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寶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寶雞721000) 孫峻峰 熊東勝 高 強 王曉峰 王茂德
腦室出血是指腦內(nèi)的腔隙出血。一般分為原發(fā)和繼發(fā)兩種,有單純腦室出血和腦內(nèi)出血破入腦室系統(tǒng)[1]。本研究旨在對不同治療方法處理腦室出血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間在寶雞市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進行診治的腦室出血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均有明確的診斷(臨床表現(xiàn)、既往病史、影像學檢查)且符合中華醫(yī)學會有關診斷標準。所有患者急性發(fā)病,有劇烈頭痛,惡心、嘔吐,伴不同程度意識障礙。其中28例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6.2±10.8歲;28例作為側腦室雙側前角穿刺引流組,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齡43~77歲,平均年齡58.2±11.3歲。兩組患者在病程、年齡、性別、出血量、出血部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側腦室前后角組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藥物治療包括采用甘露醇降低顱內(nèi)壓、降壓藥控制血壓、對神經(jīng)起到營養(yǎng)作用的維生素和鼠神經(jīng)生長因子、抗生素等。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的,根據(jù)腦室血腫鑄型部位行一側側腦室前后角或一側前角+對側后角穿刺引流。采用局部麻醉,對躁動難以配合的患者,改用不插管全麻,顱骨鉆孔或錐顱后行側腦室前角及后角穿刺,各置入內(nèi)徑4mm的雙孔硅膠管引流,術中抽出部分血腫及血性腦脊液減壓,可注射生理鹽水對沖引流,最后接三通閥門與體外腦室外引流裝置連接。術后復查顱腦CT觀察引流管位置和殘余血腫量,通過引流管向腦室注入尿激酶(2~4萬U/次,2~4次/d)并暫時夾閉,2h后放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的同時,注意對引流液的觀察。治療3~5d后再次復查顱腦CT觀察腦室血腫引流及三、四腦室再通程度,必要時繼續(xù)腦室注射尿激酶。腦室引流管保留5~7d,一般不超過10d,夾閉引流管觀察無煩躁、嘔吐、意識加深等顱高壓表現(xiàn)后拔除引流管,必要時行腰椎穿刺腦脊液置換或腰大池置管持續(xù)引流。雙側側腦室前角組患者除穿刺引流部位為雙側側腦室前角外,其余治療與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組一致。
3 觀察指標 對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比較治療后腦室暢通時間、引流管保留時間、意識改善時間、頭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等,并觀察有無并發(fā)癥發(fā)生。治療有效率=(治療效果較好+輕度殘疾)/治療總人數(shù)[2]。
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 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側腦室前后角組治療效果較好10例,輕度殘疾13例,重度殘疾4例,患者死亡1例,治療有效率82.1%;雙側前角組治療效果較好7例,輕度殘疾9例,重度殘疾9例,患者死亡3例,治療有效率57.1%。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患者治療效果之間的構成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
2 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 如附表所示,對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外組患者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腦室暢通時間、引流管保留時間、意識改善時間、頭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側腦室前后角組均低于雙側前角組患者。
附表 側腦室前后角組和雙側前角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d)
發(fā)生腦室出血的患者病情嚴重,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出血量大,全腦室鑄型者內(nèi)科保守治療的病死率接近100%,因此選擇合理的腦室出血治療方法尤為重要。腦室穿刺外引流是治療腦出血的臨床常用措施[3]。對于腦室積血不多、意識狀態(tài)良好的患者,單處腦室穿刺引流或僅行腰椎穿刺引流即可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如果出血量大,側腦室及三、四鑄型,則需要多處穿刺對沖引流。
本次研究中,對患者分別采用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配合尿激酶和雙側前角穿刺引流配合尿激酶治療。兩種方法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在研究中,側腦室前后角組的治療有效率達到82.1%,高于雙側前角組。各項術后指標側腦室前后角組均高于雙側前角組,提示側腦室穿刺引流的不同手術方法對腦室穿刺外引流的效果具有很大程度影響,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采用雙側側腦室前角穿刺對沖引流,雙側側腦室前角血腫很快引流并通過室間孔相通形成短路,雙側側腦室后角及三、四腦室血腫引流效果差,注射尿激酶也不能到達血腫位置,三、四腦室遲遲不能再通,延長引流管保留時間,延遲意識的改善,增加顱內(nèi)感染的風險,延長住院時間[4]。行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血腫主要位于一側側腦室的,同側前后角穿刺;位于雙側側腦室的,可行一側前角+對側后角穿刺。術中抽出部分血腫迅速緩解顱內(nèi)高壓,后角引流對丘腦、腦干的減壓效果較好。前后角對沖引流,有利于全腦室引流,避免形成死角,腦室注射的尿激酶也可以充分到達血腫位置發(fā)揮作用,引流效果好。
重癥腦室出血的治療涉及多方面的內(nèi)容[5],本文旨在討論其它條件對等的情況下不同側腦室穿刺引流方法的臨床效果。在重癥腦室出血的治療中,側腦室前后角穿刺引流較雙前角穿刺引流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迅速緩解丘腦、腦干受壓,血腫引流效果良好。前后角穿刺較雙前角穿刺術中要改變頭位,手術操作相對費時,通過提高熟練程度,完全可以彌補。側腦室后角脈絡叢較多,出血風險較前角穿刺高,目前病例數(shù)不多,缺少統(tǒng)計學分析,有待進一步探討。
[1] 秦曉偉,韓 珂,綦 斌.原發(fā)性腦室內(nèi)出血腦室外引流的臨床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724-5726.
[2] 張建波,陳 志,張 淵.大鼠腦室出血后急性期腦損傷病理特點的初步探討[J].中華神經(jīng)醫(yī)學雜志,2013,12(7):665-669.
[3] 楚洪波,徐 明,李朝暉.腦室外引流與腰大池引流序貫治療老年重型腦室出血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8):2281-2282.
[4] 宋保新,歐 洋,李長寶.雙側腦室對沖引流聯(lián)合尿激酶灌注治療全腦室出血28例[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4,37(20):70.
[5] 崔永華,夏詠本,張立勇.微骨瓣額中回入路治療重型腦室出血[J].天津醫(yī)藥,2014,42(2):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