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燕
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將古代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是我國燦爛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本文試從此類文體的內容特點和豐富內涵入手,探尋小學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的價值取向與教學策略,以挖掘它特有的優(yōu)勢,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和人文
素養(yǎng)。
一、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的價值取向
古典白話小說表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教師應立足學段,遵循課標,引領學生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浸染下提升語文素養(yǎng)。
1. 感受典型鮮明的小說特點
古典白話小說具有典型鮮明的小說體裁特點。它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有完備精湛的敘事結構、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性格豐滿的形象塑造、曲描細敘的藝術刻畫。教師可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這些藝術特點。
2. 習得凝練傳神的言語表達
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情節(jié)曲折緊湊,語言生動凝練。如選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短短數(shù)百字,卻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人物鮮活的形象,讓主人公伸著兩個指頭的情節(jié)深入人心。教師應引領學生細細揣摩品味課文的用詞造句、段落層次、篇章結構等表達方法,感悟古典白話小說的語言魅力,從而提高理解、欣賞、分析、概括、聯(lián)想和想象的能力。
3. 沐浴博大精深的文化光輝
古典白話小說以傳統(tǒng)文化為養(yǎng)料,又將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和豐富,在藝術形象和藝術細節(jié)的演繹中予以創(chuàng)造性的闡說,且以可感的形象和動人的故事走進千家萬戶。作品中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文學形象深入人心,為國人所津津樂道。教師應引領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浸染中提升文化品位。
4. 開啟浩瀚無涯的快樂閱讀
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的背后是浩如煙海的古典名著寶庫?!丁傍P辣子”初見林黛玉》的背后是《紅樓夢》,《草船借箭》的背后是《三國演義》,《景陽岡》的背后是《水滸傳》……教師應在引領學生感悟此類課文的魅力之余,激發(fā)學生閱讀古代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興趣,由此開啟快樂的“中國古典名著閱讀之旅”,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
二、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的教學策略
如何運用恰當?shù)牟呗赃M行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教學,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其教學價值呢?教師可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 于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感受要素
古典白話小說作為敘事文學的典范,在敘述方式和情節(jié)結構上特點鮮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中感受小說文體要素。
(1)比較閱讀,感受“一波三折”
教師可將原文改寫成平鋪直敘的短文,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情節(jié)的一波三折。例如教學《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時,可將原文中大侄子、二侄子、奶媽的猜測略去,直接出示趙氏的猜測,讓學生與原文比較。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平輔直敘,簡單平淡,讀者就會生厭;而跌宕起伏,峰回路轉,把故事寫得波瀾起伏,委婉動人,則能展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表現(xiàn)深刻的主題。
(2)模擬說書,體驗“懸念迭起”
“模擬說書”也是感受曲折情節(jié)的很好手段。教學時模擬說書場景,并讓學生揣摩說到哪個情節(jié)時最適合戛然而止,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通過還原“說書”場景,引導學生領悟故事情節(jié)的“懸念叢生”以及結局的“出乎意料”,從而感受“情節(jié)”“懸念”“意外”“細節(jié)”等小說諸要素,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手法的巧妙運用對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入境朗讀,親歷“扣人心弦”
《景陽岡》“武松打虎”情節(jié)生動,絲絲入扣。教師可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描寫武松和老虎的語句,在朗讀中想象與體會,猶如親歷武松從防守轉向相持再進行反攻這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發(fā)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朗讀是閱讀理解的重要基石,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同樣需要適時的朗讀,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深刻感受情節(jié)的扣人心弦,感受小說的無限魅力。
2. 于質樸靈動的描寫中品味形象
教師要準確捕捉古典白話小說典型的語言形式,引導學生品味人物形象,學習語言表達方法。
(1)讀語言,品話中之話
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古典白話小說對人物個性鮮明的語言描寫,激發(fā)學生想象,挖掘文本豐厚內涵,將其價值引向深入。例如教學《“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文末一連串問話時,可采用師生合作對話的方式。先由學生扮王熙鳳提問,教師擬林黛玉作答,接著互換角色問答。此時,教師一口氣問出一連串問題,不給“黛玉”回答的機會。由此學生自然體會到,王熙鳳這些話看似對黛玉的關心,實則更是為炫耀自己的管家地位,進一步品出她那潑辣張揚的個性。
教學中要充分激活文本語言因子,讓它們代表作者與學生對話,通過反復感受、思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個性。
(2)讀舉止,品話外之話
教學《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時,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研讀嚴監(jiān)生的動作神態(tài),從而更好地品味人物特征。教師提出問題:“既然都是寫搖頭,這樣寫好不好:大侄子說,兩個親人不曾見面,他就搖頭;二侄子說,兩筆銀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又搖頭;奶媽說還有兩位舅爺不在跟前,故此紀念,他還是搖搖頭?!睂W生將文中描寫嚴監(jiān)生動作神態(tài)的三句話與教師呈現(xiàn)的句子作比較,逐步領悟到作者不僅寫出了嚴監(jiān)生的心情,還寫出了心情變化過程,讓學生由關注語言內容轉向了關注語言形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走進人物內心,讀懂了無聲的言語,達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3)讀環(huán)境,品景中之話
《草船借箭》著重表現(xiàn)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文中有處環(huán)境描寫很關鍵:“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苯虒W時引導學生設想:“諸葛亮和魯肅都坐于船內,都看到了大霧,魯肅會是什么反應?諸葛亮呢?”很顯然,魯肅并不知道當天會有漫天大霧,而此時他們的船正駛向曹軍水寨,如此大霧,看不清前方情況,非常危險,所以他會吃驚甚至害怕;諸葛亮則早就算準了這場大霧,因此非但不吃驚,反而會暗自得意。學生分別以魯肅和諸葛亮的身份讀這句話,通過對“景中之話”的品悟,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xiàn)、再造,并深入內心。
3.于巧妙適度的拓展中提升表達
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獨特的文學性使其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教師可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拓展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升表達能力。
(1)尋空白處擴寫
古典白話小說類課文有許多空白點,或在開頭、結尾,或在人物語言、心理的留白處,或在故事情節(jié)的轉折處。教師可抓住閱讀感受的關鍵點,相機設計練筆,收到領悟與表達一舉兩得的效果。如嚴監(jiān)生“三次搖頭”,從有點失望,到很失望,最后變成絕望,動作變化后是心情的變化。教師讓學生將心比心,以嚴監(jiān)生的口吻寫出他的心理活動,引導學生從“從搖頭的變化”中體會人物心理的變化,一步步發(fā)現(xiàn)并完善人物的心理活動,在加深領悟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2)尋興趣點改編
教師指導學生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進行改編,可將原著言語形式改為現(xiàn)代白話文,也可將教材語言還原成原著語言,可進行故事新編,可制作人物卡片、創(chuàng)作連環(huán)
畫等。
例如,學生閱讀《孔明智退司馬懿》后,教師可引導其與《草船借箭》的言語形式作比較,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改寫:或將《草船借箭》還原成原著語言,或把《孔明智退司馬懿》改寫成現(xiàn)代白話文。無論用何種方式,學生都在現(xiàn)代白話文與古代白話文的比較中感受到古典白話小說言簡義豐、典雅素樸的語言風格,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白話小說的興趣,也能提升他們的語言文字運用
能力。
故事新編也是很好的拓展活動。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現(xiàn)代生活,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進行改編,賦予他們時代氣息,使他們魅力的外延得到更為廣博的伸展。如此,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也在他們筆下流瀉出嶄新的生命力。例如,學習《猴王出世》后,可以寫寫《假如我是猴王》《猴王駕到》《猴王外傳》等故事。
古典白話小說環(huán)境描寫逼真細致,細節(jié)描繪豐富具體,人物形象個性鮮明,非常適合制作人物卡片和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教師可指導學生為人物寫介紹詞,配上插圖,在圖文并茂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能力強的學生還可以創(chuàng)作連環(huán)畫。在創(chuàng)編過程中,學生能加深對作品的感悟,品嘗成功的歡樂,提升閱讀名著的興趣和學習的
欲望。
(3)尋精彩段表演
將古典白話小說改編成課本劇進行表演,既能檢驗學生內化文本語言、駕馭文本語言的效果,也是學生展示自我的廣闊舞臺。此類課文一般涉及人物較多,而且形象鮮明,“戲感”十足。一般對話頻繁的課文最易改編,比如《草船借箭》。但對于其他課文,教師也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大意,發(fā)揮“編劇”才能,設計人物對白、神態(tài)、動作等,這樣更具自主性、靈活性、能動性。課本劇的表演不需面面俱到,可選擇精彩段落,或根據(jù)教學重難點設計改編與表演,使課本劇有效地為語文教學
服務。
4.于以點帶面的延伸中體悟文化
從古典名著中節(jié)選或改編的文本盡管獨立成篇,但對于整部名著來說又是不完整的。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文本片段只是引子,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課文學習了解名著,激發(fā)其閱讀名著的興趣,打開古典名著閱讀之門。
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巧妙設疑,引導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原著?!爸T葛亮知天知地識人心,用草船借得十萬多支箭,的確稱得上‘神機妙算,但他這招是險招。他為何冒險答應此事?是沒看清周瑜之陰謀嗎?是為顯示自己的能力?還是……答案不在課文中,只有讀了《三國演義》原著,才能對諸葛亮、對周瑜有更深刻的理解?!睂W生對人物探究起了濃厚興趣,自然樂于走進原著。
再如,學生閱讀《“鳳辣子”初見林黛玉》后,一般都認為王熙鳳是個八面玲瓏、善于使權弄勢的十足小人。由于節(jié)選文本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學生往往很難全面認識人物。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文本人物形象的同時,要進行拓展,啟發(fā)學生全面認識人物形象。此時可出示《紅樓夢》第十四回,讓學生讀到王熙鳳的另一面:責任心強、敢說敢做、精明強干。在這樣的拓展閱讀中,學生對文本人物的認識更趨全面,更能體會古典名著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多角度地大膽比較閱讀,全面認識人物形象,可使學生產(chǎn)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獲得“頓悟”的樂趣,感受到經(jīng)典的無窮魅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形成需要一定的質,也需要一定的量,沒有足夠的量變,就不會有質的飛躍。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才能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通過文本與名著相關內容的結合閱讀,不但能全面把握人文內涵,還將學生的閱讀從課本引向豐厚的全書,真正實現(xiàn)“以課文帶名著”的目的,實現(xiàn)大量閱讀。
古典白話小說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它題材豐富,內容多樣,結構精湛,語言精妙,滋養(yǎng)了一代代中華兒女。教師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認知實際,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學生感受古典白話小說的魅力,激發(fā)學生閱讀古典白話小說的興趣,使學生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中逐漸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浙江省建德市乾潭第二
小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