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海欣
布洛芬治療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臨床觀察
藍海欣
目的 觀察布洛芬在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以指導臨床合理、規(guī)范治療。方法 選擇11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兒童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55)。對照組兒童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和其他輔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口服或鼻飼布洛芬混懸液,體溫≤38.5℃(肛溫),5mg/(kg·次);體溫>38.5℃,10mg/(kg·次),tid,連續(xù)給藥3d。治療前后采用化學發(fā)光酶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TNF-a、IL-6、PCT,進行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測定,觀察體溫變化情況,進行危重評分。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IL-6、PCT、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分別為(5.68±1.23)pg/mL、(1.44±1.05)ng/mL、(8.0±2.8)×109/L、(0.50±0.09),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IL-6、中性粒細胞比例分別為(8.67±1.85)×109/L、(0.51±0.11),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PCT、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2d、3d重癥評分分別為(94.3±6.2)分、(95.1±5.1)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0.05),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3d危重評分為(93.4±5.5)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1d、2d、3d體溫分別為(37.8±0.4)℃、(37.5±0.6)℃、(37.1±0.3)℃,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3d體溫為(37.4±0.4)℃,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1d體溫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布洛芬能有效緩解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損傷,改善臨床轉歸,避免糖皮質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兒童;布洛芬;炎癥因子
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臨床常見危重癥,病情進展可發(fā)展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MODS),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早期診治是阻止炎癥損傷,改善SIRS預后的關鍵。解析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有利于SIRS早期特異性干預方法的制定,炎癥細胞過度活化及炎癥介質泛濫入血是導致SIRS的主要病機[1],有效干預SIRS階段炎癥對機體自身損傷,阻斷炎癥瀑布反應,阻止SIRS向MODS發(fā)展是臨床醫(yī)師采取不同強度的抗介質治療的目的所在,而不應中在抗生素療法。布洛芬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安全較好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調控炎癥介質,用于治療SIRS顯示有一定的療效。本文旨在觀察布洛芬在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治療中應用效果及對炎性因子的影響,探討SIRS治療中布洛芬與炎癥介質的關系,指導臨床合理、規(guī)范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寧縣人民醫(yī)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兒童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n=55),對照組男30例(54.55%),女25例(45.45%),年齡0~14歲,平均(3.5±2.4)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18例(32.73%),呼吸系統(tǒng)感染24例(43.64%),頜面部感染7例(12.73%),腹部感染3例(5.45%),敗血癥3例(5.45%);觀察組中男33例(60%),女22例(40%),年齡0~14歲,平均(3.8±2.5)歲,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18例(32.73%),呼吸系統(tǒng)感染22例(40%),頜面部感染7例(12.73%),腹部感染4例(7.27%),敗血癥4例(7.27%),2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選標準 (1)符合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2)1995年中華兒科學會急診組及中華急診醫(yī)學會兒科組制定小兒危重病例評分≥80分;(3)24小時內未服用過布洛芬制劑或其他退熱藥物以及激素、丙種球蛋白;(4)對治療藥物過敏者除外;(5)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3 方法 對照組兒童進行常規(guī)抗感染和其他輔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口服或鼻飼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體溫≤38.5℃(肛溫),5mg/(kg·次),體溫>38.5℃,10mg/(kg·次),tid,連續(xù)給藥3d。
1.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采用采用化學發(fā)光酶免疫分析法測定血清TNF-a、IL-6、PCT,進行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測定,觀察體溫變化情況,進行1995年中華兒科學會急診組及中華急診醫(yī)學會兒科組制定小兒危重病例評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比例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IL-6、PCT、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分別為(5.68±1.23)pg/mL、(1.44±1.05)ng/ mL、(8.0±2.8)×109/L、(0.50±0.09),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IL-6、中性粒細胞比例分別為(8.67±1.85)×109/L、(0.51±0.11),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均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PCT、白細胞總數(shù)顯著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重癥評分、體溫變化情況 觀察組治療后2d、3d重癥評分分別為(94.3±6.2)分、(95.1±5.1)分,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0.05),且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3d危重評分為(93.4±5.5)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1d、2d、3d體溫分別為(37.8±0.4)℃、(37.5±0.6)℃、(37.1±0.3)℃,顯著低于治療前(均P<0.05);對照組治療后3d體溫為(37.4±0.4)℃,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1d體溫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兒童SIRS因體內大量炎癥細胞活化,產(chǎn)生大量促炎介質,其中最重要炎癥介質主要是TNF-a、IL-6、PCT[3-6]。炎癥細胞因子介導中性粒細胞和內皮細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組織損傷,炎癥介質溢出至血漿,致使外周血液中炎癥細胞因子的水平升高,同時血清炎癥細胞因子水平又可反應全身炎癥反應的強度。TNF主要來源于巨噬細胞、淋巴細胞,低濃度的TNF表現(xiàn)為參與局部炎癥,既有抗炎也有組織損傷作用,TNF高濃度則可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導致死亡[7]。IL-6對許多炎癥和損傷的愈合過程起介導和調節(jié)作用,降鈣素(PCT)是降鈣素前肽,全身嚴重感染時,多臟器可產(chǎn)生PCT,內毒素和細胞因子可以刺激誘導降鈣素原釋放。因而,降鈣素原可作為預測膿毒血癥的最好指標,炎癥細菌感染患者體內的PCT水平也顯著升高,治療后PCT水平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因而,PCT可作為細菌性炎癥反應、炎癥強度和治療預后的判斷指標[8]。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比較(x±s)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重癥評分、體溫變化情況(x±s)
本文結果顯示,常規(guī)治療能夠降低SIRS患兒血清的IL-6、中性粒細胞比例。在服用布洛芬后,IL-6、中性粒細胞比例下降更顯著,且PCT、白細胞總數(shù)也隨之下降,表明布洛芬可通過抑制白細胞的趨化與激活而減輕機體的自我損傷,通過作用于環(huán)氧化酶,達到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是一種內源性的致熱原和炎癥介質,故使用布洛芬可達到抗炎和退熱效果,阻止SIRS發(fā)生發(fā)展為MODS,改善臨床預后。本文結果顯示,布洛芬對TNF-a影響不大,可能與其對TNF-a雙向調節(jié)有關,常規(guī)治療組干預后第3天危重評分才有顯著提高,但布洛芬組干預后2天,危重評分顯著就顯著提高,常規(guī)治療組干預后第3天體溫才顯著下降,但布洛芬組干預后1天,體溫就顯著下降,且干預后第1天體溫顯著低于常規(guī)治療組,因而布洛芬能夠迅速緩解癥狀。
綜上所述,布洛芬能有效緩解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臨床癥狀,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減輕炎癥損傷,改善臨床轉歸,避免糖皮質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 Belov L,Meher-Homji V,Putaswamy V,et al.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bile or intestinal fluid from patient with septic shock or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using antibodies to TNF-alpha,IL-l and IL-1 beta[J].Immunol Cell Biol,1999,77(2):34-40.
[2] 何蒼生,曾其毅,主編.實用兒科臨床指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528.
[3] 艾榮,蘇雅拉,陳敏.42例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血清TNF-α、PGE2測定分析[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3,45(12):1412-1415.
[4] 吳繪,蘇婭,張賽,等.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和D-二聚體的變化[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4,17(3):252-255.
[5] 李林祖,張明真,黃誠花,等.兒童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與血清降鈣素原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處方藥,2015,13(4):1-2.
[6] 趙曉琴,龍曉弘,鄺曉聰.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動物模型發(fā)病機制的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9):3293-3297.
[7] 程亞穎,趙秀勉,田溢卿,等.小兒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血LPS、TNF-α、IL-10水平和IL-10/TNF-α比值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藥,2009,31(2):145-146.
[8] 王樹岐.血清降鈣素原在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4,33(8):183-18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3.087
廣東 526300 廣寧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藍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