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秀
?
幼兒園棍球活動的組織策略
何洪秀
摘要:北大教授錢志亮曾經說過,球是幼兒時期必備的玩具,幼兒本身對圓形的事物有特殊的偏愛。我園以軟式棍球為載體,進行了園本教材研究,如何有效開展棍球活動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開發(fā)游戲的內容要滿足各年齡段的幼兒需求,活動前的準備要充分,提升教師的指導策略都是提高棍球活動效率的關鍵。
關鍵詞:棍球活動;循序漸進;充分準備;提升策略
軟式棍球源于冰球,是運用包有泡沫的球桿擊打球,攻入對方球門的一項游戲,可以在室內、室外的不同場地上進行。百度搜索結果顯示,江蘇、廣州、河南、山西等多個地區(qū),都有幼兒園在使用“軟式棍球”,但只作為一種特長來培養(yǎng)部分幼兒,且對技能要求過高,比較趨于成人化,因此我園僅以“軟式棍球”為載體進行改編,進一步結合幼兒的實際需要和年齡特點,創(chuàng)新了“棍球活動”教學,申報了市級課題“3-6歲幼兒棍球活動的創(chuàng)編與實踐研究”,以開發(fā)球類運動為主要內容,著力研究棍球活動方案創(chuàng)編以及組織策略。好玩的鱷魚球,五彩的軟棍是支持我們研究的重要硬件支持,我們旨在把這種小范圍的特色活動輻射到全園,讓每一個孩子都受益。下面結合本人在課題研究中的一些經驗,談談棍球活動在全園開展的幾點做法。
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實際發(fā)展水平,設計難度適中的游戲內容,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為體驗、合作、競賽三個層次,分別在小班、中班、大班年齡段開展,循序漸進地進行。
體驗階段主要以激發(fā)幼兒對棍球活動的興趣,采用棍球分離的方法,幫助幼兒認識、嘗試、大膽玩球、玩棍,再到棍、球結合。孩子一拿到球,就迫不及待的要拍拍、滾滾、踢踢,這是我們創(chuàng)編的最好素材。玩的次數多了,花樣也多了,玩球技能自然就提高了,于是我們設計了《追小球》、《熊貓滾球》、《送球寶寶回家》、《小企鵝學走路》等活動。在拿到軟棍后,幼兒手舞足蹈,把它當成小馬騎一騎,當成指揮棒玩一玩,擺成小河跳一跳等,我們由此創(chuàng)編出了三套適合小、中、大班不同年齡段的棍球操以及《騎馬高手》、《打地鼠》等游戲活動。
合作階段注重各種棍球動作的練習,有了前期的經驗積累,幼兒升入中班后,能力也慢慢增強,迫不及待地想與同伴一起玩棍球樂,與同伴的合作也是我們課題研究的重點。一個人完成動作是容易的,多人的合作卻需要不斷地磨合。
競賽階段主要開展一些球類競賽,這也是課題研究的高級階段。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發(fā)揮作用,從初步的合作意識到現在的自主規(guī)劃和分配,幫助幼兒在競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棍球活動帶給他們的刺激與激情。
活動準備既有物質的準備,又有知識經驗的準備,既有幼兒方面又有教師自身的準備。物質準備包括:活動場地、棍球數量、口哨等,能夠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動作技能,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幼兒,在直觀、形象可觸摸的物質刺激下,更能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在實際教學開展中我們發(fā)現,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教師自身知識技能的準備,尤其是特定的基本動作。教師要讓幼兒獲取正確的感性經驗和動作技能,就必須查閱相關的資料,掌握標準的動作,而幼兒園大多為女性教師,對于棍球活動的興趣不穩(wěn)定,更應加強教師自身知識技能的準備,例如握棍的要求是右手拖住棍的下部,左手握住棍的上部,用泡沫的一段擊打球部,棍不能超過肩部等。對于動作經驗的儲備,莫過于教師親自體驗,才會發(fā)現哪些動作可能會出錯,預見到幼兒有可能也會出現類似的錯誤,此時教師應想到:當幼兒出現類似錯誤時,我要如何指導?當這些準備工作做好后,教師在執(zhí)教的過程中,對動作的講解、示范、指導就能更好地把握。
《綱要》指出:執(zhí)行教育計劃的過程是教師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對教師的指導策略、角色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師語言簡練、生動,吸引幼兒注意力。
在介紹游戲玩法時,教師的語言要簡練易懂,適當地加入肢體語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中班《水火怪物》的游戲,教師讓幼兒分散在四周,以神秘的語氣、手勢、表情暗示、提醒幼兒注意觀察:什么顏色的球代表水,什么顏色的球代表火,火球怪物開始搞破壞時,要用水球去擊打火球,這樣就可以順利把火撲滅,拯救森林。此時幼兒的注意力專注,能認真地觀察教師的動作,在練習時,動作的準確性提高了。
(二)教師參與游戲互動,感染幼兒學習欲望。
教師、幼兒是棍球游戲中的兩個角色,在體育活動中無論教師還是幼兒的心理與行為變化都會給對方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我們提倡老師和孩子一起游戲,一起開懷大笑,一起做動作,這樣對幼兒的積極參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利用輔助手段,激發(fā)幼兒參與興趣。
在開展棍球活動中,記錄、評比、競賽等輔助手段,能刺激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推動幼兒自主學習、自主探討。例如我們設計“小小球星榜”,每周選出超級球星、進步球星、動作最標準球星、最刻苦球星等,把他們的照片貼在“球星榜”上。還定期組織幼兒比賽,分別選出每一組中的小球星;在家長開放日中,組織幼兒進行棍球操表演以及開展班級親子棍球聯賽;在晨間戶外活動中與大班的哥哥姐姐比賽等。
棍球活動是孩子喜愛的運動,教師應該在原有基礎上認真剖析,注意保護孩子學習的熱情,提高教師的教育行為。在生活和集體活動中,與孩子親密交流,分享棍球活動的樂趣,真正發(fā)揮課題研究的價值,促進幼兒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R].教基﹝2001﹞20號,2001.6.
[2]幼兒園一日體育活動整合手冊[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10).
[3]許卓婭.學前兒童體育[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河海幼兒園)
作者簡介:何洪秀(1987-),女,江蘇連云港人,研究方向:3-6歲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