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曉霞 (陜西師范大學)
于賡哲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隋唐史的教學與研究。曾四次登上《百家講壇》,分別講述《狄仁杰真相》、《發(fā)現(xiàn)上官婉兒》、《大唐英雄榜》、《大唐巾幗傳奇》,其講述嚴謹不失幽默,輕松不乏深刻,人稱“最萌教授”。
電視劇《武媚娘傳奇》的熱播,引起了大眾對唐朝的興趣。曾經(jīng)有人在網(wǎng)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唐朝人口在歷史上不是最多的,經(jīng)濟的發(fā)達程度也比不上宋、明、清等朝,唐朝除了唐詩外也沒有什么杰出的思想,為什么唐朝就成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于老師認為問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把評價的標準都落實到數(shù)據(jù)上而忽略了唐朝制度對后世的影響。
一談到唐朝,人們最先想到的肯定是唐詩,唐詩可以算是唐朝的標志性名片,但對學歷史和懂歷史的人來說,除了唐詩,唐朝對后世影響深遠的當屬唐朝制度。談到唐朝制度不得不了解隋朝,因為完全可以這樣說,是隋朝做出的嫁衣將唐朝打扮得美麗動人。隋朝在總結漢魏官制變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新的官制——三省六部制。它加強了中央集權,不僅鞏固了隋朝的統(tǒng)治,而且對歷朝中央政治體制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古代中國中央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是我國封建社會長久存在的重要原因。人才對于一個國家的治理尤其重要,縱觀中國古代史,人才的選拔制度經(jīng)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隋朝在這一演變過程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隋文帝設置明經(jīng)科和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科舉制由此發(fā)端,隋煬帝大業(yè)三年始建進士科,從此便有了延續(xù)至今以考試來選拔人才的制度。唐朝又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xù)完善科舉制度。隋唐既延續(xù)了秦漢的統(tǒng)一局面, 又開創(chuàng)了宋、元、明、清的進一步繁榮, 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這就決定了隋唐的歷史在我國歷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來深入學習。
專業(yè):《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唐六典》《通典》《元和郡縣圖志》
對于專業(yè)學生來講,需要閱讀原著類書籍?!端鍟饭灿洈⒘怂宄?8年的歷史,編撰的指導思想是以史為鑒。它弘揚了秉筆直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品評人物較少曲筆,毫無隱晦。它還保留了大量政治、經(jīng)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有些都可以追溯到漢魏。同時它的修撰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是二十五史里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舊唐書》編纂于五代亂世,簡冊難求,成書時間短促,幾易監(jiān)修因而出現(xiàn)體例不一、列傳重復、史實遺漏、記載冗繁駁雜等缺點。即使這樣,《舊唐書》作為我國第一部對唐代盛衰發(fā)展進行詳細記載的歷史著述,它的價值仍不容忽視。在《舊唐書》之前,雖然主要有“實錄”與“國史”記載唐代諸朝帝王言行、政治活動、經(jīng)濟措施、軍事行動、文化方針等,但唐“實錄”記載始于高祖終于武宗,唐“國史”也只記載了從唐初期到唐代宗時期的歷史。與之相比,我們不難看出《舊唐書》熔鑄各類史料,不僅撰寫了對唐朝發(fā)展深有影響的各類人物及各民族的互動,同時也從制度方面剖析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個亂世如果沒有《舊唐書》的編撰,對于歷史來說將是無法估量的損失。
《新唐書》在《舊唐書》的基礎上編撰,在創(chuàng)新體例和充實內(nèi)容方面具有重大貢獻,它恢復了正史紀、志、表、傳體裁的完整性,并創(chuàng)設了前代史書所沒有的《兵志》、《儀衛(wèi)志》和《選舉志》。書中體現(xiàn)了重人事而輕天命的進步史學思想?!杜f唐書》與《新唐書》相比,《舊唐書》大多是直接抄錄“國史”、“實錄”等,所以語言不夠精練。《新唐書》十分重視文字精練,這也與它的編撰者歐陽修等文學家有一定關系。新舊唐書二者各有千秋,對學術研究都是非常珍貴的史料。
《唐會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斷代典制體史籍,它取材于唐代的實錄文案,分門別類地記載了唐朝各種典章制度及其變革,保存了新舊唐書未記載的史實,為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個方面的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主要規(guī)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位、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管制的歷史沿革。它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后歷代會典的編撰具有深遠意義。
《通典》是政書之首,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專門論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敘述了從遠古時代的皇帝起,到唐玄宗天寶末年止的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它不僅詳細地敘述了源流,還列入前人有關的議論,并用說、議、評、論的方式,提出見解和主張。
《元和郡縣圖志》是唐代的一部地理總志,對古代政區(qū)地理沿革做了系統(tǒng)的敘述。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地理總志。作者在序中說編寫《元和郡縣志》主要是為了方便皇帝周攬全國形勢,以達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
專業(yè)學生讀原著類書籍,經(jīng)常會接觸古文,因此學歷史的學生要掌握閱讀文言文、翻譯、句讀等能力,這是做進一步研究的基礎。還要多查字典和詞典,對于專業(yè)學生來講,推薦《辭源》、《漢語大辭典》。“漢典在線”網(wǎng)站,資料非常全面,輸入要查找的文字后,不僅會有相關的意思、出處,還會同步列出它在《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爾雅》等的解釋。
非專業(y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隋唐五代史》《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對于非歷史專業(yè)但對歷史感興趣的學生來說,閱讀原著類的書籍難度很大,推薦今人較好的著作,比如唐長孺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的《隋唐五代史》、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和《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長孺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和張國剛的《唐代藩鎮(zhèn)研究》。
《中國大百科全書》歷時15年集結兩萬多名專家共同編撰而成,其中《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由唐長孺編寫,全書堅持大百科編寫的要求,全書力求真實,對人物、事件等一律不加評論,配有插圖,堅持采用較早的作品和較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它更多的是想將歷史呈現(xiàn)給讀者,讓讀者來判斷是非曲直。
唐長孺的另一著作《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是一部剖析漢唐歷史變遷的巨著,這本書注目于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通篇不見空洞的理論演繹和概念推理,也對前人鮮有涉及或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隋唐五代史》是呂思勉先生中國斷代史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分上下兩部,上部是政治史,包括王朝興亡盛衰、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政治實施的成敗得失以及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等,采用紀事本末體;下部是社會經(jīng)濟、文化史,分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民族疆域、文化學術等方面的發(fā)展情況,采用新的敘述典章制度的體例。
陳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分為三部分:上篇為統(tǒng)治階級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為政治革命黨派分野,下篇為外族盛衰之連環(huán)性及外患與內(nèi)政之關系。本書更注重從民族與文化的角度去研究隋唐的歷史。書中開篇就說:民族與文化問題乃李唐一代史事之關鍵。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主要是論述隋唐制度的來源,陳寅恪先生治學非常嚴謹,結論的得出都是經(jīng)過嚴密、理性的邏輯推理推倒出來的,可以見識大師的論證風范,對寫作思維的訓練也頗有益處。
張國剛的《唐代藩鎮(zhèn)研究》從藩鎮(zhèn)的類型入手,以堅實的史料依據(jù)和文獻分析,描述安史之亂后唐代的政局,對每一個藩鎮(zhèn)類型進行分析,從而比較客觀地把握了唐后期一個半世紀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實際動態(tài)。
此外,于老師建議將唐文學作為史料來讀,文史互證,這是歷史學家早就做過的事情,文學的背后能反映歷史的真實。陳寅恪寫的《元白詩箋論稿》就是以文證史的代表作,內(nèi)容主要是借助唐詩來考證唐史。
責任編輯: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