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春霞
摘要:教育的品質是愛,給予學生愛,以德育導師制、副班主任制、班級打包制最具代表,讓他們在心靈的碰撞中、彼此互動和體驗的過程中用心感受愛,觸碰孩子心中愛的每一個微小分子,用這份愛回報學校和社會。
關鍵詞:愛 情感 體驗互動 全員育人 教育的著眼點是什么?不是知識,而是人;不是“在教書中育人”,而是“在育人中教書”。育人才是根本。育出來的人,首先應該具備的品質就是愛。有愛才有人性,才有責任感,有愛才有追求,才能實現(xiàn)孩子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為此,我校提出了“以愛育愛,雙主體育人”的辦學理念,以德育導師制、副班主任制、班級打包制[1]最具代表,讓愛在德育中升華,并在德育的不同層次上進行資源整和,形成了全員育人的學校德育體系。
一、愛的情感碰撞
教育的效果能否帶來心靈的震撼,需要善于捕捉教育時機,抓住學生關心和注意的熱點。這樣的教育吸引力強,感染力深,會大大提高教育效果。
我校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通過德育導師制讓學科教學和德育教育形成合力,在教學過程中對德育因素進行有心挖掘,有意強化,有的放矢,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1.在尊重與傾聽中敞開心扉
溝通的最好方法就是傾聽。用心傾聽是對學生最好的尊重和關心,學生的需要都是從傾聽中得來的,如德育導師曲詩萍的微型課《呼喚》。讓學生談自己成長中經歷的事,教師用心傾聽,用愛感受,去理解和欣賞他們。這節(jié)微型課在全校三千余名學生四千余名家長會上做了觀摩。此項活動架起了一座感情交流的橋梁,使學生體驗到人生的艱苦,達到了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升華,不斷地豐富著孩子對愛的理解、體驗和付出。
2.欣賞、寬容,不縱容
學會欣賞,善用、巧用激勵,讓學生在這種充滿愛的賞識和激勵中獲得生長。如德育導師桂景紅的《節(jié)約糧食》一課,針對學校食堂浪費糧食現(xiàn)象嚴重,一些學生偏食、挑剔等問題,老師把孩子們吃的米飯和蔬菜加工的全過程以及孩子們把白花花的米飯、饅頭倒進垃圾桶的場景拍成短片播放。當孩子們看到這些鏡頭,他們知道了每天的飯菜來之不易?,F(xiàn)在孩子們不挑食了,桌上干凈了,他們懂得了節(jié)約,學會了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在教學中有效地進行了德育滲透。
生命需要愛護,更需要激勵。教育要著眼于學生的一生,尊重、理解、賞識和激勵,能讓學生獲得成長的不竭動力。
二、愛的情感互動
1.從愛出發(fā),為學生伸出友愛的雙手
我校周邊下崗職工較多,一些學生因家庭變故無法承擔多種學習費用,如不妥善解決,就會失學?;谶@種現(xiàn)狀,為構建和諧校園,學校向社會公開承諾“不讓每一個在校就讀的孩子因貧困而輟學”,2005年3月17日,成立了“紅領巾救助中心”。它利用師生捐款、綠色回收站創(chuàng)收等形式,多年來用所募集來的錢款10萬5千余元,開展了18次紅領巾助學活動,資助的學生已達到2100多人次,使學生們切實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和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學校的紅領巾綠色回收站,從回收一張廢紙、一個礦泉水瓶、一個易拉罐等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使念不起書的孩子重返校園。此項活動開展已有10年之久,成為全區(qū)一項特色活動。
2.用愛面對學生,他將銘記一生
如果你給予學生愛,同時他也會去關愛別人。副班主任榮亞青老師班級里的小福同學,家境困窘,母親患有精神病,為等妹妹11歲才上學。老師發(fā)現(xiàn)他很瘦弱,營養(yǎng)不良,就經常給他買營養(yǎng)品,還給他買書本。自從“紅領巾救助中心”成立后,資助他繼續(xù)讀書。老師用愛面對他、鼓勵他,給他信心和力量。他特別懂事,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每天早晨很早就來到學校,幫助低年級同學打水、清掃樓梯,用愛來回報關心他的領導、老師、同學。他在寫給校長的信中說:“因為有了救助中心,因為有了您的資助,我才能繼續(xù)讀書,才能得到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愛,也讓我一生都銘記著這份愛?!彼?007年被評為吉林省十佳少年。
三、愛的情感體驗
德育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式教育,應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并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他們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愛。我們將班級打包給學生以真實的道德環(huán)境,讓學生認識生活,從書本的小教室走進生活的大課堂,鍛煉意志品質、形成習慣、完善性格。
1.成立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和養(yǎng)殖基地
學校以社會為課堂,充分利用山鄉(xiāng)得天獨厚的地理和資源優(yōu)勢,與山門鎮(zhèn)新興小學結成援建對子。定期組織師生到基地給果樹鋤草、澆水、滅蟲、剪枝,學習果樹的栽培技術、管理方法,掌握農業(yè)生產知識,兩校師生共同栽植100棵“友誼樹”。同學們走進農家院,品嘗農家飯,過一天農家生活;舉辦篝火晚會、兩公里徒步走和大山尋寶等活動,讓學生走進農村,走向生活實際,體驗勞動的艱苦和快樂;增進彼此的交往,情感的交流和愛的體驗。
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德育強大的生命力,學會關愛他人、關注自然和社會、富于愛心、寬容大度,不斷健康發(fā)展。
2.小種植、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
為給學生創(chuàng)設貼近生活的德育環(huán)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動手,學校開展了小種植。利用班級走廊有限的空間,栽蒜苗、種玉米苗、培植小蘿卜小白菜,學生每天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并寫下了百余字的觀察日記。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寫作能力,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我們還在學生中開展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活動。制作了防雨晾衣架、家用毛巾巧分類、橋等多件作品,其中防雨晾衣架獲省中小幼現(xiàn)代科技教育作品大賽特等獎。家用毛巾巧分類,是在毛巾的一端繡上桌子、水果、媽媽、爸爸、娃娃的不同圖案以區(qū)別不同用途,以免細菌交叉?zhèn)魅尽W髌飞鷦踊顫?,賦予個性和創(chuàng)意,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從小樹立科學發(fā)展觀。學生從中“求知、求新、求美、求樂”,開闊視野,開發(fā)潛能,增強自信,增進友誼,活躍思維,豐富生活。
德為萬事之本,愛為萬物之源。德育從本質上來講是人格和生命的完整的教育,貫穿于課內外、校內外、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部時間和空間,不能把德育從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離出來,也不能把德育從其他教育中抽離出來。而是用愛把堅冰融化,讓枯萎的小草發(fā)芽,讓情感在體驗中碰撞出愛的火花,在孩子心中蕩起愛的美麗漣漪。
參考文獻:
[1]李曉娟,孫穎,賈坤榮.關于培智學校包班制實踐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10,(09):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