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教版教材里的部分注釋解釋不盡如人意,不僅使學生對某些文言文字詞產生了誤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學出現諸多障礙。本文以蘇教版高一教材為分析對象,對其注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考證和分析,希望能對文言文的教學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對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綿薄之力。
【關鍵詞】蘇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釋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已經被使用多年,入選的文言文更是經過時間考驗后適合高中生學習要求的經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釋不盡如人意,不僅使學生對某些文言文字詞產生了誤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學出現諸多障礙。本文以蘇教版高一教材為分析對象,對其注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考證和分析,希望能對文言文的教學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對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綿薄之力。
1.望文生義
由于時代的變遷,很多字詞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現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時代特征的變化,僅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釋,而且解釋的非常簡單馬虎,將給課文的理解和教師的教學帶來重重困難。
必修四《滕王閣序》中“控蠻荊而引歐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荊楚,接引東南的歐越。”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這僅僅是從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義。因為《說文解字》中說:“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币馑际牵嚎厥且囊馑?,匈奴將拉開弓弦稱作“控弦”。因此,“控”在這里的意思應該是“連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詞的解釋必須要回歸古義。但是在《勸學》中,還是出現個別用今義去解釋古語的現象。
在“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課文注釋是“腳走得快”,可我們仔細推敲下會發(fā)現,這句話是對偶句,因此,“利足”與“能水”是對應的,如果說“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詞類活用,由名詞活用成動詞“游泳”的話,那么“利足”要與其形成對偶,則“利”字也必須當情態(tài)動詞用,而“足”也必然是一個詞類活用,因此,解釋為“腳走得快”就過于牽強,不僅不符合對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夠連貫。所以“利足”解釋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書·周官》中“無以利口亂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語境
不符合語境就是指在理解時沒有按照古漢語的思維,運用古漢語的語法來進行注解,而是套用現代漢語的語法來解釋。
在必修二《六國論》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課文注解是“這話對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就整句話來說,如果說是意譯也說得通。但具體到“得之”二字時,就值得商榷了?!爸敝干厦嬲f的道理,是名詞,在漢語語法中,前面的“得”應該是動詞或者形容詞,如果是形容詞,這句話就缺少謂語,所以只能是動詞,如果是動詞,簡單地把得翻譯成“得到、獲得”,就太脫離語境了,此處的“得”最合理的解釋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話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視破讀
破讀字是指同一個字形因詞義不同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的時候,在上下文中讀它習慣上認為最通常的讀音之外的讀音,就叫做“破讀”。破讀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見,產生“破讀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詞義引申引起了詞義變化或詞性轉變。破讀現象如不加以注釋,學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詞義的理解上產生錯誤。
《勸學》中“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食、飲”分別理解為“吃、喝”的意思,所以應該讀成“sì、yìn”,古文中相類似的有“簞食壺漿、飲馬長江”等等,雖然學生在理解這兩個詞語上沒有障礙,但是如果不把這個語法知識講清楚,學生在以后遇到類似字詞的時候就很難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再比如“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行”,我們很容易讀為“xíng”。在《新?;プ⑺伪緩V韻》中對“行”的解釋有兩種:“一、行步也,適也,往也,去也;二、景跡,又事也,言也。”可見“行”在“行走、到、往”之義上讀“xíng”;在“行為、德行”之義上讀“xìng”。根據句義,“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中的“行”應為“品行、德行”之義,故此處“行”應破讀為“xìng"。
5.無視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甲類詞在句子中臨時用如乙類詞,臨時具有乙類詞的基本功能。詞類活用現象在文言文中不勝枚舉,了解這類現象可以給中學生讀懂古書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對文中出現的詞類活用現象卻并未提及?!秳駥W》中“其曲中規(guī)”中的“曲”,本為形容詞“彎曲的”,在這里處于定語“其”字后,臨時用如名詞,代表彎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為名詞,在這里處于能愿動詞“能”后,臨時用如動詞,意為“會游泳,“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中的“上”、“下”,本為方位名詞,這里與動詞連用,非主謂,非前賓,臨時用作狀語,表“食”與“飲”的處所和方向。故教材對“曲”、“水”、“上”、“下”應該分別注釋為:“曲,形容詞用如名詞,彎曲度;“水,名詞用如動詞,會游泳;“上,名詞用作狀語,向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下”。
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是達到教學目的的基礎,直接影響著教學的質量,而古文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傳承,更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因此,教材的編寫,包括注釋這些細節(jié),都要注意嚴謹科學。如若采取回避態(tài)度,模棱兩可,那么學生就很容易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理解字詞,造成讀錯音、會錯意的現象,甚至以今釋古,曲解文義。筆者認為在兼顧教材編寫的簡潔性原則的同時,可以在相關文言學習單元后附加延伸閱讀和相關文言知識的歸納總結,以使學生不論在今后獨立閱讀古書還是進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時都能找到治學良方,少走彎路。
【作者簡介】
張海洲(1982.10.20-),男,漢族,江蘇人,學歷:本科,職稱:中學一級。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