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 華
上海,從來就不缺少海洋元素,也不缺少航運經(jīng)濟的速度與激情。
2006年,7月11日,上海洋山深水港。云帆點點,人海如潮,幾十艘巨輪高揚五星紅旗,裝點著整個港灣。年輕的“中國航海日”點燃了同樣年輕的洋山港,深度蘇醒的國家海洋意識激發(fā)了一個城市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豪情。
剛滿周歲的“中國航海日”,迫不及待移師上海,除了上海的盛情邀約以及其獨一無二的魅力和影響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航海日在完成國家層面的隆重啟動全民動員后,需要借力風場,將“海風”吹向大江南北。無疑,上海是最理想的風場。在這里,不僅有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現(xiàn)代化港口,而且還有國內最集中最發(fā)達的航運產(chǎn)業(yè)體系,特別是,在速度與激情背后,還有對海洋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一種堅守。
在遠離市區(qū)的滴水湖畔,坐落著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航海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這里,沒有鬧市的繁華,沒有城中的便利,但卻有滋潤心田的海洋文化甘泉。今年7月,恰是中國航海博物館正式開館運營5周年。5年來,中國航海博物館影響力日益提升,在向世人傳播著中華民族偉大的航海歷史,傳遞著航海精神和航海力量的同時,播撒下了藍色文明的種子。目前,累計入館人數(shù)已達100多萬人次,相對于原來主要依靠團隊組織青少年入館參觀的方式,現(xiàn)在自主入館參觀人數(shù)的比率逐年提高,已經(jīng)有50%參觀者是自主選擇參觀的。中國航海博物館副館長錢建國認為,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了解航海文化的渴望,帶有明確的目的性,且理性地選擇進館參觀。
中國的航海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以點帶面,將中國分散的涉海博物館聯(lián)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發(fā)揮更大的力量?為此,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航海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簡稱“海專委”)于2014年6月在中國航海博物館發(fā)起下成立?!昂N笔怯蓙碜匀珖鞯?7家涉及航海、水運、船舶、海洋及相關領域的博物館、社會組織、專家和學者自愿組成的公益性群眾團體。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助理周群華介紹說,海專委的成立是為了更好地加強國內外航海類博物館之間的交流,促進博物館與航運界及航海相關行業(yè)團體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合作共贏,共同推動航海類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促進航海文化的繁榮,為全面建設“海洋強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服務。
中國航海博物館動感帆體外觀
目前,中國航海博物館正在展出一批特殊的展品,3艘來自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MAS博物館的中國清代船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1904年,美國圣路易斯世博會上,中國首次以官方身份參與了這次工業(yè)時代的盛會。他們帶去了120多艘各式中國帆船模型。隨后,這120多艘中國船模又“轉站”1905年的比利時列日世界博覽會。之后,它們便留在了比利時,成為安特衛(wèi)普MAS博物館的收藏,這一去就是110年的光陰。
正在展出的來自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MAS博物館的中國清代船模
船模的回歸展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國航海意識的進一步蘇醒,另一方面也彰顯了中國在國際海事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2009年中國航海博物館開館不久,從遙遠的歐洲飛來了國際海事博物館協(xié)會(ICMM)邀請中國加入的消息。ICMM是海事博物館的國際性組織,其目的在于加強各國海事博物館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各國航海文化歷史的交融。前任ICMM主席魯梅杰先生曾積極推薦由中國航海博物館館長擔任輪職主席,并強烈表示ICMM不可缺少中國的航海歷史,缺少中國元素的世界航海歷史亦不完整。即將在香港召開的國際海事博物館協(xié)會年會上,中國航海博物館將以成員身份參與大會并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海事博物館進行交流合作。與此同時,此次大會主要博物館代表將順訪上海,與中國航海博物館合作舉辦國際海事博物館高端論壇,就航海博物館運營管理等方面開展交流活動。
中國航海博物館中央大廳展出的明代福船
同樣,在上海的滴水湖畔,另一顆“航海日”播下的火種,正點燃著青年人火熱的航海夢想。位于上海海事大學東側的科研樓419房間內,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時平教授與他的團隊正在進行著激烈的討論,今年第四場“中國航海日”文化論壇進入倒計時階段,這一次的題目是“‘一帶一路’視野下海陸關系與中國人的海權意識”,由時平教授親自主講。從2006年7月11日開始,每個月中旬的周三下午“中國航海日”文化論壇開講,9年來,除學校寒暑假外,風雨無阻,至今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72場次。然而,這份海洋文化的饕餮大餐,由于經(jīng)費等問題,不知繼續(xù)會走多久?
中國航海博物館歷史館古船區(qū)
有人會問,為什么是“航海日”論壇,而不是航海論壇,論壇的主創(chuàng)者時平教授認為,“航海日”是國家層面的節(jié)日,是屬于中國人共同的節(jié)日,而不是一個行業(yè)的。中國航海日走過了10年的光陰,相對于中國悠久的航海歷史來說,它依然是一個新的文化現(xiàn)象,對其認識還需要一個不斷實踐、探索、升華、反思、再升華的過程。世界許多涉海國家都有結合本民族的國情建立的航?;蚝Q蠊?jié),而中國航海已經(jīng)走過將近一萬年悠久的歷程,為何我們這個古老航海大國的航海日卻走得步履蹣跚?歸根結底,我們要走出行業(yè)的局限,把這個屬于海洋的節(jié)日還給全民。所以,我們的論壇叫做“航海日”文化論壇,而不是航海論壇。
上海海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長時平教授與他的團隊
9年的時光,時平與他的團隊,堅持一年組織6 ~8場論壇,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海洋和航海主題,面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學生舉行系列報告會,涵蓋航海歷史與文化、海洋安全與戰(zhàn)略、海洋生態(tài)文明、航海科技與醫(yī)學、海洋體育等多方面的內容。他們基本是前一年就將第二年的全部選題策劃完成,三位老師兼職承擔起所有的會務與文案工作。而現(xiàn)在盡管面臨著經(jīng)費緊縮等諸多困難,老師們依然堅持著這份執(zhí)著。事實上,航海日文化宣傳更像一位海洋文化的布道者,時平認為,選擇守望卻不應平淡,守望背后是堅守,大學守望的是文化,堅守的是文明的傳承,這是大學師者的使命。中國航海日實際上要擔負向全民進行海洋教育與普及的功能。把中國航海日作為一個全民受教育的文化節(jié)日,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識,使國民認識到愛國離不開愛海洋,中國的發(fā)展和強大離不開海洋的支撐。論壇經(jīng)受了各種的壓力,也得到了多方的認可,去年,論壇的聯(lián)合主辦單位之一上海東方講壇10周年慶典中,在2000場講演中精選20場報告,作為上海的優(yōu)秀公共文化產(chǎn)品,由上海市委宣傳部編輯出版,向社會發(fā)行,其中就有一場“中國航海日論壇”報告入選。更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報告會的舉辦,都得到學生們的認可,上海海事大學臨港校區(qū)邦建報告廳內總是座無虛席。而且,互動成為論壇中的主要亮點之一。有一次,海軍少將、國防大學楊毅教授作了題為“透析亞太海洋態(tài)勢——我國海上安全環(huán)境的走向”的報告之后,一位學生提問,“楊將軍,我來自于西部,我很想知道海洋與西部有什么樣的關系?”這一提問引起了學校的關注,經(jīng)過多方的努力,上海海事大學結合國家西部開發(fā)的政策,特別擴大了西部招生的比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許航海日還很年輕,但其輻射的熱量總會提升溫度,上?!昂胶H铡敝?,交通運輸部決定每年在鄭和的故鄉(xiāng)云南特招10位學生免費就讀交通運輸部下屬的航海院校。西部的孩子可以真真實實地擁抱海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