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
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項檢查臨床分析
葉 敏
目的 探討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改變, 對其進行血漿凝血四項檢測的臨床意義。方法 檢測4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組)和40例健康對照者(對照組)血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以及纖維蛋白原(FIB)的含量, 并進行比對和分析。結果 肝硬化組FIB含量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1), 肝硬化組PT、APTT、TT較對照組明顯延長(P<0.01)。結論 肝硬化患者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障礙, 容易發(fā)生廣泛性出血等并發(fā)癥, 對其進行凝血功能檢測, 對預防肝硬化患者出血傾向等并發(fā)癥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肝硬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時間;纖維蛋白原
肝硬化患者肝細胞出現廣泛的變性、壞死以及再生, 使患者自身凝血系統(tǒng)發(fā)生異常改變, 造成凝血功能以及纖溶系統(tǒng)因子活性降低[1], 易出現廣泛性出血等并發(fā)癥。2012年1月~2013年6月作者檢測40例肝硬化患者和40例健康對照者血漿APTT、PT、TT以及FIB的含量, 并進行比對和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肝硬化患者40例(肝硬化組), 均為本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住院治療的經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的肝硬化患者。所有病例符合《實用內科學》第13版對肝病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25例, 女15例, 患者年齡28~62歲, 平均年齡41.5歲;其中乙肝性肝硬化26例, 酒精性肝硬化8例, 壞死后性肝硬化2例, 心源性肝硬化1例, 原因不明性肝硬化3例。正常對照組40例, 均體檢健康, 心臟、肝臟、腎臟等主要臟器功能正常, 同時排除凝血機制異常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其中男25例, 女15例, 患者年齡25~63歲, 平均年齡40.6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實驗方法 采用法國STA-Compact全自動血凝儀進行檢測, 試劑為法國思達高公司提供原裝配套試劑, 清晨空腹取檢測者靜脈血約3 ml, 注入含有0.3×109mmol/L枸櫞酸鈉的真空采血管內抗凝處理, 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漿,操作過程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進行。所有測定值均在當日質控在控的情況下進行檢測, 每天做2個批號的質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肝硬化組與對照組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肝硬化組APTT、PT以及TT的檢測結果均明顯長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肝硬化組FIB檢測結果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肝硬化組和對照組凝血指標檢測結果( x-±s)
肝硬化是一種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性結節(jié)性為特征的慢性肝病。肝臟具有分泌膽汁、合成貯存糖原、參與機體新陳代謝以及解毒、吞噬防御功能, 在人體的胚胎期還具有造血功能等[3]。肝臟是人體內凝血因子合成的最重要場所。目前已知12個凝血因子是由肝臟參與合成的。我國是乙肝高發(fā)地區(qū), 大約乙肝患者約有65%可演變?yōu)楦斡不?]。肝硬化患者由于維生素K嚴重缺乏, 導致肝細胞合成羥基化酶減少或羥基化酶與其輔酶維生素K之間的反應減弱, 表明其有輔助診斷和判斷預后的參考意義[5]。肝硬化患者體內清除組織凝血活酶和被激活的纖溶因子的能力下降。同時維生素K吸收降低, 因此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的前體不能變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 而血漿中肝素和類肝素抗凝物質增多等因素, 造成APTT、PT、TT以及FIB的含量下降。
APTT是臨床上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最常用的指標, 其主要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含量以及活性;PT則是臨床檢測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最常用的指標, 其主要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以及Ⅹ的含量和活性;TT則是臨床上反映共同凝血途徑的指標。當肝硬化患者出現肝細胞變性、壞死時, APTT、 PT以及TT時間明顯延長, FIB檢測其含量也明顯降低[6]。因此對血漿APTT、PT、TT以及FIB的含量的檢測對肝硬化出血傾向的檢測有重要意義[7]。
[1] 劉敏涓, 周立紅, 劉澤霖, 等.肝硬化患者纖溶系統(tǒng)的研究.臨床消化病雜志, 2003, 15(6):261-262.
[2]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2: 2238.
[3] 楊桂姣.人體解剖學.西安:第四軍醫(yī)大學出版社, 2006:62-65.
[4] 羅杰.乙型肝炎及并發(fā)癥治療研究進展.中國醫(yī)藥指南, 2007, 5(11):241-243.
[5] 儲海燕, 王鴻利.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纖溶系統(tǒng)的研究.血栓與止血, 2001, 7(2):62-66.
[6]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內科雜志, 2001, 40(1):62-68.
[7] 李沛, 劉宏景.肝病患者不同病型凝血指標的檢測結果分析.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 2001, 16(4):224.
Clinical analysis of four blood coagulation items examination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YE Min. Department of Inspection, Hubei Jingzhou City Jianli 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gzhou 4333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our blood coagulation itmes examination for abnormal changes in coagulation system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Methods Detections were made on contents of plasma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prothrombin time (PT), thrombin time (TT), and fibrinogen(FIB) in 40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liver cirrhosis group) and 40 healthy control people (control group).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liver cirrhosis group had lower FIB cont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 and its PT, APTT, and TT were all extended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1).Conclusion Obvious coagulation disorders occurs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and it is easy for them to have complications as extensive bleeding.Detection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provides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hemorrhagic tendency i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Liver cirrhosis;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Prothrombin time; Thrombin time; Fibrinogen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021
2014-10-14]
433300 湖北省荊州市監(jiān)利縣中醫(yī)院檢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