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妮
(廣西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
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韻味的有效融合探討
林 妮
(廣西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摘 要:民族音樂在我國數(shù)千年的文化傳承中,都具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風格獨特、韻味十足,而這也是我國民族音樂一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所在。本文主要是為了探討當下我國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韻味的有效融合問題。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民族音樂;有效融合
隨著當下我國人民逐漸的開始重視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工作,也讓我國的民族音樂得到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在高校聲樂教學中融入民族音樂韻味,促使其能夠有有效的融合到當代的高等教育中,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推動作用。
(一)對西洋唱法的滿目崇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更為發(fā)達的科技讓我國很多民眾都感覺到震驚和羨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經(jīng)濟和科技的發(fā)展,從而逐漸的忽視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開始去學習西方的新鮮事物。隨著人們對西方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滿目崇拜,很多人開始對西洋唱法進行模仿和學習。雖然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抱著借鑒的觀念去學習西洋唱法,向以此來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唱法進行完善和傳承,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民族唱法不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這種傳統(tǒng)的唱法較為落后[1]。而隨著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經(jīng)濟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發(fā)覺我國的民族音樂逐漸的開始邁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在很多的活動或者比賽中,雖然很多參賽曲目都越來越難,但是參賽曲目的風格卻大徑相同。
(二)缺乏對民族音樂的學習
當下,我國很多高校聲樂教育上還依舊站在學校這個載體上。通常情況下,高校聲樂教學所運用的教學模式大都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方式,很多聲樂教師也都是在這個教學模式下進行學習的,由于西方音樂教學和唱法的影響,基本上很多高校聲樂教學的過程中,都樸實先對西方的演唱方法和音樂基礎知識進行學習,之后才會去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歌唱藝術,隨著怪異體制的發(fā)展,這種教學模式已逐漸的開始固定和重復起來。而且,很多聲樂老師在以往學習時期,也沒有對民族音樂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因此,也就致使當下很多高校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學局面逐漸的形成一種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局面。
(三)存在缺陷的課程設置
聲樂教學所涉及的領域有很多,諸如心理學、生理學以及教育學等多門學科,它是一種綜合型的藝術。但是,就當下而言,我國高校還沒有對聲樂學生開展過相關的生理課。而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生來說,想要學好民族音樂,就必須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人體中各個發(fā)聲器官所就有的性能和構(gòu)造,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了解這些器官的作用,從而更好的去學習音樂,促進自己歌唱能力的提升[2]。我國很多民族音樂曲目都具有一定的藝術性,有的樂曲產(chǎn)生原因還是結(jié)合一些小說而形成的,因此,學生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并學好聲樂,就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底蘊,只有這樣才能讓作品的真正內(nèi)涵在歌唱的過程中可以得到真正詮釋。而我國很多高校,都沒有對語文和文學課程進行開展過。一個演唱者,如果自身都無法對歌曲的真正含義做到了解,就更加不要指望觀眾能夠做到了解。
(一)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師資隊伍進行優(yōu)化
只有高校師資隊伍具有更加高的專業(yè)素質(zhì),并對民族音樂非常的熟悉,才能讓聲樂教學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創(chuàng)新,可以說,高素質(zhì)和高專業(yè)水平的師資隊伍是聲樂教學改革的基礎所在。一個優(yōu)秀的聲樂老師,不僅需要具有過硬的知識技能和專業(yè)技術,同時還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音樂演唱技巧,并對我國各個民族的文化有著非常深入的了解,同時還要能夠充分的運用和研究一些各個民族音樂中較為特殊的演唱技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學習到民族音樂的演唱方法。而想要做到這一步,就需要高校的諸多聲樂老師,要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精髓進行潛心研究并不斷的探索??梢越柚诋斚碌亩嗝襟w,來實施教學方法的改變,努力的讓自己逐漸的成為德才兼?zhèn)?、技藝皆通的高水平聲樂老師?/p>
(二)定期的組織學生到各個民族中去采風
聲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因此,為了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更好的融入民族音樂韻味,各大高??梢越Y(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定期的組織學生走進民族日常生活中去,對當?shù)氐拿袼滋攸c進行深入的了解和感受,從而收集資料,促進自己歌唱水平的進步[3]。只有去民族文化進行切身實地的感受,才能讓各民族藝術形態(tài)得以真正的展現(xiàn)出來。
(三)構(gòu)建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
讓教育目的得以有效實現(xiàn)的重要工具就是教材,同時它也是對高校教學質(zhì)量得以提升的關鍵所在。高校結(jié)合自身的以及所處地區(qū)的實際特色,來建設課程體系,能夠有效的保障高水平聲樂人才的產(chǎn)生。各大高校應該結(jié)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所處地區(qū)民族的風格來建立聲樂課程,并對畢業(yè)生未來就業(yè)壓力進行充分考慮,對基礎建設進行加強,使學校整體的優(yōu)化步伐得以加快,讓自身的特色得體展現(xiàn)出來,對課程特色進行優(yōu)化,對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探索,從而讓具有特色的課程體系得以有效的構(gòu)建出來。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聲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的融合,也是其改革發(fā)展的重要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聲樂課程中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學體系,從而更加有效的傳承和發(fā)展我國的民族文化藝術?!?/p>
[參考文獻]
[1] 魏菲.談高校聲樂教學中民族音樂韻味的唯美融合[J].才智,2015,03.
[2] 趙雨薇,周希正.論漢劇傳統(tǒng)聲腔與現(xiàn)代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基于文化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探討[J].音樂研究,2015,03.
[3] 王穎.融合與實踐——芻議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背景下的高等音樂院校民族聲樂教學[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02.
作者簡介:林妮(1978-),女,廣西南寧人,廣西教育學院藝術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