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輝
想要了解正兒八經(jīng)的中美差距,需向上看!老人。他們在遵循祖上規(guī)矩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播,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原生態(tài)的傳統(tǒng),最原汁原味的習(xí)俗。我們從一些旅西老人的經(jīng)歷出發(fā),探析中國和西方社會的巨大差異。
對于孫子挑食的行為,爺爺巴掌下去!在中國老人眼中看來,“嚴父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是天經(jīng)地義,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管教子女,在他們看來是作孽。在美國,這一巴掌下去,不是天經(jīng)地義,而是違法犯罪。中國的家長式教育方式,要求晚輩對長輩的絕對尊崇。而在美國,幾乎很少存有家長式管理。上對下,下看上都是朋友。你打了我,你就是犯罪,理所當然的我可以去報警。
我們透過家庭,整個中美社會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差距——老師和學(xué)生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甚至是同齡的丈夫和妻子,兄和弟,姐與妹之間無不體現(xiàn)這種“家長式”和“朋友式”的巨大差異。
中國的老人們,極少覺得幫助自己的子女料理家務(wù)并照料孩子是種多余的負擔,反而認為是自己的義務(wù)。他們大概很難想象在美國,老人們?yōu)楹⒆尤プ鲞@些事情是要收費的,而且費用比一般的市場價高出不少,這也是為何美國人更愿意請保姆。
中國的家庭在有了孩子以后,“子女既是一切”就成為幾乎每個家庭的標簽。中國老人無法理解,怎么有人因為帶自己家孫子而要求報酬;美國老人不能理解,為什么這世界上還有“啃老族”!一個國家崇尚責任,另一個追求自由,這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們常常聽和看到“忍”字,很多情況和鄰國日本有關(guān)。作為“忍”這類精神力量的老祖先中國,雖不是天天時時的把“忍”掛上墻,又或是念叨于嘴,卻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特別是中國老人。
前往美國照顧孩子的中國老人,沒有朋友,看不懂電視,讀不了報紙,兒女們因為工作和自己缺乏交流,但為了一句“家和萬事興”他們甘于忍受寂寞,甚至可以說是在放棄自我。相反,從美國父母幫助自己子女照料家務(wù)要收費就可見一般,美國人,多是不會犧牲自己的自由去遷就某個人,看看那些在中國來工作的西方人,很少有人愿意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生活。
每當談起中美文化方面的差異。我們就會自覺地拿出我們的上下五千年、老子、孔子、儒家思想……順著下來,很容易得到為什么中國人喜好“家長式”,隱忍,愛好奉獻,以和為貴。然后往西而去,發(fā)現(xiàn)美國較短的歷史,不免缺乏厚重感和沉淀,因而造就了美國人奔放,自由,個人主義的性格。
中美文化上的差距,不要扯上幾千年的歷史,也用不著打擾孔子,老子。只需要向回撥幾十年即可。自新中國成立以后至改革開放前,我們的主流文化是一種集體主義文化,講究奉獻,付出,謙虛,隱忍,這同美國向來主張自由,個性,創(chuàng)造,自我恰恰反向。在這樣的主流文化熏陶下,我們父輩們個人欲望被無限量的壓縮,反之奉獻精神越發(fā)強大。反觀美國的主流個人主義,則崇尚自由,奔放,自我。
其實更應(yīng)該叫“經(jīng)濟差距”!由于經(jīng)濟發(fā)達,普通美國人往往有更多的時間、機會和經(jīng)濟能力去享受生活,追求自我價值。
我們由于經(jīng)濟上和美國的差距,在20世紀改革開放前,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還處于溫飽階段,物質(zhì)生活比較匱乏。而我們父輩的青春期,也是性格形成期正好處在那段時間。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了,父輩思想里不可能存有“享受生活”的概念!中國老人愛聚聚,也是年輕時候養(yǎng)成的,那時候物質(zhì)生活不豐富,想法少,人們反而有更多的機會和意愿聚在一塊;美國人,物質(zhì)條件好,想法就當然多,各有各的想法。
在美國,一個人尚處胚胎階段就被認為具備了獨立的人格。一種我們很難去理解的說法是:這個胚胎是自由的,他(她)享受權(quán)利!這個國家對自由,對權(quán)利,對平等,過于較真,這樣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爺爺打?qū)O子,孫子跑去報警;為什么學(xué)生會批評自己老師……在那時的中國看來,這些個不被接受和大逆不道的行為,在美國卻顯得司空見慣。
現(xiàn)如今,中國和美國的各種差異也只能在上一輩中去探尋。想起友人曾說:“現(xiàn)在中國很多年輕人到美國,要調(diào)整的只有時差!”
有些差異總歸還是有的好……
[1]李莉,張峰.從跨文化交際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J].山東電大學(xué)報,2008(02).
[2]譚杰.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因素[J].攀枝花學(xué)院學(xué)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