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驍
【摘要】毛澤東與斯諾最初相識于陜北保安,毛澤東是一位能夠把國家社稷攬入胸懷的共產黨領袖,斯諾是一位恪守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的職業(yè)記者,兩人一見如故,結下了終生不渝的偉大友誼。本文對電影中斯諾的形象進行研究,認為電影不僅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職業(yè)精神,而且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及東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過程。
【關鍵詞】毛澤東斯諾新聞專業(yè)主義
《毛澤東與斯諾》是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毛澤東與斯諾長達36年的真摯友誼為主題,既體現了兩位偉人的綿綿情誼,又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相撞、相融的過程。埃德加·斯諾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他上世紀二十年代來到中國,任燕京大學新聞系講師,翻譯左翼作家作品,以勇敢、真實而又敏銳的筆觸打開了一扇向世界報道中國人民及中國革命的窗口。他首次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工農紅軍、陜北邊區(qū)的一些真實情況,傳播了中共對時局的看法和主張,寫下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新中國成立后,他三次來中國訪問,為中美兩國建交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不畏艱險、意志堅定、有強烈的好奇心
記者要在恪守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基礎之上,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即具有無堅不摧的意志,以及對事實真相的強烈追求。在影片中,由于國民黨政府的反動宣傳,陜北那塊神奇的紅土地,一直都以負面形象印刻在人們的腦海中。斯諾為了向全世界揭開蘇區(qū)和紅軍的真相,親自踏上了陜北的土地。他最想了解,中國的紅軍是不是一批自覺的馬克思主義革命者、服從并遵守一個統(tǒng)一的綱領、受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指揮呢?如果是的,那么那個綱領是什么?中國共產黨人究竟是什么樣的人?他們的領導人是誰?紅軍抗擊極大優(yōu)勢的軍事聯(lián)合力量達九年之久,這個非凡的記錄應該拿什么來解釋呢?①斯諾帶著這些謎團,登上了去西安的慢車。
斯諾到達陜北保安后,見到了神交已久,但素未謀面的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此舉滿足了斯諾的好奇心,也滿足了全世界人民的好奇心。后來他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中回憶,他是個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fā)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霎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②他同毛澤東談了很多個夜晚,第一次走進一位共產黨領袖的內心。他還為毛澤東拍了一張經典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戴著軍帽,臉龐清瘦,但神情堅毅,具有決定中國前途與命運的力量。
斯諾認為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復雜的人。他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甚至在說到自己的時候和蘇維埃的缺點的時候也笑得厲害,但是這種孩子氣的笑,絲毫也不會動搖他內心對目標的信念。他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然而他把天真質樸的奇怪品質同銳利的機智和老練的世故結合了起來。③斯諾這次身臨其境的采訪,走進了每一位紅軍戰(zhàn)士和紅軍指戰(zhàn)員的心。他在前線見到了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采訪了彭德懷等高級將領,并了解到了陜北蘇區(qū)的一些基本情況及人民的生活狀況。這些都是他為了充分滿足受眾的知情權,追求真理和真相,所做出的努力。
二、報道客觀公正,采訪注重細節(jié)
斯諾作為新聞記者,這就客觀上決定了其思想是符合新聞職業(yè)操守的,就是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他在進行采訪的過程中,善于捕捉每一個真實的瞬間。影片中這樣反映,因為國民黨政府的新聞封鎖和歪曲宣傳,外界對蘇區(qū)和紅軍一無所知,大多以負面的形象呈現。他在采訪的過程中,深入到了整個陜北蘇區(qū),甚至戰(zhàn)火紛飛的前線。他觀看紅軍戲劇,參觀紅軍操練,和紅軍戰(zhàn)士一起玩牌,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當地的每一個瞬間。他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善于捕捉和記錄重要的細節(jié),如實的反映了事情的真相,成就了一段經典的傳奇。
歷史離不開真實的記錄。電影中這樣反映,斯諾等人一來到保安,并不直接表達觀點,因為記者的職業(yè),要求其在采訪之前,不應當對采訪對象有任何的評價。斯諾作為一個密蘇里人,其所堅信的就是“眼見為實”。這時毛澤東也向他承諾,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人都可以采訪。他見到了英勇不屈的紅軍戰(zhàn)士,聽到了很多紅軍將領的傳奇故事,體會到了紅軍與當地居民的融洽感情,感受到了他們對于理想和信念的堅定,感受到了當地淳樸的民風。
影片中斯諾采訪極其注重細節(jié),善于用鏡頭去捕捉每一個瞬間,并從每一個瞬間中尋找最真實的感覺,他在采訪人物時,甚至能夠從人物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中,深入發(fā)掘到其鮮為人知的內心剖面。他在采訪毛澤東時,仔細觀察了他的外貌形態(tài),以及從他身上所流露出來的氣質。毛澤東的伙食也同每個人一樣,但因為是湖南人,他有著南方人“愛辣”的癖好。他甚至用辣椒夾著饅頭吃。他對于吃的東西很隨便。他似乎一點也沒有自大狂的征象,但個人自尊心極強,他的態(tài)度使人感到他有著一種在必要時候當機立斷的魄力。④斯諾以其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獨立的人格操守,及采訪中嚴謹和細致的精神,為后世記者樹立了榜樣。
三、具有遠大的政治眼光,思維融敏銳性和預見性于一體
斯諾具有遠大的政治目光,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超人的智慧,對未來的事情有著一定的預見性。斯諾早年來到中國,舊中國的積貧積弱深深刺激了他,他認為中國總有一天會爆發(fā)歷史上最殘酷的革命。影片中斯諾認識到,陜北的那塊紅土地,雖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但卻是決定著中國命運的方向,因此他親臨紅色中國進行采訪,這無疑是遠大政治目光的體現。斯諾還具有一定的新聞敏銳性和預見性,通過對紅軍戰(zhàn)士和紅軍將領的采訪,深入發(fā)掘出了紅軍所具有的獨特氣質,因為這一點,中國的未來一定會屬于紅色中國。
斯諾作為一個西方記者,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能夠擁有遠大的政治眼光,現在看來是難能可貴的。斯諾并不是天生就對紅色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感,這種政治選擇得益于他同魯迅等進步人士早期的接觸,得益于他對中國的了解日益加深,得益于他對國民黨政權的失望,才使他在政治上逐漸成熟。他在陜北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在那里他見到了眾說紛紜的毛澤東,感受到了陜北淳樸的民風,領略到了紅軍戰(zhàn)士的風采和紅軍將領的傳奇。
斯諾有著一定的敏銳性和預見性,他發(fā)現陜北正在出現一種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社會形態(tài),最后預示出紅軍一定能夠戰(zhàn)勝蔣介石。影片中斯諾和海德姆同時認為,紅軍能夠戰(zhàn)勝蔣介石,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即使蔣介石擁有四百萬軍隊和裝備著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武器,也難長久,他們都認為毛澤東身上有一種可怕的力量,緣于對信仰的狂熱追求。而且這種勝利一旦實現,將是極其有力的,它所釋放出來的分解代謝的能量將是無法抗拒的,必然會把目前奴役東方世界的帝國主義的最后野蠻暴政投入歷史的深淵。⑤斯諾如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他們都堅定不移的相信,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中國最窮苦的百姓謀求幸福,所以他們是不可戰(zhàn)勝的。
四、關愛勞動人民,成為毛澤東的諍友
斯諾雖為美國人,但又是富有正義感和良知的職業(yè)記者,他主張民主自由,反對強權壓迫,關愛中國普通勞動人民。他在著作中寫道:“中國人有能力從根本上改革他們的國家,并且迅速地把地位很低的中國提高到憑其歷史和眾多人口在世界上應占有的地位”。⑥斯諾踏上那片紅土地后,與毛澤東傾心相交,但這種情感不僅僅為停留在表面上的以誠待友,斯諾當著老朋友的面,對當時的蘇維埃政府以及后來的新中國政府在運行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也都直言不諱,毛澤東稱他是一位真正的諍友。
斯諾對中國的勞動人民有著一種質樸的情感,他從一踏上陜北的土地,就被當地淳樸的氣息所感染,被當地勤勞善良的勞動人民所吸引,為紅色中國的政治清明而贊嘆。他對中國勞動人民的情感,為一種超越國家、民族和意識形態(tài)的情感。他的作品主要為世界窮苦人和受壓迫者的利益服務,因為這種超越才使他的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影片中,斯諾在六十年代,又一次走進了陜北,他最渴望看到毛澤東當年的理想是怎樣變成現實的。他在中南海又一次見到了他的老朋友毛澤東,他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確實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但又直言不諱地指出,新中國的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斯諾面對自己多年的老朋友,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一些缺點。毛澤東于是評價說,斯諾先生是我們的諍友,他反對的不是我們的事業(yè),而是我們的錯誤。
五、具有批判精神、始終關注中國的前途命運
斯諾早年來到中國,那時的中國苦難深重,列強的侵略以及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tǒng)治,讓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斯諾對國民黨政權的失望,讓他敢于批判國民黨政府,并探尋著中國的出路和希望,這種希望和出路就在于紅色中國。中國為了求得生存,需要有革命的政權一樣,中國現在也必須要有革命的領導。然而,不論蔣介石在其它方面怎么樣,他反正不是革命者。⑦因為斯諾對國民黨政權的強烈不滿,才離開北平,去尋找中國新的希望,即那個神秘的紅色中國。他的一生都在關注中國的命運,致力于推動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斯諾第一次來中國,首先抵達的是上海,在那里他首先感受到的不是大都市的繁華,不是寬闊而又車水馬龍的街道,不是穿著豪華服裝的上層貴族,而是中國最底層民眾的苦難生活,這些無一不刺激著他的痛感神經。他對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侵略活動深惡痛絕,對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堅決抨擊。他認為國民黨根本起不到領導的作用。
斯諾一直都在關注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新中國成立后,他也一直關心新中國的建設和變化,并且走進了中南海,同毛澤東直言新中國建設的得失。解放后,他三次訪問中國,以極大的熱情報道人民群眾的成長和發(fā)展,陸續(xù)完成了《大洋彼岸》一書和新聞紀錄片,有助于外國友人了解新中國。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⑤⑥⑦埃德加·斯諾著,董樂山譯:《紅星照耀中國》[M].作家出版社,2012:2、50、53、53、330、99、163
(作者: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