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劉偉 張晶
摘 要: 為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教師必須先“活”起來,以教師的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彌漫著愛學的味道,讓學生活躍的創(chuàng)新思維飛揚起來,讓教師的教學藝術大放光彩,讓教師和學生在和諧快樂中共同成長。
關鍵詞: 激發(fā)興趣 發(fā)揮特點 創(chuàng)造條件 尊重需要
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在課堂中運用教學藝術營造和諧的氣氛,學生才能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因而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從而“活”起來。讓低年級學生“活”起來,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吸引積極參與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情緒不斷發(fā)生變化,他們會因為感興趣而產生積極情緒,活躍起來,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躍起來,必須精心設計教學,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一年級的小朋友年紀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喜歡受表揚。因此,充分利用學生好奇、渴望成功的心理,想方設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第一冊以實物對長方形、正方形等物體進行分類,加深對幾種圖形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想象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為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為:5個學生為一組,用不同物體擺成小轎車;再由各組說明擺出的小轎車有幾種,各用哪些圖形擺成,然后互相觀察、互相學習。這樣設計使學生注意力緊緊集中在怎樣用圓形拼轎車上,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熱情很高,表現欲望強烈,各種各樣的車都擺出來。
二、發(fā)揮學科特點,構建和諧課堂
每個學科都有自身特點,發(fā)揮學科特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發(fā)揮學科特點,構建和諧的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起來。比起數學課,語文科在知識鏈接上沒有數學科緊密,訓練序列不夠清晰,但是語文教材文質兼美,知識豐富,情趣盎然,這是其他學科不能及的。然而,更多時候在學習和探索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忽視它本身的特點,過于追求教學統一,把學生學習語文變成教師單一的傳授與講解,學生失去對文本的理解,如同吃了快餐,囫圇接受。學生不僅失去對文本應有的理解,課堂失去生機與活力,缺少發(fā)現、思考、創(chuàng)新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發(fā)揮語文的特色,讓語文課富有語文味。讀是最常用、最重要的實踐形式。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因此,每篇課文都應讓學生充分地讀,讓學生以讀為手段在書中“走幾個來回”。不同文章讀的方式和形式各有不同,如讀《長城》一課,抓住“飛過”、“穿越”、“蜿蜒盤旋”,“屹立”這些詞語讀出長城的長與雄偉。在人物對話中感受不同人物的語言,如《一個降落傘包》中周恩來總理鼓勵小揚眉的話應怎樣讀,使學生在讀中體會周總理的關切與鼓勵。
另外,閱讀教學過程應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構建和諧課堂,要體現人文精神。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要在教學中構建“我——你”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學習活動,善于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樹立參與學習的信心。在新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應該關系平等、教學民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溝通,都是在對話、交流過程中完成的。如教學《難忘的八個字》一課時,我大膽運用學生自主提問的形式解決學生在閱讀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如有學生問,為什么文中的“我”說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愛她?為什么那位老師說“我希望你是我女兒”……這些問題提的都很有價值,直奔主題與中心,學生在提問后都相應做不同精彩的回答,教師只做點撥和引導,問題迎刃而解。學生在提問中思維得到碰撞,對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創(chuàng)造參與條件,提供鍛煉環(huán)境
要使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有合理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為各類學生提供口頭表達的鍛煉機會。一年級小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弱,要求他們說一句完整的話較難。為此,在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先讓學生說出圖意,說錯的允許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許同學補充,經常這樣訓練,增強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其次是為學生提供操作的機會,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操作現代化媒體的技能,還要充分發(fā)揮常規(guī)教具學具作用。一年級學生年紀小,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學具,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尊重心理需要,幫助實現成功
學生心理需要很多,最大需要是獲得學習的成功,嘗到成功的快樂。為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幫助學生實現成功,教師要讓自己處于主體位置考慮問題,研究學生的心理需要,特別是學習困難中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充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一年級學生得到教師的表揚,盡管是一朵小小的紅花,都非常高興,后進生往往較難獲得老師的獎勵,其實哪怕是一句簡單的表揚,就會對學習建立信心。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多鼓勵、表揚,善于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鼓勵后進生爭取更多活動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各盡其力、各顯所長。如在一次數學分組教學活動中,有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分組用不同物體擺一輛汽車,我發(fā)現有幾個后進生特別積極,態(tài)度十分認真,這時我及時肯定他們的做法,并鼓勵他們,擺出更多汽車,讓他們把擺的汽車介紹給全班同學。結果令人高興,這些學生擺出各種各樣的卡車、貨車、轎車甚至坦克、裝甲車,當他們這些做法得到老師和同學們肯定時,這些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高漲,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學習成功的快樂使他們看到學習的陽光,自主學習意識被激活,成了樂學會學的新成員。
因此,為讓學生在課堂中“活”起來,教師必須先“活”起來,以教師的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課堂彌漫著愛學的味道,讓學生活躍的創(chuàng)新思維飛揚起來,讓教師的教學藝術大放光彩,讓教師和學生在和諧快樂中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