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安定性控制方法研究
林宗壽,呂治江
(武漢理工大學(xué)硅酸鹽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0)
摘要:硅酸鹽水泥熟料摻量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后期強度影響很大,熟料摻量過高,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后期強度將大幅度下降,甚至?xí)斐砂捕ㄐ圆涣?,使混凝土結(jié)構(gòu)破壞。該文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安定性的控制方法進行了探索,發(fā)現(xiàn)通常的水浸法不能在短期內(nèi)檢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安定性。控制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7 d強度增進率,可有效控制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后期強度,避免出現(xiàn)安定性不良現(xiàn)象。
關(guān)鍵詞: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安定性;控制方法
doi:10.3963/j.issn.1674-6066.2015.03.004
Abstract:Addition of the portland cement clinker had great impact on the long-term strength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Adding too much portland cement clinker would lead to a significant drop of the long-term strength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and it would also cause poor soundness and damage to the concrete structur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methods of controlling the soundness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 normal water-immersion method could not test the soundness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in short-term. Researchers found that controlling the rate of 7 days strength development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ong-term strength and the soundness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收稿日期:2015-04-23.
基金項目: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863)項目(2012AA06A112).
作者簡介:林宗壽(1957-),教授.E-mail:13807182067@163.com
Study of Control Methods for the Soundness of the
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
LINZong-shou,LVZhi-jiang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ilicate Materials for Architecture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Key words:excess-sulfate phosphogypsum slag cement concrete;soundness;control methods
磷石膏是濕法磷酸生產(chǎn)時排放出的固體廢棄物,每生產(chǎn)1 t磷酸將產(chǎn)生5 t磷石膏。目前,我國磷石膏排放量每年已超過7 000萬t,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還造成了嚴(yán)重的環(huán)境污染和安全隱患。研究以磷石膏為主要原料的水泥及混凝土新品種,對于磷石膏的綜合利用、水泥工業(yè)的節(jié)能減排,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林宗壽等經(jīng)過多年研究,開發(fā)出一種磷石膏基免煅燒水泥,后經(jīng)“多元固廢復(fù)合制備高性能水泥及混凝土技術(shù)”“863”課題組研究,更名為“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是一種采用40%~50%的磷石膏、40%~50%的礦渣、2%的鋼渣和約4%的硅酸鹽水泥熟料經(jīng)混合、粉磨制成的新型水硬性膠凝材料[1]。后續(xù)的研究人員對該品種水泥及其混凝土的組成和性能做了深入的研究[2-9]。
眾所周知,水泥最關(guān)鍵的性能是安定性,關(guān)系到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安全。造成水泥安定性不良的原因有三個,一是f-CaO水化膨脹引起;二是方鎂石水化膨脹引起;三是后期形成大量鈣礬石膨脹引起。在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中,f-CaO和方鎂石的含量極少,不可能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安定性帶來影響。但是,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磷石膏,水化后期還有可能繼續(xù)形成大量的鈣礬石,造成膨脹,使混凝土安定性不合格或者造成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后期強度大幅度下降。資料[2]也指出了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在高堿度下會由于鈣礬石膨脹導(dǎo)致結(jié)構(gòu)破壞,并使最終強度降低。因此,傳統(tǒng)的沸煮法和壓蒸法不能檢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的安定性,該文旨在研究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控制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及其混凝土的安定性。
1實驗
礦渣粉:取自武漢武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95級礦渣粉,密度為2.87 g/cm3,比表面積為440 m2/kg。
PO 42.5水泥:取自武漢鋼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PO 42.5普通硅酸鹽水泥,密度為3.09 g/cm3,比表面積為385 m2/kg。
改性磷石膏漿:取自湖北省大悟縣全興實業(yè)有限責(zé)任公司生產(chǎn)的改性磷石膏漿,其組成如表1所示。含固量為59.23%,0.08 mm篩篩余為2.0 %,pH值為12.62。
表1 改性磷石膏漿的組成
減水劑:采用聚羧酸減水劑母液,固含量為40%。
水泥膠砂強度按GB/T17671—1999《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進行,并要求調(diào)整加水量,使膠砂流動度在180~190 mm之間。
混凝土強度按GB/T50081—2011《普通混凝土力學(xué)性能試驗方法標(biāo)準(zhǔn)》進行,并按下式計算7 d強度增進率。
(1)
水泥安定性實驗方法:
雷氏法安定性檢驗,按GB/T1346—2011《水泥標(biāo)準(zhǔn)稠度用水量、凝結(jié)時間、安定性》標(biāo)準(zhǔn)進行成型,在20 ℃,相對濕度90%的養(yǎng)護箱中養(yǎng)護48 h后,測定雷氏夾指針間距離d0,然后在規(guī)定溫度的水中再養(yǎng)護不同時間,測定雷氏夾指針之間的距離d,雷氏夾膨脹值按照d-d0計算得出,單位為mm。
試餅法安定性檢驗,按照GB/T1346—2011《水泥標(biāo)準(zhǔn)稠度用水量、凝結(jié)時間、安定性》標(biāo)準(zhǔn)進行試餅成型,在20 ℃,相對濕度90%的養(yǎng)護箱中養(yǎng)護48 h后,然后在規(guī)定溫度的水中再養(yǎng)護不同時間。從養(yǎng)護水中取出試餅,目測試餅無裂縫,用直尺檢查沒有彎曲,則試餅安定性合格,否則為不合格。
2結(jié)果與分析
對于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而言,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漿中堿性物質(zhì)的含量大小不僅影響混凝土的強度,還影響混凝土的安定性。前期的研究已經(jīng)顯示[2],提高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中硅酸鹽水泥熟料(或普通硅酸鹽水泥)的摻量,雖然可提高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的3 d強度,但后期強度會大幅度下降,嚴(yán)重時還會引起安定性不良。為了研究PO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摻量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強度的影響,按表2的配合比配制成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試塊,進行混凝土強度試驗,試驗結(jié)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見,隨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中PO42.5水泥摻量的增加,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3 d強度顯著增加;7 d強度先是增加,但很快就出現(xiàn)下降;而28天強度,則隨著PO42.5水泥摻量的增加,出現(xiàn)大幅度降低的趨勢。而從7 d強度增進率來看,隨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中PO42.5水泥摻量的增加,也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的趨勢。
混凝土的安定性,主要決定于混凝土中膠凝材料的安定性。為了研究表2中K1~K7混凝土試樣相對應(yīng)的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的安定性,按K1~K7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試樣中膠凝材料的實際配合比配制了一組對應(yīng)的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漿的試樣,如表3所示,各試樣中的水含量(包括改性磷石膏漿中的水)均固定為29.43%。由于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中膨脹源是鈣礬石,所以必須用水浸法進行安定性試驗,試驗結(jié)果如表4~表8所示。
表2 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濕基)
表3 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漿配比
表4 水溫20 ℃下安定性試驗結(jié)果
表5 水溫30 ℃下安定性試驗結(jié)果
表6 水溫40 ℃下安定性試驗結(jié)果
表7 水溫50 ℃下安定性試驗結(jié)果
表8 水溫60 ℃下安定性試驗結(jié)果
由表4~表8可見,在水溫20 ℃和30 ℃條件下,所進行的安定性試驗,所有試樣的雷氏夾膨脹值均為0。提高養(yǎng)護水的溫度至40 ℃時,才有PO42.5水泥摻量較高的K16和K17兩個試樣發(fā)生0.5 mm的微膨脹。再提高養(yǎng)護水的溫度,K16試樣的膨脹值不變,K17試樣的膨脹值繼續(xù)提高。養(yǎng)護水溫度提高到60 ℃時,K17試樣的7 d膨脹值達(dá)到了4.0 mm,但也在合格范圍(≤5 mm)之內(nèi)。此外,由表4~表8的試驗結(jié)果可見,用試餅法所做的安定性試驗,所有試樣均為合格。說明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漿,無論是用雷氏法還是用試餅法,都不能反映出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后期強度的變化情況,只有當(dāng)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后期強度下降非常巨大,混凝土結(jié)構(gòu)接近崩潰狀態(tài)時才會有所反映,如K7試樣28 d強度為22.6 MPa。因此,作者認(rèn)為用水浸法作為檢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安定性的方法,是不夠靈敏的,無法避免混凝土由于鈣礬石膨脹所引起的后期強度的降低。
相反,由表2可見,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7 d強度增進率,卻非常靈敏地反映出了混凝土后期強度的變化。因此,將7 d強度增進率作為控制指標(biāo),可有效避免混凝土由于鈣礬石膨脹所引起的后期強度的大幅度下降,確保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設(shè)計強度等級,避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出現(xiàn)安定性不良的現(xiàn)象。
根據(jù)以上試驗數(shù)據(jù),為確保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后期強度的增長率和根據(jù)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制品的實際生產(chǎn)經(jīng)驗,確定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3 d到7 d的強度增進率應(yīng)≥20%。
3結(jié)論
a.隨著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中PO42.5水泥摻量的提高,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3 d強度提高,但28 d強度下降。如果PO42.5水泥摻量過高,則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28 d強度將大幅度降低。
b.用水浸法不能在短期內(nèi)檢驗出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安定性是否合格。
c.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7 d強度增進率,可靈敏地反映出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后期強度的變化,可作為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安定性的控制指標(biāo)。
d.控制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3~7 d的強度增進率≥20%,可避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出現(xiàn)安定性不良的現(xiàn)象。
參考文獻
[1]林宗壽,黃赟. 磷石膏基免煅燒水泥的開發(fā)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9,31(4):53-55.
[2]林宗壽,黃赟. 堿度對磷石膏基免煅燒水泥性能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9,31(4):132-135.
[3]黃赟.磷石膏基水泥的開發(fā)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0.
[4]殷曉川,黃赟,林宗壽.提高磷石膏基水泥早期性能的研究[J].水泥,2010(9):1-4.
[5]殷小川.磷石膏基水泥組成與性能的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xué),2011.
[6]師華東,殷小川,BEGUEDOU ESSOSSINAM,等.氫氧化鎂對磷石膏基水泥性能的影響[J].水泥,2011(11):14-17.
[7]陳飛翔,水中和,丁沙,等.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優(yōu)化設(shè)計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13,35(11):8-13.
[8]黃有強,水中和,丁沙,等.摻合料對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早期性能的影響[J].武漢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14,36(1):12-16.
[9]師華東,林宗壽,徐軍,等,過硫磷石膏礦渣水泥抗鋼筋銹蝕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4(10):22-24.
聲明
為適應(yīng)我國信息化建設(shè),擴大本刊及作者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群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shù)據(jù)庫”收錄,網(wǎng)站地址是http://gwjk.chinajournal.net.cn和http://jcsj.periodical.net.cn。其作者文章著作權(quán)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錄,請在來稿時向本刊聲明,本刊將作適當(dāng)處理。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