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
中國古代,國家的強盛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精英政治”,關鍵看掌權階層能否持續(xù)培養(yǎng)出明君圣主和治國的棟梁。國之強弱如此,一個家族的盛衰亦然。曾國藩曾在家書中告誡族人,“家中要得興旺,全靠出賢子弟。若子弟不賢不才,雖多積銀積錢積谷積產(chǎn)積衣積書,總是枉然。子弟之賢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p>
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中國歷史上凡是有名望的世家望族,幾乎都無一例外地十分重視家規(guī)、家訓。
康百萬家族興盛400年之久,創(chuàng)造了中國大型家族企業(yè)最長壽的歷史紀錄。而康家之所以能富甲豫、魯、陜?nèi)。新?、黃、運、沂、涇、渭六河,棧房遍布大江南北,除了有一套完整的家族企業(yè)治理機制外,與其頗為嚴格的康氏家訓密不可分。
康百萬莊園的南大院原為康家子弟讀書和舉辦家族活動的場所。在南大院的“方五丈”大廳,進門對著的即是由61個精美小篆書寫的康氏家訓。這是康家人在“留余”匾之后總結提煉出的,是康家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yè)的基本準則,也是對“留余”思想的深入和具體化。
康氏家訓內(nèi)容為:
“經(jīng)商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日用務存節(jié)儉心,操持務存感恩心,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
可以看出,盡管康氏家訓文字十分簡短,但每一條都帶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和可執(zhí)行性。從“留余”匾中“留巧于造化”“留祿于國家”“留財于百姓”“留福于子孫”大方向的指引,到家訓中所提倡的“吃虧心”“退讓心”“節(jié)儉心”“感恩心”的具體執(zhí)行,這其實是康家對“留余”智慧從“知”到“行”,知行合一的過程。
第一句,經(jīng)商結交務存吃虧心。此家訓意在告誡康氏子孫,在經(jīng)商結交過程中勿求凡事有利于己,要努力實現(xiàn)一定程度的利益平衡,留余于人,以保持商業(yè)關系的持續(xù)穩(wěn)定。
在康家人看來,吃虧是福,得失之間往往會相互轉化。常存吃虧心便不會執(zhí)著于一時一地之得失,不致因利而失義,進而做到正常謀利,謀正當利,最終成其久遠??凳霞易鍛{借黃河、洛河舟楫之便,世代經(jīng)營航運貿(mào)易、鹽業(yè)、棉花、錢莊等業(yè),良田數(shù)千頃,財富無以計數(shù),與其一貫秉持的經(jīng)商原則有很大關系。
第二句,酬酢務存退讓心。這是在告誡子孫日常交際中要懂得謙恭退讓,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這一點,老子曾在《道德經(jīng)》中告訴世人,“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大意是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千百河谷歸順之處,是因為其在河谷之下,所以堪為百谷之王。因此,要想作萬民之君王,也必須懂得謙卑,要想站在百姓前面,必須先把自己放在百姓后面。因此,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覺得他是累贅,雖在百姓前面,但百姓不覺他能造成侵害,百姓都樂于擁戴他而不討厭他。就是因為他懂得謙下、退讓,而從不與人爭先,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他爭雄。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這才是智者所為。康家的歷代家族精英中,清中期的康應魁人稱“老木”,為人低調(diào)謙卑,但他卻帶領整個家族步入了最鼎盛時期,實為大智大慧之人。
第三句,日用務存節(jié)儉心。在康氏家訓匾的左側,除了刻有筆、墨、硯之外還有一個算盤,這是在訓示子孫,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精打細算、勤儉持家。事實上,“節(jié)儉”是古代許多旺族的家訓中都會提及的一點,但流于口號者多,躬身篤行者少。康氏家訓強調(diào)“節(jié)儉心”其意不只在“節(jié)儉”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心”。在康家人看來,以貴而驕人,持富而奢侈,是一種敗德行為,為賢人所不齒。富而不驕,儉以養(yǎng)德,“節(jié)儉心”不僅是在強調(diào)一種生活理念,更是在倡導一種修身方式。曾國藩所一再強調(diào)的“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習氣,則難望有成?!逼潢U發(fā)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第四句,操持務存感恩心。操持的本意一是指料理、操辦;二是指操守、信仰和立身處世的原則。此處取后者之意更為合適,意在訓示家族子孫“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家訓后半部分為,“愿使人鄙我疾,勿使人防我詐也,前人之愚,斷非后人之智所可及,忠厚留有余?!币馑际?,哪怕讓別人看不起自己的愚拙也不能讓其處處提防自己的巧詐,立身行事“巧詐不如拙誠”,“巧詐”固然可以欺人一時,謀一時之利益,但不會長久;“拙誠”雖然短時間內(nèi)可能會吃虧,卻可以取信于人,涵養(yǎng)操守,立穩(wěn)人生與事業(yè)的根基。
在筆者看來,家訓前半部分所強調(diào)的“吃虧心”“退讓心”“節(jié)儉心”“感恩心”以及誠信待人即是后半部分訓文所謂的“前人之愚”,而就在這“前人之愚”中蘊藏的卻是康百萬家族留余忌盡、忠厚傳家的大智慧。
家族的傳承不應該只是財富,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康百萬家族用400年時間為后世子孫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在這座青灰質(zhì)樸的莊園里,諸如“知所止”“端潔退讓”“居貴敬”“行貴簡”“心術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等等與康氏家訓相呼應的匾額、楹聯(lián)隨處可見。目所及處,都仿佛在與圣賢對話,與智者攀談。
這些治家理念,言簡意賅,重在執(zhí)行,穿越歷史的風塵,讓康家子孫世代受益。而這,或許就是康百萬家族跳出“富不過三代”的怪圈,至今仍然人才輩出的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