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香
摘 要 “邊緣人”是高校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一類特殊群體,而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這個群體尤其龐大。本文基于作者多年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經(jīng)驗,認為教材、教師、學生自身、環(huán)境影響四個方面是高校思政課 “邊緣人”形成的主要原因。為使“邊緣人”重新回歸課堂,實現(xiàn)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本文還提出了若干可能有效的應對措施。
關(guān)鍵詞 高校思政課 課堂“邊緣人” 形成原因 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課堂教學中,有這樣一類學生,他們以沉默的姿態(tài)傾聽課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觀望課堂。在課堂活動中幾乎聽不到他們的聲音,更難以見到他們活動的身影,他們似乎并不存在,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課的邊緣人現(xiàn)象。目前,我國學界對于課堂“邊緣人”的研究比較多見,但大多基于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相對欠缺,本文基于這一研究現(xiàn)狀,試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拋磚引玉,推進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課“邊緣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課程性質(zhì)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增加了課堂教與學的難度。在學界看來,思政課的課程性質(zhì)主要是理論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專業(yè)課程而言,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具有更高的難度與挑戰(zhàn)性。
課程設(shè)置銜接不當,忽視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課課程設(shè)置有如下幾點弊端:一是課程設(shè)置沒有處理好大學與中學銜接問題,公民道德常識和法律常識教育是所有個體完成社會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實施。但在高中階段這些課程則作為選修課來開設(shè),文理分科的現(xiàn)實情況表明,理科生對于此類常識的學習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學習思政課時經(jīng)常提到:“老師,我是理科生,學習思政課我一點自信都沒有”。二是大學思政課忽視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現(xiàn)實,課程設(shè)置注重理論的“系統(tǒng)性”,因此與中學內(nèi)容存在較大幅度的重復,例如高校開設(shè)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chǔ)”必修課,就出現(xiàn)了中學講愛國主義,大學講愛國主義的重復現(xiàn)象,這不僅沒能有效利用資源,也不利于教師的因材施教,學生在這樣的課程設(shè)置下,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與熱情都有所下降或消減。
教材內(nèi)容的重復性與語言的無趣性。高校思政教材為追求各自體系的完備性和內(nèi)容的系統(tǒng)性,各門必修課程之間內(nèi)容上存在著一定的橫向交叉與重復,此外,由于思政課課程的特點,語言理論性較強,不夠生動,缺乏趣味性,對學生沒有吸引力?;诖祟愓n程教材的原因,學生在思政課的學習中沒有很好地借助教材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在思政理論課上自身的學習動力、興趣、努力程度等都會受到不良影響。
1.2 教師原因
傳統(tǒng)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以學生為本”相矛盾。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根深蒂固的影響,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多采用“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而傳統(tǒng)的“填鴨式”、“滿灌式”的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方法的指導下,教師多表現(xiàn)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學風格,使課堂教學缺乏互動性、學生缺乏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而與學生溝通交流得知,學生更加青睞于“侃侃而談”、“生動活潑”的教師教學風格,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出現(xiàn)對教師的個人偏見和對課程的倦怠,在課堂學習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不能有序地參與教學活動與互動。
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的滯后性與學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課部分教師因為其自身專業(yè)知識及相關(guān)學科知識的儲備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滯后性,一些學生對相關(guān)思政課問題滿腹熱情,在積極主動向教師請教疑難問題時,不能及時得到回復或得不到有效回復,其學習積極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課學習中,其參與度明顯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類課程。endprint
思政教師的態(tài)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響學生的課堂融入度和歸屬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態(tài)度、人格魅力、教學能力與學生對課堂的關(guān)注度和在課堂中的歸屬感有很大的相關(guān)性。而這種相關(guān)性同樣具有確定的方向,即老師的態(tài)度越認真,人格魅力和教學能力越強,學生對課堂的關(guān)注度和課堂歸屬感越強,相反,老師的態(tài)度越差,教學能力越差,學生對課堂的關(guān)注度和課堂的歸屬感越弱。這說明,思政課老師態(tài)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夠,教學能力不強是課堂“邊緣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課堂上,老師扮演的是一個學生的引導者、知識的傳授者的角色,老師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向?qū)W生傳授的能力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而不能將思政課理論分析得透徹的老師容易使學生成為課堂“邊緣人”,這點需要引起教師們的關(guān)注。
1.3 學生自身原因
學生認知結(jié)構(gòu)。現(xiàn)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中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銜接,但由于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中小學階段學校德育教育的缺失與不當,使學生對于思政課有某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如“凡思政課均枯燥、深奧、難懂、無用、空洞、無聊”,這種錯誤的認知結(jié)構(gòu)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政課課堂教學的開展和學生積極主動融入思政課課堂的學習。學生對思政課的總體認識與課堂中“邊緣人”形成有較大的相關(guān)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邊緣人”,反之,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邊緣人”。所以學生對思政課的總體認識不好是課堂中“邊緣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學生學習能力。由于學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存在脫節(jié)或斷層現(xiàn)象,認知結(jié)構(gòu)存在嚴重誤區(qū),學生的自主探究不能與教師的課堂教學同步同趨,具有與其他“中心地帶”的學生截然相反的課堂表現(xiàn)。
學生性格及興趣。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一般情況下,性格孤僻、內(nèi)向、膽小的學生在選擇座位時多選擇靠后或角落處,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和主動向教師提問的頻率很低,甚至為零。此外,興趣程度也是“邊緣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數(shù)對于思政課不感興趣或完全無興趣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實用性很低,學習枯燥,不愿意主動參與學習。
學生努力程度。綜合上述原因,學生在學習中成就感不足,導致其不愿意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xiàn)狀,最終在課堂上散漫、懈怠。教師的提問不能夠自主思考,缺乏問題意識等導致學生淪為思政課課堂中的“邊緣人”。
1.4 社會環(huán)境影響
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下,“抬頭向錢看,低頭向錢看,一切向錢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圖”;“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為許多人內(nèi)心默許的信條。這些市場趨利性的思想也嚴重影響了高校學生思維,導致他們將一些務(wù)實求真的理論拒之門外,形成了市場趨利性和課堂道德性的現(xiàn)實差距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產(chǎn)生接受性心理障礙。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課堂中,教師們在嘔心瀝血的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要求學生們讀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深入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精神并且身體力行,爭當一名光榮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資本主義的物質(zhì)文明;做好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準備和隨時為國家、為社會獻身的無私精神。這些理論知識可以指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讓他們有個光明而美好的未來,但是它們的影響是潛在性和滯后性的。所以當老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地講述著這些“高大上”的理論學說的時候,學生卻完全感受不到它們的優(yōu)越性,覺得它們太空洞,太虛幻,太說教,感受不到學習它們對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種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學生在“利”與“理”的選擇上毫無疑問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懷抱,注重實的東西,覺得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課“邊緣人”回歸課堂的應對策略
2.1 自覺矯正大學生自我邊緣化的狀態(tài)
思政理論課對學生無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簡單歸結(jié)于課程本身、教師或環(huán)境影響等外部原因,內(nèi)因的決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學生自身對于思政課不科學不全面的認識,不利于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為此,大學生要做到以下幾點來自我應對。
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待思政課。通過與學生交流得知,很多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具有局限性、主觀臆斷性,在沒有真正了解思政課是什么的情況下就先入為主地給它冠以“乏味、單調(diào)、說教、無用……”等標簽,然后放棄去了解它的機會。這種封閉的、保守的心態(tài)使學生無法開啟學習思政課的大門,更無法切身去體悟思政課的真諦,因此,學生應該以開放的心態(tài)認識思政課,杜絕對思政課的個人偏見與成見,以科學的方法學習思政課,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總結(jié)出高效學習思政課的方法,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感受思政課的魅力所在,將思政課的學習融入生活,愛上課堂學習。
提高努力程度來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學生在正確認識思政課的實用性后,培養(yǎng)了學習興趣后還要為思政課的課堂學習付出自身努力。在課堂學習之前,能夠做到自主預習,具有問題意識,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提出和解決與思政課相關(guān)的新問題,做到“課前心中有數(shù),課中應對自如,課后繼續(xù)學習”的學習模式,在思政課課堂學習中,積極思考、回答、討論問題。
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和評價方式。課前學習目標的制定與課后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并做出適時的調(diào)整計劃,對學生的后續(xù)課堂學習也很重要。課堂學習效果使學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學習難度和自身能力適度調(diào)整學習計劃,樹立新的長短期學習目標,能夠使學生在日后的思政課課堂學習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斷提升教師自身職業(yè)素質(zhì)
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完備與學科視野的擴大。專業(yè)知識儲備與相關(guān)學科領(lǐng)域的涉獵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有很大影響。優(yōu)秀的令學生愛戴的思政課教師應該具備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廣泛的學科視野,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疑難問題能應對自如、自圓其說,讓學生在感受思政課的無限魅力中積極與教師互動,主動成為課堂的主人。endprint
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時代化。思政課教師應改變其傳統(tǒng)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新的學生群體與時代發(fā)展背景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生活實際為課堂的切入點,將課堂落入到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實際中作為教學的落腳點。在教學方法上,充分考慮學生心理、知識結(jié)構(gòu)、成長經(jīng)歷等特殊學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與擴展課堂學習。
高校思政課教師應該擁有清醒的哲學頭腦、熾熱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維、藝術(shù)的教育智慧。我們往往擁有這樣潛在意識的觀念:“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合乎資格的法官,因為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學上的優(yōu)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讀過一本概論”。高校思政課教師需要哲學尤其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使自己擺脫狹隘偏見與打碎精神枷鎖。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為教育者(教師),我們的情感既不能順從了本能原則,也不能滿足于順從成人社會的道德原則,必須讓自己的情感體現(xiàn)教育的一般原則。”教育思維是思政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重要素質(zhì)?!白鳛榻逃龑I(yè)能力,教育思維根本上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思維路線;從過程機制角度看,教育思維是再生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教育思維的產(chǎn)品是教育實踐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識。”教育智慧是思政課教師成為教育家應具備的素養(yǎng)?!耙粋€有智慧的教育者,應該有敏銳而準確的感覺、敏捷而深刻的思維和豐富而合理的想象?!?/p>
2.3 努力營造和諧向上的課堂氛圍
和諧向上的課堂氛圍,不僅有利于教師教、學生學、教學相長,還有利于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師生關(guān)系,這種平等的、相互信賴、相互提高的師生關(guān)系提升了雙方的價值需求,從而加大其對思政課教學的投入。
思政課教師善于利用學生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應具備相應的教學機智,善于提問、擅長提問,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及時與知識點結(jié)合,增加學習內(nèi)容的有趣性與靈活性。此外,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與行為的動態(tài)變化,從學生中獲取教學資源,及時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引導與指導。
學生主動與思政課教師溝通。在課堂學習中,學生應主動營造一個思想開放、積極參與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主動與思政課教師交流互動,對于課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主動向思政課教師請教,對于自身在實際生活、學習與工作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及時有效地向思政課教師咨詢,為教師教學的課堂課外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3 結(jié)語
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邊緣人”的現(xiàn)象已成為社會現(xiàn)實,其造成的后果已經(jīng)威脅到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斑吘壢恕钡男纬稍蛑饕獨w結(jié)于思政理論課課程在其運行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大學生自身、思政課教師隊伍、高校思政課相關(guān)的機構(gòu)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遠,望此次研究能夠?qū)Ω咝K颊n的課堂教學中“邊緣人”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胡學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銜接與整合研究——基于中學和大學思政課教材內(nèi)容的實證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教育論壇),2012(2).
[2] 胡建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性質(zhì)及其地位的再認識[J].考試周刊,2008(25).
[3] 丁國浩.問題意識導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D].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 [俄]赫爾岑.科學中華而不實的作風(修訂版)[M].李原,譯.吉洪校.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2:11.
[5] 劉慶昌.教育者的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