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偉明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與讀書活動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從概念和活動背景上便可以劃分。兩者同為活動,不能混為一談,但只要注意課程性質(zhì),仍是可以整合的。其中,番禺區(qū)的“四步閱讀法”就可以靈活地運用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小組活動的實踐中。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讀書活動;整合策略
一、從概念上去認識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經(jīng)驗和生活對學生發(fā)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讀書活動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讀書活動”應指個人通過書本閱讀獲取知識信息的活動過程,一般指課外閱讀。前者是屬于國家級課程,是中小學學生必修的,有課程標準、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后者也是一種學習方式,更強調(diào)個人的需要和自覺性。
因而,開展一個活動,是屬于前者還是后者,要看該活動策劃的主體及活動內(nèi)容。若主體屬于中小學校方,并屬于3至12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程范疇,具備綜合性、實踐性,就可視為綜合實踐活動;若主體屬于個人及非校方群體,活動內(nèi)容僅為讀書求知或休閑,只能屬于讀書活動;若主體屬于中小學校方,屬于3至12年級的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程范疇,活動內(nèi)容含有讀書活動,則可視為綜合實踐活動與讀書活動的整合。
二、從活動背景上去區(qū)分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背景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3-6年級)》指出“綜合實踐活動反映了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體現(xiàn)了科技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克服書本知識和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發(fā)展。”
從該背景論述中可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正是針對學生“死讀書”現(xiàn)象,提出要從書本及課堂以外的社會生活、實踐中謀求能力的發(fā)展。這證明,綜合實踐活動正是讀書活動的有效補充。
(二)讀書活動的背景
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遍喿x對人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nèi)说囊簧?。人的精神發(fā)育史,應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閱讀作為推進社會發(fā)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
三、綜合實踐活動與讀書活動的整合
(一)讀書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同樣作為活動,但由于活動性質(zhì)的差異,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從上述概念中可知,讀書活動只是一種個體或群體自主獲取知識、信息的過程,還不屬于課程。而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級必修課程,具備課程標準、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要素。
從活動背景分析中可知,綜合實踐活動是針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設置的課程;而讀書活動是根據(jù)個人喜好進行的求知過程。前者強調(diào)綜合性、實踐性、過程性,后者則強調(diào)知識性的結(jié)果。
(二)雖然讀書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存在差異,但也不是絕對不能整合,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首先,讀書活動的開展必須是基于中小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需要而開展的。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開展的讀書活動應更強調(diào)閱讀能力的掌握及訓練,并在合作學習中得到提升。
再者,讀書活動本身的綜合性不強,它的開展不可能代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其量可作為課程的環(huán)節(jié)。
(三)綜合實踐活動與讀書活動整合要避免的一些誤區(qū)
1. 把學校、班級開展的讀書活動全程當作綜合實踐活動,此舉誤在沒注意到讀書活動并非課程。
2. 把全校統(tǒng)一課程時間內(nèi)進行的課堂讀書活動當作綜合實踐活動。
3. 把讀書活動成果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成果乃至評價對象。此舉誤在沒注意到課程的評價對象是參與活動的人,而非作品。
四、番禺區(qū)“四步閱讀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小組活動策略的實踐應用
番禺區(q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把單元活動分為四步:開題活動、實踐活動、交流活動、展示活動。這四個單元的實踐是各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循序開展的。如何實踐?“四步閱讀法”正好提供了這方面的指導。
(一)開題活動,明確任務,確定項目
番禺區(qū)閱讀指導研究中提出,解決問題首要的不是研讀文本,而是明確任務(研學問題)。同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小組活動首要的也不是開展實踐活動,盲目地去搜集資料,而應該是明確本次主題活動是什么,以便從主題分解過程中選定自己小組合適探究的項目。
(二)實踐活動,搜集資料,篩選整理
番禺區(qū)閱讀指導研究中曾在試點學校上過多輪試驗課,大多任課老師都能針對學生提取信息和篩選信息的方法進行指導,以達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效果。教師的指導是否細節(jié),將直接影響到實踐成果的優(yōu)劣。具體方法涉及“如何搜集資料”、“如何篩選整理資料”。
1. 搜集資料
進行搜集資料前,教師必須指導各學生小組運用何種搜集手段更合理,并相機引導明確各類搜集方法,如網(wǎng)絡搜集、書本摘取、現(xiàn)場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電話訪問等。不同的探究項目應選取不同的搜集方式。選取現(xiàn)場調(diào)查方法,要指導學生提前準備好調(diào)查工具(照相機、錄音筆、筆記本、筆等),制定好調(diào)查方案(時間、地點、參與人員等,出于安全考慮還要有帶隊的成人)。若調(diào)查的是無管理的公共場所,實施即可;若調(diào)查的是有管理的場所,就盡可能先預約(避免“摸門釘”)并取得同意(以禮相待)。經(jīng)過這樣充足的準備,調(diào)查時才會順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篩選整理資料
如何進行篩選整理,這時候需要組織課堂加以引導,問題討論課正因此而來。問題討論課可根據(jù)三大研學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進行探究。
研學“是什么”問題時,指導學生根據(jù)本小組研究項目的關鍵對所掌握的大量材料進行分類,一般可分為照片類、文獻類、問卷類、活動筆記類。
研學“為什么”問題,是對資料分析的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先行篩選整理,并提出篩選的依據(jù),明確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材料是無用的或作用不大的(干擾信息)。
研學“怎么辦”問題,是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向,把篩選留下的資料加以排列,為下一步成果設計提供參考。
(三)交流活動,思維碰撞,成果建構(gòu)
在實踐活動結(jié)束后,小組需要把整理出來的資料進一步加工完善,這就進入第三單元交流活動。
如何才能使本小組探究項目的成果有效呈現(xiàn),當中還涉及成果設計方法、成果呈現(xiàn)形式問題。這過程應分三步走:小組研討——集體交流——小組建構(gòu)。
1. 小組研討。小組成員就成果設計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議,同時發(fā)掘仍存在的問題,通過討論進行解決。對未能解決的,留待集體交流時提出征詢。
2. 集體交流。在小組交流基礎上,各小組代表介紹目前本小組研討成果,并把未能解決的提出來征求幫助。正所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更何況這是一堆智囊團的博弈。
3. 小組建構(gòu)。有了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小組內(nèi)便可放開束縛,分工合作,全力投身于成果設計之中。
交流活動環(huán)節(jié),實質(zhì)相當于“四步閱讀法”中思維導圖的完善。
(四)展示活動,合理排演,精彩呈現(xiàn)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它正是小組開展主題活動以來科學呈現(xiàn)探究成果需要充足準備的寫照。無論進行的是成果展示,還是活動展示,抑或是成果活動展示,小組都需經(jīng)過充分的準備。
1. 成果展示。小組內(nèi)把前期設計的成果材料進行后續(xù)加工,對成果材料安排分工呈現(xiàn),務求突出最關鍵、最吸引人的部分。
2. 活動展示。小組內(nèi)分角色圍繞成果設計排演,務求把精彩一幕呈現(xiàn)出來。
3. 成果活動展示。這種形式要求小組分工更為明確,一部分進行成果資料的呈現(xiàn),一部分進行現(xiàn)場表演。
縱觀而言,“四步閱讀法”并非只可用于文本閱讀指導,它實則也是一種指導做人處事的科學方法,應用于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指導尤為有效。
參考文獻
[1]黎瑞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指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