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
777-300ER已經成為我國三大國有航空公司北美航線的主力機型
7月15日,在波音中國北京總部辦公室,波音民用飛機集團東北亞市場營銷執(zhí)行總監(jiān)霍達仁(Darren Hulst)向大家介紹了快速發(fā)展的中國航空國際市場,在他看來,過去的兩年里,是中國遠程國際市場快速發(fā)展的時期,“更重要的是,這超乎尋常的增長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它為我們未來10年更大的發(fā)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為了說明他對遠程國際市場的判斷,霍達仁特地準備了幾張幻燈片。2009年,在遠程國際航線市場份額中,中國的航空公司僅占到36%左右。6年之后,這個數據已經接近45%。而另一個數據是,整體市場規(guī)模達到了2009年的兩倍左右。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近兩年,霍達仁告訴記者,在過去兩年中,中國航空公司市場份額增長了50%,每年增長率達到了25%,其中很大一部分來源于中國航空公司開辟的遠程國際航線。根據波音市場分析部門的統(tǒng)計,去年中國航空公司開辟的5000公里以上的新航線,就達到了30條甚至更多。
霍達仁在開場白中提到了“一帶一路”,他說:“一帶一路給我們帶來了很大機會?!?/p>
三聯生活周刊:你認為是哪些因素支持了遠程國際航線的快速發(fā)展?
霍達仁:直飛航線越來越多地被開辟,直飛航線不僅聯系到一些大型的傳統(tǒng)樞紐城市,也聯系到其他的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在傳統(tǒng)航線中可能沒有遠程國際航班。從乘客的角度來講,當然希望能以更快、更高效的方式直接到達目的地。針對這種需求,航空公司使用新一代的技術,更高效的機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航空公司也在其中。除了經濟發(fā)展之外,我們也注意到其他一些因素在進一步刺激和帶動這個市場的需求,比如新的簽證政策,美國、歐洲和其他一些地區(qū)和國家的簽證政策。這些因素都非常好地聯系到了中國現在倡導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這些因素和這個戰(zhàn)略的倡導下,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連接性更好地得以實現。
三聯生活周刊:以現在的增長趨勢,你預測中國對787和777-300ER機型未來有多大的需求?
霍達仁:中國是一個對寬體機有非常大需求的市場,我們認為在未來20年,中國寬體機的需求將會是1500架左右的數量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對飛機的需求實際上占據了我們全球非常大的份額,比如今年波音交付的所有737飛機,大概三分之一都是交付到中國的。從未來整體來看,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占據了全球需求的20%左右。我們注意到這兩年新增的市場和新航線,很多是借助于高效機型開辟的,包括北京-波士頓、北京-圣何塞、南京-洛杉磯、武漢-舊金山,這些新開辟的航線,要么借助于777-300ER,或者是787這樣的機型。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了解到,現在787訂單排得很滿,很多航空公司希望盡早拿到飛機,波音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霍達仁:787這款機型投入市場以來銷售狀況非常好,所以近期機位確實有些挑戰(zhàn)。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和航空公司合作,尋求解決方法,比如和租賃公司合作,來滿足航空公司近期對787的需求。從長期來講,我們當然更加愿意和航空公司攜手,以解決他們長時期對787的需求。
三聯生活周刊:你覺得787和777-300ER哪款機型更叫座?
霍達仁:我們希望看到中國航空兩個機型都有訂購,因為這兩個機型代表了不同的能力和特點,也滿足了航空公司不同的需求。我們認為,如果把這兩個機型結合到一起,配置到不同市場,相信航空公司會獲得更大的成功。首先777這個機型非常適合航空公司現有的一些航線,滿足現有市場的擴大和繼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因為它的運力更大,而且它有非常顯著的貨運能力。但如果航空公司要開辟一些原來沒有飛的二線市場,可能像787這樣的飛機就更恰當,它的座位級會比較合適,而且效率非常高。比如北京-圣何塞、上海-波士頓等新航線,以前沒有飛過的,在短期內還是一個市場培育的過程,787能夠更好地服役。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注意到,從777目前的情況來看,它的累計訂單目前在逐漸減少,波音是否會調整其銷售策略?
霍達仁:波音777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無論客機還是貨機部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從總體上講,我們會針對市場變化和競爭需要,制定策略和戰(zhàn)略。對于這個機型,我們一方面要考慮到客機和貨機的平衡;另一方面,由于它目前的市場需求非常好,我們并不覺得有什么戰(zhàn)略要考慮。在過去5年中,我們新增了20家航空公司用戶加入到777的家族,其中就包括了國航、東航、南航。他們運營的777-300ER非常成功,也獲得了非常好的效益,如此這般,他們將有可能增購。所以,我們對于未來777的銷售還是非常樂觀的。
三聯生活周刊:放眼未來10年,你怎么看中國的航空市場?
霍達仁:中國GDP雖然目前的增長率是7%,但國內航空運輸量的增長率仍然遠遠超過10%,再加上其他的因素,比如國內低成本航空公司的發(fā)展,比如西部開發(fā),比如“一帶一路”戰(zhàn)略,都將對航空市場有非常大的刺激和帶動作用。
三聯生活周刊:對比2010到2015年航線,中國運力增速是非常明顯的。中、美運力的投放呈現出怎樣的變化?
霍達仁:在過去5年期間,美國航空公司在中美航線上投入的運力增幅超過了80%,這對美國航空公司來講是非常大的增長量。但是從市場份額上講,美國航空公司卻在逐漸喪失市場份額,這是因為同一期間中國航空公司的增長更加迅速,運力投入達到了5年前的3倍左右。
2015年的夏季,在中美航線上,美國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的運力對比,中國航空公司已經超出美國公司多達25%。2010年美國客源占主導,基本上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新的簽證政策等因素,中國出境的客源有了非常大的增長,在2015年,在中美航線上,中美客源幾乎是一半一半。
關于市場份額,我認為取決于中美兩國航空公司運行的情況。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就是看哪個航空公司能夠更好地鎖定服務這個市場所需要的運力。從需求的角度講,我們預測未來中國客源需求應該會大于美國,應該有機會獲得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三聯生活周刊:新的簽證政策,對航空市場將有怎樣的外力影響?
霍達仁:美國10年簽證政策實施時間不長,就已經顯現出明顯的效果。我們看一些預測,隨著美國新的簽證政策實施,預測今年發(fā)放的簽證數量將有接近70%的增長。再加上其他一些刺激因素,到2021年,客流量將會是今年的3倍。
美國的簽證政策僅僅是一個例子,我們也知道歐洲、澳大利亞等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在逐漸放寬對中國居民的簽證,我們有理由預測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航線也會有非常迅速的發(fā)展。這會帶來更大的需求,對我們航空公司和對飛機的需求也都會相應增加。在這樣的市場大環(huán)境下,航空公司也在繼續(xù)發(fā)展他們的能力,支持空中“絲綢之路”的建設。
三聯生活周刊:中美兩國航空公司在中美航線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從波音的感受來看,你們覺得中國航空公司主要的競爭力在哪里?
霍達仁:說到兩國航空公司在中美航線上的競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我們不要忘記,市場的蛋糕會越來越大,在這樣快速發(fā)展的市場需求下,兩國的航空公司都會獲得非常大的增長。
對美國的航空公司來講,他們一個大的優(yōu)勢就是現在非常發(fā)達和成熟的樞紐系統(tǒng),可以順暢地聯系到很多美國中小城市的客源,通過這個大樞紐,運輸到中國來。
在我們看來,中國航空公司最大的優(yōu)勢是迅速增長的出境始發(fā)客源。除此之外,中國每個城市的人口都很多,需求足夠大。當然我們也相信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航空公司在樞紐和網絡建設上肯定也會獲得非常大的發(fā)展。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會使得中國航空公司有非常大的競爭力。
實際上中美兩國航空公司不僅是競爭關系,在很多層面和領域已經在合作了,比如星空聯盟、天合聯盟。通過這樣的渠道,兩國的航空公司除了競爭之外,更多地開展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