。而這種時候,恰恰是赫哲族人捕魚的好時節(jié)。
三九天,天寒地凍的清晨,赫哲族人就戴上猱頭皮帽,穿上皮大衣,蹬上大氈鞋下江捕魚了。
赫哲族人冬日下江不用船,四只大狼狗拽著狗爬犁拉著捕魚人在冰凍的平展江面上飛跑。不到半個鐘頭,便到了捕魚場。在我們這些外鄉(xiāng)人的眼里,這個捕魚場同中國北方任何一個滑冰場沒啥區(qū)別,而赫哲人蒙未卻告訴我們說:“只有知道烏蘇里江性子的赫哲族人才看得出這里與其他地方的不同。在這里,冰下面的水勢緩得多,魚特別多,是個魚窩子!”
蒙未和他的同伴們從狗爬犁上搬下冰穿、釣鉤和鈴鐺網(wǎng)等釣魚工具,就各自忙活起來。endprint
大伙兒操起冰鏟,在靜謐的烏蘇里江上開鑿冰眼。咚咚咚,冰花四濺,不到一刻鐘一米多深的冰層便被鑿破,第一個冰眼被鑿出來了。烏蘇里江水從冰眼里蹦騰而出,汩汩外冒,兩條雅巴剎魚被江水帶出了冰眼,在零下20多度的空氣里翻騰,不出一分鐘,這兩條雅巴剎魚就被凍僵在了冰面上。
赫哲人是智慧的,他們利用鑿開冰眼處比江底氧氣充足的特點(diǎn),讓烏蘇里江里稠密的魚群都涌向冰眼,這樣他們就能不費(fèi)力地捕捉上各種各樣的冬令魚。
撒大網(wǎng)捕大魚是江浙一帶魚民形容自己的捕魚方式,這樣的撒網(wǎng)捕魚同樣適用于赫哲族人的冬季。
除了鑿單個冰眼釣魚的笨方法,赫哲族人撒鈴鐺網(wǎng)捕魚的方式也與眾不同。他們在江面上方圓百米處分別鑿上幾處冰眼,然后拉網(wǎng)至冰眼處攔好,在冰面上布下天羅地網(wǎng)等待魚群的到來。魚群來時,十幾人分工合作,一起上網(wǎng),運(yùn)氣好時,一網(wǎng)魚竟可收獲上百斤狗魚、哲羅等冷水魚。
收獲是歡愉的,只是收獲的同時赫哲族人也會有艱辛的付出。冰上捕魚很辛苦,從冰眼里汩汩而上的江水浸透赫哲族人的衣褲,水滴成冰,彎腰拉網(wǎng)時,捕魚人渾身都在“吧唧吧唧”地掉冰茬。
魚,是赫哲族人賴以生存的食物,是衡量他們勞作的果實(shí)。而早在秋天時,赫哲族人就會在烏蘇里江邊搭建的木克弄房子里,守侯他們冬季的豐收。赫哲人以勤勞勇敢著稱于56個民族之列,在漫長的冬季里,除了掌握夏季放養(yǎng)鱘魚苗的技術(shù)外,他們大部分時間在冰上忙著捕魚。一個冬季,做好了,收入上萬元不成問題,足夠他們度過一整年的時光。
江邊部落:魚皮做衣、樺樹皮做船
赫哲族人捕到十幾斤至百斤重的大魚后,不僅可以食其肉,還能把魚皮制成衣服,穿在身上。這是赫哲族人很好的御寒衣。
在赫哲族有這樣一句俗語——“魚不能入海就不能稱之為魚,不嘗炒魚毛就不算到過赫哲家”。難道滑溜溜的魚還有毛?我們一打探,才知“炒魚毛”是一道將魚烘炒至碎末而食的菜肴,吃法近似魚松。
赫哲人非常好客,豐收后的魚是赫哲族人宴請賓客的上好菜宴,“它拉卡”是魚宴上的佳肴。就是將活鯽魚脊背的厚肉取下切成細(xì)絲,用上好的米醋“剎”上,待肉變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調(diào)料,味道鮮嫩爽口。 赫哲人還自創(chuàng)許多特別的菜肴,例如“魚刨花”,赫哲人把冬季打上來的魚在剛凍結(jié)時就剝?nèi)ヴ~皮,切刨成薄薄的凍肉層,蘸鹽、沾醬而食。吃一片魚刨花,喝一口赫哲族人釀造的老酒,愜意至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除了把魚當(dāng)成食物吃,赫哲人還把魚皮制成衣服。
早年在赫哲人居住地區(qū)的江河中,魚不僅數(shù)量多、品種多,而且捕撈也很容易,人們不僅可以“食其肉”,也可以“衣其皮”。赫哲人捕到十幾斤至百斤以上的哲羅魚、趕條魚后,將皮剝下晾干或在火旁烘干,然后去掉魚鱗,下墊一個槽形木砧,用無刃的鐵斧或?qū)S玫哪靖反?,使其變得柔韌,近似棉布的感覺(此過程稱為“熟皮”)。熟好的魚皮,再按花紋拼接用線連成大張,就成為備用的衣料,用時再按式樣和尺寸剪裁制作。
而縫魚皮的線也很有講究,用胖頭魚等魚類的皮熟好后涂夠魚油,以增強(qiáng)柔韌性和避免干燥脆裂,再把四周切齊,卷起來像切面條那樣切成細(xì)絲,存放在陰涼避風(fēng)的地方以防其干硬,備作縫衣時作線使用。
這樣的魚皮衣在南方人的眼里似乎是華而不實(shí)的代名詞,但因?yàn)轸~皮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等特性,做成的衣服冬夏都可穿用。
雖然現(xiàn)在許多赫哲族人都習(xí)慣了穿棉布衣服,但制魚皮衣服的傳統(tǒng)并沒有被他們舍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的吳福勝夫婦,就是制作魚皮衣的一把好手。他們制出的魚皮衣并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簡陋,主要式樣除通常的衣褲外,還能做成一種類似旗袍的袍子。這樣的魚皮衣狩獵捕魚時可御寒防水,又可分別做成綁腿、披肩、圍裙、腰帶、帽子、手套、以及荷包、口袋等佩飾,既美麗又耐穿。一套成品魚皮衣制作工序相當(dāng)復(fù)雜,耗時幾個月才能完工,價值在2000至6000元不等。
除了水里游弋的魚,岸上生長的樺樹皮也被赫哲族人制成了漁船、陶罐等生活用品。
樺樹是烏蘇里江流域常見的樹木,赫哲族人捕魚使用的船只,早年就是樺樹皮制造的。同世界各地的居民不同,赫哲族人一直使用這種樹皮做的船下江撈捕,直到幾十年前才開始使用木船捕魚。
樺樹皮文化在中國北方狩獵民族中有著悠久的歷史,生活在北方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大多都有過使用樺樹皮制作各種器具的歷史。如今,居住在赫哲鄉(xiāng)的傅占祥老人就是這樣的一位手藝人。在他的手下,樺樹皮煥然一新,被制成各種精美的器皿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展現(xiàn)出赫哲族這類北方游牧民族在若干年前時的生活狀態(tài),像一塊活化石,傳承著歷史文明。
鏈接:
1. 烏蘇里江是黑龍江右岸的一大支流,是中國東北部中蘇邊境上的一條重要界河。該江亦有東西兩源,其東源出于俄羅斯東部錫霍特山脈西麓,自南向北流動,西源松阿察河,發(fā)源于興凱湖東北面,是該湖的唯一出口,也是中俄界河。
2. 烏蘇里江整個河道穿行在中國的完達(dá)山脈和俄羅斯的錫霍特山脈之間廣闊的縱谷。其大部分的河段都是在低平的平原上流動,穿行于低洼、沼澤濕地之中。只是在位于饒河縣境內(nèi)的屬于中游的一段河道,兩側(cè)時有低山丘陵逼近河邊。例如,赫族民歌中的大頂子山就距江邊不遠(yuǎn),該山位于饒河縣城西北20多公里處,使得景色綺麗的烏蘇里江更顯多姿,是人們旅游、觀賞風(fēng)景的好地方。
3. 烏蘇里江上游的重鎮(zhèn)——虎頭,有著純美的自然風(fēng)光,厚重的人文景觀?;㈩^關(guān)帝廟是清雍正年間采參人捐資建造,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被譽(yù)為“東方第一廟”?;㈩^地下軍事要塞是1933年日本關(guān)東軍逼迫中國勞工修建的大型工事,被侵華日軍稱為“東方馬其諾防線”。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這里的日軍仍負(fù)隅頑抗。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8月26日蘇聯(lián)紅軍攻占虎頭要塞,“二戰(zhàn)”在這里最后落下帷幕,虎頭成為“二戰(zhàn)終結(jié)地”。最近幾年,當(dāng)?shù)卣顿Y清理了地下要塞部分遺址,修建了要塞博物館。距此僅數(shù)里的月牙湖草地類自然保護(hù)區(qū),生長著原始、珍貴的動植物,盛夏千畝荷花綻放,嫵媚妖嬈,可謂北國一大奇景。
曾先后與宋、遼、金形成鼎足之勢的西夏王國,是生活在中國西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黨項(xiàng)羌族建立起來的。從公元1038年開國皇帝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登基稱帝,國號大夏(北宋稱其為西夏),到公元1227年,末代皇帝李現(xiàn)前往六盤山向成吉思汗投降,西夏立國190年,傳10代帝王。
然而,同樓蘭、印加等眾多古代文明的神秘消失一樣,西夏王國也是在極短的時間之內(nèi),從銀川平原上嗖然而逝。一個立國近200年的王國,留給后人的是無數(shù)難解之謎。西夏王國被人們披上了神秘的面紗,西夏學(xué)被嘆為絕學(xué)。
近50年以來,一個個千古之謎正在逐步揭開。不久前,西夏學(xué)泰斗李范文先生稱,今天,在西藏樟木口岸與尼泊爾國內(nèi)都有西夏人的后裔。
幾多神秘、幾多傳奇、幾多耐人尋味促使著我遠(yuǎn)赴西藏,在珠穆朗瑪峰的腳下,搜尋著這個王國散落的后裔,尋覓不死的西夏文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