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善偉
智庫:光環(huán)源自道德與公益
文/本刊記者劉善偉
智庫有公益性和專業(yè)性的形象,因而也該接受公眾的評判、國家的管理。
智庫是有光環(huán)的。無論國家、組織還是個人,莫不需要智者的建議來增長智慧,開闊視野,大開腦洞。智慧的差異可以解釋,同樣是小國,有的默默無聞,有的卻可以在國際上縱橫捭闔;智慧的差異可以解釋,生產同樣商品的企業(yè),有的可以行銷全國乃至出口世界,有的卻訂單稀少最終倒閉。
智庫的光環(huán)更源自智者的道德,陶朱公三散家財,把財富用來做善事,成為千古美談。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自己的兒子被紂王做成美食,仍然憐憫蒼生,其情懷影響后人,周王朝統治國家八百余年。
智亦如劍,如果用得不好,就會引發(fā)災難。戰(zhàn)場上,經常會有一方在敵人首腦身邊安插間諜作為高參。如果對方首領信任這類謀士,亡國破家,就會成為間諜類謀士翻手覆手之間的事情。
智亦如劍,弄不好傷了舞劍人。歷史上,漢朝宰相陳平是知名的智者,曾經妙解白登之圍,經由向匈奴首領的夫人描述漢地女子的美貌,引發(fā)她的爭寵之心,并勸單于放走漢高祖劉邦。陳平這樣的智者,曾經預判自己的后人不會特別有成就,依據是他認為自己的謀略過于陰險,有違道德。這一說法的邏輯性并不嚴密,但后來果真如此?,F代醫(yī)學證明,陰暗的心理不利于健康。
智庫與智者不同,又由智者構成。近年來,不斷有國外公司收買中國有影響力專家的案例爆出。也不斷有專家,為壟斷利益代言、站臺,可見有一些有知識的所謂智者,會為了一己私利,違背道德,出賣國家、集體的利益。
每次地產論壇,都有各種高唱高房價合理的專家。每次各種提價聽證會,都有專家不斷論證提價的正確性。更有甚者曾有國外一些企業(yè)看中了中國的一些稀有礦產,尋找有影響的“專家”代言,以發(fā)展地方經濟的名義,給國家提建議,把礦產審批權下放。而后大肆廉價開采中國稀有礦產。近年來,國家不斷提高采礦權門檻,治理的便是這類事件。
智者既然可以被收買,甚至做出違法的事,智庫也會面臨這種威脅、危險。歷史上,類智庫的組織被收買的例子并不少見。二戰(zhàn)前,法國的媒體便曾被德國納粹收買為希特勒代言,放松法國的防衛(wèi)意識。因而,智庫行業(yè)是需要規(guī)范的,需要制衡的,需要百家爭鳴的。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政治、文化、防衛(wèi)等諸多領域有重要影響力的力量。智庫的建設自然不應落后于人。智庫建設落后了,在諸多領域的競爭都會不利。在歐債危機期間,美國的智庫機構不斷發(fā)布歐洲經濟危險的研究報告,落井下石、以鄰為壑,留資金在本國發(fā)展經濟的手腕玩到了極致。而歐洲則缺乏足夠抗衡美國智庫的聲音。
智庫的形象只能是專業(yè)的,智庫的首要責任則應是公益的,維護國家、民族乃至世界上正義一方的利益。因而應當是受到監(jiān)督、制約、制衡和管理的。美國的智庫如果發(fā)出不利于國家的聲音,政府會減少對其資助,甚至敲打其背后的經濟勢力。
智庫的公益屬性不同于智者組織的經濟屬性,咨詢公司可以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來賺錢,為企業(yè)的生產、管理、營銷出謀劃策。但智庫與咨詢公司不同,智庫有著專業(yè)性、公益性的外衣,影響的是上至國家的戰(zhàn)略部署,下至升斗小民的買賣房產、投資比例。
智庫的運營應是公開的,智庫的公益性見解、專業(yè)性見解應是可以公開發(fā)表的,發(fā)布之前可以嘗試備案制,其后方的支持勢力,也該有勇氣接受智庫觀點發(fā)布之后的調查。智庫的判斷依據是否造假,論證是否客觀,結論是否正確,都應接受公眾乃至管理機構的評判、批評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