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華
生活德育進公寓機制研究——以浙江師范大學為例
沈海華
【摘要】本文從生活德育的基本概念出發(fā),提出人們道德是基于生活,為了生活的觀點,對于生活德育進公寓的目的、意義進行梳理,從樹立正確的公寓生活德育理念、探索生活德育進公寓實現(xiàn)路徑、提升生活德育進公寓工作成效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分析,對于機制形成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生活德育公寓理念路徑成效
生活德育就是要引導人自覺地批判日常生活,創(chuàng)造道德生活,過一種真正的人的生活。[1]生活德育理論自1990年代末發(fā)端以來,現(xiàn)已成為德育界一個熱門話題。從工具意義角度觀照,生活可以成為糾正德育問題的手段。筆者認為,生活之于德育,絕不只是糾正“德育脫離生活”的手段,而是德育的根本,具有本體的意義。[2]浙江師大為適應學生需求,積極開拓創(chuàng)新,嘗試建立公寓生活德育體系,搭建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權(quán)。
(1)生活德育理念建構(gòu)的意義。正如“生活德育”論者們所闡述的那樣:“生活德育是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進行的德育”[3],生活德育“是對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陶行知先生講得好:“好生活是好教育;壞生活是壞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p>
(2)生活德育理念建構(gòu)設想。浙江師大嘗試將學生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到學生社區(qū),從管理制度、組織機構(gòu)、隊伍建設、文化培育以及課外活動的個性化教育、學生訴求表達機制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把學生公寓建設成為融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文化熏陶、運動休閑于一體的“第二課堂”。
(1)引導學生要掌握學習要領。大學生有別于高中生,對于自主學習的要求更加明顯,尤其新生入學,如何引導學生及時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至關重要。入學第一步走好,方可“步步為營”。
(2)教育學生要善于交際交往。在更加開放、多元和全球化的當今社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學會共處擺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第一位,這充分體現(xiàn)學生交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而我們的教育重點在于培養(yǎng)起道德信念,比如功利性不要太重、爭論不要急躁、不曝光個人隱私等。
(3)社區(qū)生活情景要滲透德育。德育回歸生活符合高校校園開放性的特點。浙江師大嘗試在公寓內(nèi)開設素質(zhì)測評、素質(zhì)訓練、模擬面試等,拓展學生生活空間,開闊高校德育新視角。
比如舉辦“尋找公寓好人”活動,幫助學生體味人生百態(tài),領悟生活之美。
(4)社區(qū)文化品牌要接好“地氣”。公寓文化應當飽含生活氣息,接地氣的效果在于學生樂于參與,有內(nèi)涵,受益面廣,影響大,盡量減少人為干預的痕跡。浙江師大從2004年起,每年4月,校院兩級都會舉辦公寓文化節(jié),推出“360°寢室文化PK”、“我們的e家——畢業(yè)生全家福合影”等活動,深受廣大同學歡迎。
我國高??梢越梃b外國好的經(jīng)驗,著力改變文本式的德育課程,建構(gòu)生活化的德育課程體系,讓德育課程回歸生活世界,走向生命形態(tài)、具備生氣活力,讓生活成為一本活的、立體的教科書。學校挖掘開發(fā)公寓生活德育有效載體,實現(xiàn)學生“以學導做”、“從做中學”、“教學做合一”,使德育煥發(fā)出生機勃勃的活力。
(1)搭建有效參與平臺。我們必須明白,注重道德實踐,緊密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學習的現(xiàn)實境況,在生活化情境中教育影響他們,道德教育才能成功。浙江師大定期舉辦寢室長領導力訓練營,加強骨干隊伍培養(yǎng),夯實寢室基層組織建設,發(fā)揮學生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組織相關專業(yè)學生創(chuàng)建“學生事務法律援助與糾紛調(diào)解中心”,聘請校內(nèi)外法律顧問和“老娘舅”擔任指導,加強法律知識普及,開展法律援助,調(diào)節(jié)學生矛盾糾紛。
(2)自覺踐行道德生活。上海某高推行針對困難學生的“愛心積分制”,在義工管理模式中引入激勵機制。通過積分積分能在“慈善愛心屋”兌換所需要的學習、生活等用品。這是慢慢引導學生自覺進行道德生活的一個舉措。
(3)創(chuàng)新生活德育形式。當前,90后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物質(zhì)化傾向明顯、社會責任感欠缺、人際交往和抗挫能力不強、過度迷戀網(wǎng)絡等問題。高校生活德育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xiàn)學生的思想、身心、學業(yè)、能力、職業(yè)等全面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式迫在眉睫。浙江師大建立公寓黨建床卡,這讓很多黨員在寢室里易把自己的身份淡化、標準降低,看著床頭卡,就有一種回到黨組織懷抱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實踐人:生活德育的人性之基[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20-27.
[2]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之再思考:—兼論“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132-139.
[3]高德勝.生活德育簡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