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永勝
摘 要:傾聽是一種雙向互動的聽取方式,在高校輔導員與學生的談話過程中卻常常被忽視的,卻實實在在發(fā)揮著必須的重要作用。由于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強度、性質、內容、時間,高校輔導員和學生的個人的因素的影響以及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導致高校輔導員的傾聽能力嚴重不足,傾聽范圍嚴重和傾聽時間嚴重缺乏。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傾聽原因;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傾聽是高校輔導員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高校輔導員的一種道德責任。深入了解學生發(fā)展情況和遇到的問題與困惑,知道學生所真正需要的東西是高校輔導員開展工作的關鍵,明確高校輔導員的傾聽重要性,分析其缺乏傾聽的原因,對高校輔導員更好的反思自我存在的缺陷,完善自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輔導員與傾聽
李政濤先生在《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中提出“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瓋A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這種“傾聽著的教育”不僅要求學生傾聽老師,更強調老師傾聽學生。[1]這種傾聽理念的提出對高校輔導員隊伍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高校輔導員應具備的能力之一是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項能力包括信息傾聽能力、溝通能力、調整人際關系能力和建立合作關系,良好的傾聽習慣包括培養(yǎng)注意力、激發(fā)對所談信息的興趣、關注學生所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控制自己的脾氣、積極傾聽、積極思考、歸納和概括學生的觀點。[2]
傾聽能力對于高校輔導員來說是一項必不可少的能力,是被部分高校輔導員所忽視的一項能力。傾聽是高校輔導員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是認識和了解學生的第一步,有研究表明,在心理溝通中,聽的方面占40%,說的方面占35%,寫的方面占9%,而讀的方面占16%。[3]俗語說“會變得不如會看的,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仔細聆聽學生的每一句話,在細節(jié)中蘊含著她們想說卻因存在顧慮而不能說的話。傾聽是一項藝術,一種技能,需要傾聽者不僅單純用耳朵的聽,還要配合眼、心、身體其他部位的全身心的“聽”。傾聽不是一項輕松的“活兒”,當然這項“不輕松的活兒”帶來的收益也是不匪的。
通過傾聽,高校輔導員能夠了解學生更多的信息,增強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便于更好的開展工作;通過傾聽,可以增加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信任,尤其是增強學生對高校輔導員的信任感,學生喜歡向高校輔導員尋求指導,建立高校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信任感,能夠消除學生的戒備和緊張感,促使學生更好的接受高校輔導員的指導和幫助,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通過傾聽,可以更有效的解決學生的問題,學生的話語能反映出學生思想的出發(fā)點和弱點,了解學生的想法,為高校輔導員解決學生的問題提供契機。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高校輔導員在傾聽學生的機會與過程總是不盡人意,高校輔導員在這方面的能力普遍存在欠缺現(xiàn)象。
二、高校輔導員缺少傾聽的原因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出臺,高校輔導員的的角色被定位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作為指導者,高校輔導員在指導之前必須要首先明確,學生存在問題,欲要明確學生的問題,第一步必須是傾聽,聽說學生說,說明、解釋、表達自己的問題和疑惑。然而高校輔導員在傾聽方面存在常常存在以下影響因素,導致高校輔導員在傾聽方面存在障礙。
(一)主觀因素
第一,高校輔導員個人因素。首先,高校輔導員的個人修養(yǎng)不夠。傾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需要傾聽者投注專心、細心、耐心等,踏實認真的聽取訴說者得話語,包括語句、詞語、語態(tài)、詞語、語氣等,這其中可能會有與自己觀點相反的論斷,這時候尤其需要高校輔導員以平和、寧靜、寬容的心態(tài)來傾聽學生的訴說。但是有的高校輔導員可能由于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煩躁焦慮、沒有耐心等情況,導致傾聽失敗。其次,印象影響,第一印象對人的影響很大,雖然有時候第一印象是錯誤的,但是第一印象通常是“成見效應”的基礎,“成見效應”是對第一印象的拓展和加深。如果高校輔導員對學生的第一印象不好,那么這種鮮明的、成型的印象很容易影響其對學生的態(tài)度,可能造成在傾聽學生過程中武斷下結論。還有一種印象就是根據(jù)學生平常的表現(xiàn),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怎么優(yōu)秀,偶爾還會惹點事,所有老師對這樣的學生的總體稱呼是“差生”,受這種標簽的影響,高校輔導員在與學生的溝通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先入為主的態(tài)度,產生個人偏見,大多否定這樣學生的大部分想法,更不會仔細傾聽學生的心聲。再次,過于自我中心,即“自戀癖”。部分高校輔導員覺得自己是老師,自己在社會經驗上比學生要多的多,在學歷上都比學生要高的多,因此,總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學生的觀點一定要與自己的觀點一致,否則就是錯的。經常陷入主觀唯心之中,提前對學生有了自我認知的主觀性判斷,不給學生訴說,表達的機會,只是從表現(xiàn)的方式上給學生辯解的機會,而一旦學生所表達的內容,思想的不是自己認可的那種,就會對學生的說法斷然否定。另一方面,輔導員也是經歷過大學這個階段,對這個階段的情況很了解,當學生來找自己,剛開口表明自己的問題的時候,這個問題剛好自己在大學期間也曾經歷過,因此,就會武斷的給學生下結論,告訴他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完全不理會這時候的學生與自己做學生年代的差距,缺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素質。
第二,學生因素。首先,學生形象的影響,學生的穿戴、說話的語氣語調等可能會影響高校輔導員的判斷。俗語有云:“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高校輔導員在厲害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如果學生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都是帶有一種痞子形象、陰陽怪調的而且還明顯的總是跟高校輔導員唱反調,在這種情況下,高校輔導員即使想要好好傾聽也很困難。其次,學生的敘說能力,學生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是高校輔導員傾聽學生的第一步,有的學生比如性格偏內向的學生,不怎么愛說話,比較閉塞,不能夠通過語言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缺乏吸引力的情況下,難免影響到高校輔導員的傾聽心情。
(二)客觀因素
第一,職業(yè)倦怠,由于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比較瑣碎,繁多,尤其是女高校輔導員,要兼顧家庭和事業(yè)兩方面,因此,心理壓力比較大。而且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時間就是一天24小時,無論上課下課,無論上班下班,也無論是休班還是放假,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只要有學生找,就必須能保證能讓學生找到自己,每時每刻,準備著為學生解決問題,每事每活,為學生服務著。因此,長期處于持續(xù)性情緒緊張的狀態(tài),出現(xiàn)情緒性衰竭,導致職業(yè)倦怠。在對工作失去熱情的情況下,怎么可能去傾聽學生的心聲呢?
第二,工作因素,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多、雜、碎,處理這些事情所需要占用的時間很多,工作忙,身體生理上處于疲憊狀態(tài),因此,專心傾聽學生的時間就相對減少了,有時候甚至一邊處理手上緊急的工作,一邊聽學生訴說;有時候受到臨時性事務的干擾,不得不中斷傾聽,處理完一些事情后再繼續(xù)聽,根本沒有時間靜下來,認真傾聽學生,這種情況往往讓學生覺得高校輔導員根本沒有在聽自己說的什么,輔導員對自己所說的事情很不重視,導致傾聽失敗,同時讓學生對輔導員產生討厭的情緒。
第三,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傳統(tǒng)教育思想認為老師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不包括傾聽這方面的任務,不需要傾聽學生的反饋。高校輔導員作為一名教師,具有師道尊嚴,應該是一個說教高手,習慣于自己講,滔滔不絕,大道理一堆,總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比學生高明,用自己的“經驗之談”足以“拯救”學生,沒有必要傾聽學生的訴說。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心理定勢和成見,很難以客觀的態(tài)度來接受說話者的內容,這會大大影響傾聽的效果。
三、結語
在高校工作,輔導員作為一名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應該是這樣的:他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一顆充滿柔情的愛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順風搖擺,時常靜默沉寂,但又潛藏著創(chuàng)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于: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4]
參考文獻:
[1][4]李政濤.傾聽著的教育——論教師對學生的傾聽[J].理論教育與實踐,2001(7)
[2]張書明主編.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M].泰山出版社,2008:74.
[3]王維勛.心理溝通與大學生管理[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