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浦
“羅森塔爾效應”
父母或老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偏見,孩子就可能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這種奇妙的心理暗示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實驗,研究老師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那天,羅森塔爾和助手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測驗結束后,他們以贊賞的態(tài)度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們?nèi)隽艘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的。
8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優(yōu)秀。這部分學生在學習上有了明顯改善,并表現(xiàn)出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求知欲。
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fā)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chǎn)生了暗示,老師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名單上的孩子很有前途,于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多的熱情,加倍地信任、鼓勵他們。這份名單左右了老師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語言和行為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關愛和期望,學生的自信心由此得到增強,因而比其他學生更努力,進步得更快。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這一效應表明,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取決于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愛他、教育他。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簡單的心理暗示,其實背后卻隱藏著深刻的道理。
很多事實證明,人的能力、性格的形成,相當一部分取決于周圍環(huán)境和他人的期望。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心理控制能力較弱,受暗示性較強,所以容易被大人的期望所左右。他們很容易相信和接受別人的判斷,會把外來的評價內(nèi)化成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例如,孩子們湊在一起時,常常會議論:某科老師器重我,某科老師討厭我……在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現(xiàn)偏科的現(xiàn)象。相反,如果老師對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就會使學生加倍努力,克服困難,并取得好的成績。
同樣道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態(tài)度一樣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天才”,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孩子就會全力以赴地提高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孩子的毛病,總把缺點拿出來說,就很容易讓孩子在心中產(chǎn)生一種錯覺: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好不了了。在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中,便有了家長“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牢騷,有了孩子振翅欲飛卻難以相信自己會飛的迷茫。所以我們說,家長積極的期望和心理暗示對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積極的心理暗示,帶給孩子的是積極的認識和體驗。與說服教育相比,暗示教育更能協(xié)調(diào)家長與孩子間的關系,更能避免說服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壓抑感。暗示教育能使孩子在無形中擁有良好的道德認識、得體的行為舉止以及堅強的情感意志。
愛因斯坦的母親就是利用積極的心理暗示,促成了天才的誕生。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是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學生。在愛因斯坦小學畢業(yè)時,校長對他的父母說:“你們的孩子,將來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都一樣沒有出息?!?/p>
有一次,愛因斯坦的母親帶他到郊外玩。親友家的孩子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游泳,唯有愛因斯坦默默地坐在小河邊,久久凝視著水面。這時,親友們悄悄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小愛因斯坦總是一個人對著小河發(fā)呆,是不是有點抑郁啊?應該帶他到醫(yī)院看看?!睈垡蛩固沟哪赣H自信地對他們說:“我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他不是在發(fā)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媽媽的話審視和鞭策自己,并不斷地進行自我暗示:我一定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這就是愛因斯坦后來之所以能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積極的心理暗示會給孩子積極的影響。父母教育孩子時,切忌用消極的心理暗示,不要總是挑剔、指責孩子,那樣做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喪失克服困難的勇氣。
“羅森塔爾效應”這么用:
1.給予恰如其分的鼓勵。當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績時,家長要用自然而鄭重的口吻表揚、鼓勵他。當然,這種鼓勵不應摻雜包庇和縱容的成分。恰如其分的鼓勵會讓孩子內(nèi)心形成一股克服困難的無形動力。比如,當孩子取得進步時,你可以獎勵他一支筆、一個文具盒,讓他體會到努力是有回報的。
2.妙用激將法。有的孩子很調(diào)皮,不愛學習,家長運用激將法希望他能有所改變,結果不但沒有激起孩子的斗志,反而打擊了孩子的自信,這是因為沒有運用好激將法。比如,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學習能更好,便說:“隔壁的小剛就考了90分,你咋才考了85分?”其實,家長如果希望激將法發(fā)揮效果,不妨這樣對孩子說:“你們學校有名的調(diào)皮大王這次都考了90分,我想你一定會做得比他好!”
3.利用暗示法。遇到孩子說謊時,你可以委婉而耐心地通過講述有警示意義的故事來提示、暗示、誘導孩子講出事實真相,同時還可以采取另一種說法,如:“你剛才說得很好,不過我覺得你好像沒講完,你再想想,是不是還有什么沒告訴我?”但切記,不要直接斥責孩子“撒謊”“騙人”,這樣做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更不愿意對你敞開心扉。
小貼士:
要想讓你的積極暗示對孩子發(fā)揮作用,首先應該努力和孩子成為好朋友。你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扔掉“棍棒”,以朋友的姿態(tài)主動接近他,取得他的信任。一開始,孩子看你一改往日冷峻的面孔,會以為你“暗藏殺機”或“先禮后兵”。但十天、一個月過去了,你若依然表現(xiàn)出和藹、善意的言行,他便會慢慢相信你是真誠可信的,久而久之,你們便會成為好朋友。
“德西效應”
獎勵運用得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賴獎勵,卻未必能事事如意。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個實驗。他讓大學生做被試者,在實驗室里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難題。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所有的被試者都無獎勵。第二階段,將被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是實驗組,每完成一道難題可得1美元報酬;另一組是控制組,這一組跟第一階段相同,無報酬。第三階段,被試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可以休息,也可以繼續(xù)解題。
結果表明:實驗組(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二階段確實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階段,愿意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變少,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減弱;而控制組(無獎勵組)的被試者在第三階段愿意繼續(xù)解題的人數(shù)卻相對較多,這表明興趣與努力的程度在增強。
德西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加報酬和內(nèi)感報酬兼得的時候,工作動機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有所降低。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后來,心理學家把這種規(guī)律稱為“德西效應”。這種效應表明,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nèi)感報酬)時,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zhì)獎勵(即外加報酬),反而會削弱這項活動對于參與者的吸引力。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個人發(fā)動或抑制自身行為的內(nèi)部原因。當動機達到最佳水平時,活動效率就會達到最大值;而動機不足則會使活動效率降低。
動機可分為外在動機和內(nèi)在動機:外在動機不是由活動本身引起,而是由與活動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誘發(fā)來的,其特點是持續(xù)時間比較短。上述實驗中的獎勵刺激引發(fā)的就是人的外在動機。
內(nèi)在動機是一種要求自己在困難面前有勇氣、有能力且必須進行攻克的先天性需要。它潛伏于人的多種行為中,包括探究、學習,甚至游戲活動,它激起人們?nèi)で蟛⑴φ鞣幌盗袑ζ淠芰碚f是最理想或最適度的挑戰(zhàn)。
在德西的實驗中,那些有一定難度、有趣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對難題的解答正好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增進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若此時給學生以物質(zhì)獎勵,則會使學生把主要的學習目標置于腦后而不顧,只在乎當前的獎勵,甚至把獎勵當成學習的主要目標,轉(zhuǎn)移了學習興趣,也就降低了學習效果。
“德西效應”在生活中也經(jīng)常發(fā)生。比如,父母經(jīng)常會鼓勵孩子,如“如果你這次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元錢?!薄耙悄隳芸歼M前五名,就獎勵你一雙新鞋子?!奔议L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shù)莫剟罘椒?,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澆滅了。
因此,在學習方面,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增加孩子對學習本身的動機,幫助孩子尋找學習的樂趣。對孩子的獎勵可以是對學習有幫助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用具等,或者對孩子進行一些有益于成長的精神獎勵。
了解“德西效應”后,當孩子再取得進步時,家長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獎勵。下面這位母親在獎勵孩子方面,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老師告訴張女士,她女兒不愛學習,在班里上課也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一天晚飯后,張女士把女兒叫到跟前,問她為什么會這樣。女兒說,她不好意思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回答問題或者大聲朗讀,因為她怕答錯或讀錯了被人笑話。
為幫助女兒克服心理障礙,張女士給女兒特制了一張日歷表。如果她當天能在課堂上大聲朗讀或主動回答老師的提問,就可以得到1顆星。如果一個星期她能得到3顆星,就可以在周末時得到獎勵,到商店去買她喜歡的文具。如果一個星期得到5顆星,她就可以得到更高的獎勵,在周末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如看電影、去游樂園,全家人都得服從。此外,她還可以晚半個小時上床睡覺,多看一會兒漫畫書。
事實證明,這樣的獎勵很有效。幾個星期后,女兒變得自信多了。在上述案例中,這位母親的獎勵方法就很科學,她采用了多種形式的獎勵:精神獎勵——頒發(fā)進步小星星;物質(zhì)獎勵——到商店買女兒喜歡的文具;活動獎勵——去游樂園、多看一會兒漫畫書……隨著獎勵的不斷升級,孩子也在不斷地進步。
“德西效應”這么用:
1.適度獎勵。通常,獎勵孩子的標準需綜合考慮家庭經(jīng)濟能力、孩子的進步幅度等內(nèi)容,最好不要超標準和不切實際地對孩子進行獎勵。比如,有的父母本來屬于低收入階層,卻經(jīng)常給孩子購買高價品牌服裝等作為獎勵,這樣既達不到獎勵的效果,又嬌縱了孩子,與獎勵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馳,顯然是不合適的。
2.精神獎勵為主。獎勵孩子應遵循精神獎勵為主、物質(zhì)獎勵為輔的原則。以能夠達到提高孩子的能力、開闊孩子的視野、增長孩子的見識、陶冶孩子的情操的目的為佳。
3.獎勵不應該單純以學習成績?yōu)橐罁?jù)。無論孩子在德智體美勞哪個方面取得了成績和進步,都應該進行適當?shù)莫剟?否則,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重學習成績、輕綜合能力”的錯誤觀念。
4.一諾千金。獎勵要做到一諾千金,除非你不說,說了就一定要做到。這樣的獎勵,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達到獎勵的預期目的。
小貼士:
獎勵孩子的最高級別,就是給孩子一些主導權。如讓孩子來決定全家周末的活動、選擇到哪家餐館吃飯、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給孩子一定的主導權,才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獎勵。同時,這種給孩子更多主導權的獎勵,十分有助于孩子多種能力的培養(yǎng)。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